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最大民心工程:城中村改造的辛路历程
admin
2010-05-31
来源:景观中国网
城中村问题是我国城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病”,昆明加速整治这个“城市病”。在昆明市336个城中村中,已有113个通过项目规划审批,86个进入全面拆迁,37个正在建设主体工程。今年内,昆明首批回迁安置房将交房。
城中村问题是我国城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病”,昆明加速整治这个“城市病”。在昆明市336个城中村中,已有113个通过项目规划审批,86个进入全面拆迁,37个正在建设主体工程。今年内,昆明首批回迁安置房将交房。今年5月4日,五华区首批回迁房建设仪式被兴奋的村民们围得水泄不通,很多人连觉都没睡好,早早就来到这里,等着看仪式。下马村村民刘树芳说:“我们现在就是数着手指头等着改造完成,到时候我们就能住上小区房了。” 这位60多岁的老人说出了很多城中村居民的心里话——“城中村改造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城中村改造——昆明绕不过的坎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但是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常常会出现一些“城市病”。城中村问题正是我国许多城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病”,这个“病”在昆明格外突出。
2007年底,昆明主城建成区249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城中村336个,总建筑面积3817万平方米,居住人口近100万人,人口密度约为5万人/平方公里。其中,二环路内共有城中村72个,占地面积1.9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21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为10.8万人。昆明的城中村数量多、分布广、人口密度之大、容积率之高,并且从城市核心区到城市边缘均有分布,这在省会城市中也是罕见的。另外,城中村常常利用土地的区位优势,大量出租集体土地。2004年清理违法用地8000余宗,大部分发生在城中村。不过,在城中村的这些问题中,令昆明市的执政者最担心的莫过于城中村里比比皆是的安全隐患。城中村建筑几乎无规划设计,走进城中村满眼是“一线天”、“握手楼”,且不说采光通风条件差、违法违章搭建与乱倒垃圾等脏乱现象突出,城中村内基础设施不完善,排水排污不畅、时常内涝水淹。昆明又是地震多发区,也是国家要求的8度抗震设防地区,而城中村的房屋建筑无地质勘测、无规划设计、无消防配套、无抗震检测、无环保要求、无资质施工、无竣工验收等,抗震设防能力弱,火灾隐患突出。省地震局2008年初向昆明市委、市政府郑重指出:城中村是昆明市防震减灾最薄弱的区域,如不抓紧改造,一遇地震城中村将变成“坟场”。
数量众多的城中村已成为昆明城市发展的瓶颈,城中村中存在的众多社会隐患和问题,影响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中村改造是建设现代新昆明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5年计划——大力度治“城市病”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昆明市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片区旧城改造等方式对金牛街、珠玑街、南通街等片区进行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只作为这些项目的附属工程,改造没有形成统一的思路和政策,处于“小、散、慢”的局面。 2007年起,昆明市以整治为主、改造为辅的方式,对城中村进行综合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均不是治本之策,城中村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008年初,市委九届四次全会作出城中村全面实施改造“5年计划”的决策。昆明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把着力推进城中村改造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最大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并且明确了城中村改造的五条原则: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市区联动、以区为主;统一规划、突出特色;统筹布局、优化空间;营造景观、完善功能;全面推进、改善民生。有了明确的思路,昆明开始向这块“城市病”动刀。
时至今日,昆明的城中村改造已进行两年多,全市336个城中村都开展了房屋、土地、人员等基本情况的调查。其中,11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规划通过审批,86个村进入全面拆迁,累计拆除城中村建(构)筑物760万平方米。37个村正在进行主体工程建设,开工面积510万平方米。今年内,昆明首批回迁安置房将交房。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城市道路、公共绿化、中小学校、幼儿园、社区用房、商业和生活配套设施、垃圾中转站、给水、排水、电力、电信、中水回用等设施进行了统筹配建,完善了以往城市建设中缺失的功能。
村民变市民——改造终极目的
昆明的城中村存在一个现象,一部分村民利用土地、房产、红利等实现了超越一般城市市民的富裕后,出现了有劳动能力不劳动、不读书、不经商、不做工的“四不人员”,于是赌博、游手好闲的人越来越多。通过实施城中村改造,各级政府部门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增加就业岗位,既解决了城中村村民思想观念层次上的转变,也促进城中村村民向市民的转变。昆明地名中的“村”字可能越来越少,但这也意味着,过去处于“村民”和“市民”之间尴尬状态的城中村居民,真正融入了这个城市。
在推进城中村改造中,由于城中村与一些单位、老旧小区犬牙交错。按城市规划建设的要求,对城中村及其周边一并进行规划和建设,将城中村改造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对城中村内和周边老旧居住小区、破产或改制企业的土地资源进行适当整合改造,使被改造的片区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美好。这一举措也得到了很多市民的欢迎。
城中村改造——昆明绕不过的坎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但是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常常会出现一些“城市病”。城中村问题正是我国许多城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病”,这个“病”在昆明格外突出。
2007年底,昆明主城建成区249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城中村336个,总建筑面积3817万平方米,居住人口近100万人,人口密度约为5万人/平方公里。其中,二环路内共有城中村72个,占地面积1.9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21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为10.8万人。昆明的城中村数量多、分布广、人口密度之大、容积率之高,并且从城市核心区到城市边缘均有分布,这在省会城市中也是罕见的。另外,城中村常常利用土地的区位优势,大量出租集体土地。2004年清理违法用地8000余宗,大部分发生在城中村。不过,在城中村的这些问题中,令昆明市的执政者最担心的莫过于城中村里比比皆是的安全隐患。城中村建筑几乎无规划设计,走进城中村满眼是“一线天”、“握手楼”,且不说采光通风条件差、违法违章搭建与乱倒垃圾等脏乱现象突出,城中村内基础设施不完善,排水排污不畅、时常内涝水淹。昆明又是地震多发区,也是国家要求的8度抗震设防地区,而城中村的房屋建筑无地质勘测、无规划设计、无消防配套、无抗震检测、无环保要求、无资质施工、无竣工验收等,抗震设防能力弱,火灾隐患突出。省地震局2008年初向昆明市委、市政府郑重指出:城中村是昆明市防震减灾最薄弱的区域,如不抓紧改造,一遇地震城中村将变成“坟场”。
数量众多的城中村已成为昆明城市发展的瓶颈,城中村中存在的众多社会隐患和问题,影响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中村改造是建设现代新昆明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5年计划——大力度治“城市病”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昆明市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片区旧城改造等方式对金牛街、珠玑街、南通街等片区进行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只作为这些项目的附属工程,改造没有形成统一的思路和政策,处于“小、散、慢”的局面。 2007年起,昆明市以整治为主、改造为辅的方式,对城中村进行综合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均不是治本之策,城中村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008年初,市委九届四次全会作出城中村全面实施改造“5年计划”的决策。昆明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把着力推进城中村改造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最大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并且明确了城中村改造的五条原则: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市区联动、以区为主;统一规划、突出特色;统筹布局、优化空间;营造景观、完善功能;全面推进、改善民生。有了明确的思路,昆明开始向这块“城市病”动刀。
时至今日,昆明的城中村改造已进行两年多,全市336个城中村都开展了房屋、土地、人员等基本情况的调查。其中,11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规划通过审批,86个村进入全面拆迁,累计拆除城中村建(构)筑物760万平方米。37个村正在进行主体工程建设,开工面积510万平方米。今年内,昆明首批回迁安置房将交房。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城市道路、公共绿化、中小学校、幼儿园、社区用房、商业和生活配套设施、垃圾中转站、给水、排水、电力、电信、中水回用等设施进行了统筹配建,完善了以往城市建设中缺失的功能。
村民变市民——改造终极目的
昆明的城中村存在一个现象,一部分村民利用土地、房产、红利等实现了超越一般城市市民的富裕后,出现了有劳动能力不劳动、不读书、不经商、不做工的“四不人员”,于是赌博、游手好闲的人越来越多。通过实施城中村改造,各级政府部门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增加就业岗位,既解决了城中村村民思想观念层次上的转变,也促进城中村村民向市民的转变。昆明地名中的“村”字可能越来越少,但这也意味着,过去处于“村民”和“市民”之间尴尬状态的城中村居民,真正融入了这个城市。
在推进城中村改造中,由于城中村与一些单位、老旧小区犬牙交错。按城市规划建设的要求,对城中村及其周边一并进行规划和建设,将城中村改造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对城中村内和周边老旧居住小区、破产或改制企业的土地资源进行适当整合改造,使被改造的片区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美好。这一举措也得到了很多市民的欢迎。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