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实现“精卫填海” 围海造一座新城
“围海造陆”的天津临港工业区正在建设中(资料图片)
天津滨海新区让“精卫填海”变成现实
布局“十大战役”发展龙头产业,利用大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链落户
拥有153公里海岸线的滨海新区,面积占了整个天津市的近1/5,达到了2270平方公里,相当于浦东新区、两江新区的近2倍。
在这片大部分是盐碱地、“围海造陆”的土地上,滨海人正打响“十大战役”,描绘着新区发展的新蓝图。
基础建设
泥沙填海造出一座新城
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人工港,每年淤积的大量泥沙曾是它的最大困扰,但现在,滨海人为这些泥沙找到了出路。
日前,记者在与天津港隔河相望的滨海新区临港工业区看到,一排排管道正将泥浆吹填到早已围好的区域中,“精卫填海”的神话在这里变成了现实。
“这里以前都是大海,现在将变成天津最大的工业园区。”指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大片工地,滨海新区临港工业区管委会办公室游建雄自豪地说,临港工业区全部采用疏浚天津港的淤泥、建筑垃圾等来造陆地,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据介绍,目前临港工业区具备项目条件的土地已达30平方公里,落户项目102个,招商引资额累计达1700亿元。按照规划,到2012年,这里将完成一期80平方公里的围海造陆工程。
经济开发
大战役带动产业链落户
滨海新区发改委副主任杨金星说,1994年,滨海新区开始筹建,当时的GDP仅有112亿元,人口不足百万。到2009年,在这片盐碱地和“围海造陆”的土地上,已崛起为一座现代化新城,GDP为3810.67亿元,为当年的30多倍,人口增至200多万。
杨金星说,滨海新区的开发,从一开始就定位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目前,滨海新区正投资1.5万亿打响“十大战役”,通过科学的布局,全面均衡地发展滨海经济。
“十大战役”包括南港区域、临港工业区、核心城区、中心商务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东疆保税港区、滨海旅游区、北塘区域、西部区域、中心渔港的开发。它们承载的产业重点各不相同,不仅做到了轻重工业的结合,而且都要走高端新型产业的路子,这又会带来现代服务业发展,从而做到整体经济的全面推进。
“一个大项目,就能带动相关产业链落户。”杨金星说,滨海“十大战役”采取大项目带动的方式进行开发。截至去年底,已有直升机生产基地、和谐号大功率机车、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国一重滨海制造基地、中石化百万吨乙烯等重大项目开建,形成各大区域发展龙头。
行政改革
“新区的事就在新区办”
在经济开发紧锣密鼓推进的同时,滨海新区的行政体制改革大幕也同时开启。
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宗国英说,滨海新区着力构建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去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了滨海新区工委、管委会,撤销了塘沽、汉沽、大港三区建制,建立起滨海新区统一的行政架构。改革完成后,同级机构比原有三个行政区大幅度精简,领导职数和行政编制也相应减少。
同时,滨海新区还组建了两类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形成了整体推进、重点聚焦、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一类是城区管理机构,成立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工委和管委会,主要行使社会管理职能,保留经济管理职能;另一类是功能区管理机构,成立九个功能区党组和管委会,主要行使经济发展职能。
“现在,新区的事就在新区办。”宗国英说,天津市委、市政府赋予滨海新区更大的自主发展权、自主改革权、自主创新权。在天津市权限范围内,滨海新区能办的事,由新区自己决定,天津市支持先行先试。滨海新区需要报送国家的审批事项,市有关职能部门不再审批,按程序报送。天津市和滨海新区职能部门比照开发区、保税区现有审批权限,授予其他功能区相应审批权,使滨海新区具有率先改革、率先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势。
□相关链接
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陆域面积2270平方公里,拥有海岸线153公里,常住人口210万。包括塘沽、汉沽、大港、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滨海高新区、东疆保税港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九个功能区。
2006年5月,国务院下发《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了滨海新区城市定位: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