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世博探寻国外城市“治水”之道
上海世博会鹿特丹案例馆中的雨水收集演示
建造周密的下水管道系统疏导水流,安装“移动式”堤坝抵御洪水,设计干湿两用下沉式广场排除积水……在上海世博会上,不难探寻到国外城市为应对常见的洪涝灾害而尝试的种种做法。这些做法,对我国一些常遭“水患”城市颇多启示。
日本大阪“地下功夫”解决排水
走进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日本大阪案例馆,便可见一根最大直径达12.5米管子。该馆馆长永井隆裕介绍,这是大阪最大的下水管道模型,车辆都能在其中自由穿行。如此大直径的下水管道不仅解决了城市泄洪排水的问题,还保证了城市污水处理。
我国一些城镇之所以频频遭受水淹,很大程度上与排水系统的脆弱有关。尤其是一些城市“看不见”的下水道系统,或者设计不合理、建设不达标,或者老化失修,难以有效抵御水患。
日本大阪临海靠山,地势较低,两条河流贯穿其中,洪水一度也是城市管理者和市民的心头之患。尤其是每逢台风季节,大阪更是备受洪涝之苦。
永井隆裕说,30年前,大阪排水系统的普及率仅有40%,洪灾曾造成巨大损失。此后,大阪便每年加大投入,大力修建城市排水系统。如今,大阪的排水系统普及率已达到100%,洪灾对城市的破坏大大减小。目前,大大小小的下水管道目前已成为大阪防洪体系的重要部分。
捷克布拉格:建造抵御洪水的“移动长城”
捷克首都布拉格河网纵横,人们为对付洪水,设计了“移动长城”以便“四面出击”。上海世博会布拉格案例馆展示了抗洪堤坝的实物,这是一个可移动的墙体,由若干铝合金部件叠加而成,每个部件长约2.5米至3米,高20厘米,部件与部件之间用橡胶密封连接,保证不被洪水穿透。
布拉格案例馆馆长瓦茨拉夫介绍,组成墙体的铝合金构件平日都存放在专门的仓库里,由计算机对每个部件的基本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和统一管理。一旦发生洪水,相关部门可直接把这些部件从仓库运至目的地。由于铝合金构件重量轻,因此安装移动墙时无需大型机械设备。即使安装3米以上较高墙体,使用“液压伸缩臂汽车”等小型起重设备就可满足安装要求。由于与后台计算机系统相连,安装好的墙体还可根据水位情况进行实时自动升降。
“洪水来临时,布拉格只需一天时间就能够完成部署全长17116米的防汛系统以抵御洪水侵入。”瓦茨拉夫说。
这一移动的“防护堤坝”在2002年夏季布拉格的洪灾中发挥了极大的防护作用。当时,布拉格的传统防洪设施在特大洪水面前不堪一击、洪水倾城时,一座位于河岸的老城区约瑟夫城却因建造了这种移动的防洪栏而抵御了洪水的冲击。“布拉格要做的是预先建立一个足以抵御大洪水的防汛系统,而不是在遇到灾害后再设法补救。”目前,布拉格多条河流和港口沿岸都已修建了这种新型防洪系统。
对此,国际危机管理协会亚洲区副总裁白涛表示:“中国不少地方习惯兴建高高的混凝土防洪堤坝,成本高,工期长,在枯水期则成了占地不少的摆设,这种移动式的防洪栏系统对中国部分沿河城市防洪抗汛可能有借鉴意义。”
荷兰鹿特丹“干湿两用”广场排除积水
在荷兰鹿特丹案例馆,可见地面呈现一处洼地,这就是干湿两用的“水广场”。间隔数十分钟,馆方就会开始演示雨水收集的功能。雨量从小到大,但都能在洼地迅速分流。
地势低于海平面7米以下的沿海城市鹿特丹每年约有300天在雨中度过,而且常常遭受暴雨侵袭。鹿特丹在部分地区试点上述的“水广场”。所有的蓄水池和下水管道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网络,雨量大时就从大蓄水池中分流,雨量减小时,水又会回到环形水池中去。没有雨的时候,“水广场”就变成了市民的活动乐园。应用“水往低处流”的原理,鹿特丹巧妙设置了城市排水系统以满足不同雨量的排水需求。同时,也提供了市民的休闲场地,节约了公共设施的用地量。
白涛说,中国地势较低的区域也可借鉴鹿特丹的“水广场”创意,建设干湿两用的下沉式广场,在解决积水问题的同时创造市民的活动空间。
专家建议,我国内涝严重的城市可以借鉴“水广场”方案,通过自然导流,将雨水汇集到人工蓄水池。蓄水池内的水可以净化为不同等级,分别用于饮用、消防、绿化、冲洗等,也可直接补充地下水,避免城市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