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瘦西湖建筑不攀高 景区无视觉污染国内唯一
扬州“比内涵”
“不与其他城市比规模、比高楼、比洋气,而是比特色、比文化、比内涵”
守护城市天际线
随着城市高楼大厦的竞相攀高,如今能眺望远处的天空已成为许多城市人的奢望。但在古城扬州、全国著名的瘦西湖风景区,这里的天空还像多年前一样高远。
站在瘦西湖熙春台放眼远眺,一条由绿树、碧水、青瓦勾勒而出的优美曲线将视线带向天际,十分流畅和舒展,看不到任何阻碍视线的高楼大厦。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规划领域的知名专家张锦秋评价说,这里是国内唯一没有视觉污染的风景名胜区。
扬州市规划局副局长刘流说,为了保护瘦西湖流畅舒展的天际线,规划部门严格控制湖区周边的建筑高度。扬州人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个巧妙的“土办法”——放气球。
瘦西湖周边哪里要建新楼,相关建设部门都会到扬州市气象局去租气球,然后规划、建设等部门一起派人按设计高度、在建筑物开建的位置向空中放飞,其他工作人员则分散在瘦西湖的白塔、玉亭桥、二十四桥等主要景点向气球方向眺望。气球消失在瘦西湖视野的位置,就是建筑允许达到的最高高度。这确保了未来新建的建筑不会破坏景区的天际轮廓线,也确保了站在瘦西湖任何一点上都看不到一处高楼。
2006年,扬州迎宾馆扩建新楼,设计高度为23米,但经过“放气球”试验,最后“砍”至18米。
“扬州对天际线的严格守护,也延伸至5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扬州市古城保护办公室副主任叶善祥告诉本刊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扬州汶河路一幢商业办公楼,因为高度超出审批许可,影响了古城整体风貌,不少市民和人大代表都对此提出抗议,最终这个已建成的大楼不得不拆除了两层。
为打造“秀美扬州”的城市品牌,扬州市规划部门制定了一部城市整体天际轮廓线的控制规划,将从城市发展和法规的高度,对风景名胜区、古城周边及整座城市的城市形态和天际轮廓线进行保护。
“我是扬州人”的自豪
“保护古城对市民而言,其实就是保护城市的根脉。”叶善祥说,扬州借东南西北城门的发掘,使市民对扬州的城根文脉有了清晰了解,增加了一份“我是扬州人”的自豪和建设保护古城的文化自觉性。对外地人而言,东南西北城门其实就是认识扬州古城的一张原汁原味的名片,随处可见的是人们在绿荫道或小桥流水边悠闲自乐。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城内有扬州古城13平方公里的唐宋城遗址和5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
扬州市副市长张建军说,政府的思路是“不与其他城市比规模、比高楼、比洋气,而是比特色、比文化、比内涵,着力彰显扬州‘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质与个性魅力,努力打造散发着书卷气和人文精神的秀美城市。”
近年来,扬州市编制了老城区12个街坊的控制性详觊,出台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实施办法》,先后发掘出西门、东门、北门和南门等唐城、宋城、明清古城遗址,对老城区与古城风貌不协调的沿街建筑进行整治,保持街巷的原名、走向与格局,维护原有尺度和空间布局,体现古城富有传统特色的“鱼骨状”街巷体系。
叶善祥说,早在去年保护工程启动之前,扬州坚持规划先行。率先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老城保护和建没规划体系,按照“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保护思路,提出“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居民生态、不破坏历史文脉、不破坏建筑风貌”的工作原则,有序地对东关街、东圈门片区的明清建筑群进行了修缮,总面积达83公顷,包括有市级以上文保单位18个,重要历史遗迹二十多处,一度落后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彻底改观。
大局观
“老祖宗留下的这些旧建筑,以前觉得是包袱,现在发现是财富。瘦西湖景区旅游高峰时一天的门票收入就达600万元,把古城、古河、古景保护好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来旅游,这等于是在城市中造了一台‘印钞机’。”瘦西期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胡晓峰说,“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正被逐渐证明是古城保护的一条不二法则。在古城问题上,保护是前提,利用是关键,改造是手段,复兴是目的。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要有大局观”,胡晓峰给本刊记者算了几个名湖古城保护的大账:
一是生态账。过去由于环境凌乱,生态受到破坏。现在恢复了,景区里面的鸟很多,自然环境好了,提升了整个城市的价值。
二是品牌账。自从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瘦西湖在国内的品牌不断提升,去年获得江苏省唯一的文明风景旅游区,被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旅游示范区,城市品牌效应难以估价。
三是经济账。虽然风景区共投入了30多亿元,但景区的经营收入和游客门票收入每年增长20%以上,去年共1.5亿多元,今年将达到2亿元。此外,风景区的建设带动了周边地价和房价的增长,扬州原来的地价几十万元一亩,现在已达到几百万元一亩,名湖古城保护的效益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