建筑大师挥洒才情 地震遗址沉默诉说
映秀镇将以旅游业为发展方向,镇内的指示牌用五种语言标注着方向。王辉 摄
漩口中学地震遗址。王辉 摄
自从3月搬回重建的映秀后,程婆婆就爱在一群“怪房子”旁边转悠。
看着里面的人忙忙碌碌,看着外墙被编上了黄色的厚竹藤,程婆婆总是搞不明白这几个“怪房子”是干啥用的。
孙女告诉她,这都是国际大师设计的作品,非常了不得。
程婆婆终于发现:“大师建的放在还真是有点不一样,反正我这辈子没见过把房子修成圆簸箩,也没见在房子外编竹子藤的。”
自从3月搬回重建的映秀后,程婆婆就爱在一群“怪房子”旁边转悠。
看着里面的人忙忙碌碌,看着外墙被编上了黄色的厚竹藤,程婆婆总是搞不明白这几个“怪房子”是干啥用的。
孙女告诉她,这都是国际大师设计的作品,非常了不得。
程婆婆终于发现:“大师建的房子还真是有点不一样,反正我这辈子没见过把房子修成圆簸箩,也没见在房子外编竹子藤的。”
大师作品扎堆新映秀
“圆簸箩”和“竹子藤”,竖立在漩口中学的地震废墟旁,是法国建筑设计大师保罗·安德鲁的作品。这位设计过法国戴高乐机场、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师,为映秀献上了抗震减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设计理念为———“为了忘却的纪念”。
抗震减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圆柱形独栋建筑,一个在建筑的外围编上了棕黄色厚竹藤。这样大胆新锐的设计被这个川西小镇的居民们视为“怪房子”。
“怪房子”不止安德鲁带来的两个。在不远的山头上,由东莞籍建筑设计大师何镜堂负责设计的汶川震中纪念地正伏山而立。
东莞对口支援映秀镇工作小组副组长陈志标说,大师作品不止这些。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了青少年活动中心,何镜堂还负责设计了映秀中心卫生院。两院院士、北京“菊儿胡同”的设计师吴良镛设计新映秀中学,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负责设计综合服务中心。
他说:“如果将结构设计师计算在内,仅院士就有近10个。”
在重建的映秀,在一片只有0.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云集如此之多的大师级作品,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造血管”的深谋远虑
大师的作品让这个大山小镇的居民看了个稀奇,但似乎并没有让他们拥有世界级的优越感。
“我晓得这是安德鲁设计的。但又怎么样嘛,我又住不进去。”清洁工李大爷每天都在地震学术交流中心旁的道路上扫上几遍。他听说这个交流中心一部分是做高级酒店,供来参观的高层次游客居住。
李大爷不知道的是,在政府眼里,这些他享受不到的建筑,将来可能会成为解决他生计的重要保障。
这也是东莞援建“造血管”方式的体现——— 通过硬件设施的建设,让未来拥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当初在规划映秀援建方案时,东莞对口支援映秀镇工作小组组长陈林佐曾说:“映秀是唯一的例外,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为了打造现代化的抗震建筑博物馆与抗震减灾示范区,所以要把规划提高到国际水平。”
当时有一个广泛共识:映秀是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地震使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流失,映秀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将从农业转向旅游业。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南规划所所长肖达说:“出于这个目的,聘请高水平的设计师将有助于当地吸引力的提升。”
肖达所在的规划所与东莞规划部门一起,负责映秀镇的总体规划设计。
一场场研讨会,安德鲁、何镜堂等人一次次的亲临前往。大师的方案终于在争论和修改中落地,大师的建筑也终于在映秀这个小镇上拔地而起。
游客关注漩口中学遗址
现在,虽然大部分大师建筑还在做室内装修,并没有完全完工,但映秀镇镇长徐红军已经激动不已。
他说:“国际级大师作品云集,使我们具有了世界级的独特资源,这对我们发展旅游业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未来,我们将打造世界级的旅游小镇。”
通过旅游业发展当地经济,用以保障当地人民的收入问题,是映秀未来解决吃饭问题的战略。
徐红军说:“老百姓可以开饭馆、开旅店、开小店、开酒吧、开农家乐等,通过挣游客的钱解决收入问题。”
游客集散中心的一位导游说,据不完全统计,5月上旬,映秀镇每天接待的游客数量在6000人左右。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支来自四川南充的旅游团正走在抗震减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旁。导游在小音箱里纯熟地介绍:“这是国际建筑大师设计安德鲁的作品……”
“哦,安德鲁,大师啊!”刘女士跟同伴重复了这句话。
随即,她的眼睛投向了不远处的地震废墟漩口中学遗址。
旅游团快速走过了大师的作品,但在漩口中学的遗址前,人们关切地向导游问这问那,拍照、鞠躬。
几位导游都说,普通游客最关注的是漩口中学遗址,对大师的建筑兴趣似乎不太大。只有政府机关的观光团比较关注重建问题和新建建筑。
不过,这可能与大师建筑尚未投入使用有关。
导游说:“像震中纪念地,将展示地震灾害、抢险救灾、灾后重建、人与自然、抗震技术等内容——— 这些还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