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更严格保护都江堰自流灌溉区

admin 2010-05-10 来源:景观中国网
城市发展需要占用土地,又要保护土地,这是所有现代城市无法绕开的两难之境。 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目标和历史定位,意味着加大农田保护力度。这其中,既有对保护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基本国策不折不扣的执行,同时又是保护都江堰自流灌溉区这个历史文化遗存的进一步承诺。
  城市发展需要占用土地,又要保护土地,这是所有现代城市无法绕开的两难之境。

  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目标和历史定位,意味着加大农田保护力度。这其中,既有对保护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基本国策不折不扣的执行,同时又是保护都江堰自流灌溉区这个历史文化遗存的进一步承诺。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有四个要素:世界级、现代化、超大型、田园城市,其终极目标之一就是“自然之美”,这些无一不牵涉到一个重要资源,那就是土地。可以说,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加大农田保护,互为目标,也互为手段。

  城镇化、现代化必然要占用耕地。成都是千年历史传承的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又是长江上游的生态保护重地,如今身负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责任,怎么利用并保护土地?全世界都在关注:今后灌区还会不会存在?

  规划:

  都江堰精华灌区为优化型发展区

  天赋的千里沃土,加上先人福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历来羡煞天下人。

  成都坐拥这片天府之地的中心。成都市域范围内平坝、丘陵、山区地貌均有,分别占面积的40%、28%和32%。地势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走势,东南部多为浅丘地带。西有龙门山,东有龙泉山的成都平原属于都江堰自流灌溉区的核心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早在1991年,四川省人大就批准通过《四川省成都平原耕地保护区耕地保护条例》。

  随着城市发展与供养人口的增多,成都平原耕地面积的下降趋势不容忽视。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目前成都全市土地总面积1818万亩,其中:农用地约1394万亩(其中耕地约645万亩),建设用地约360万亩,未利用地约64万亩。按2009年年末户籍人口约1140万计算,成都全市人均耕地不足0.6亩,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

  必须更严格地保护耕地。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全市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有针对性地配置土地资源。按照新编制完成的产业功能区规划,都江堰精华灌区和优质农田区域被确定为优化型发展区,突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包括市域西部的彭州、都江堰、郫县、温江、崇州、大邑、邛崃和蒲江等以平原为主的地区。

  在产业结构上,优化型发展区被确定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区域。不单保留农地功能,还要发挥经济、生态、环境效益。

  这一区域将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严格限制增量建设用地,在建设用地布局上注重显山露水,体现“城在田中”。

  另外,龙门山、龙泉山“两带”区域被确定为生态及旅游发展区,实施生态保护策略;成都中心城区被确定为提升型发展区,通过增加生态绿地、城市绿地,在非城市建设用地区保留部分农用地,体现“园在城中”;将丘陵山区和劣质耕地区域确定为扩展型发展区,利用农田的多重功能隔离建设用地连片发展,体现“城田相融”。

  节约:

  “减少建设用地,增加耕地”

  与城市化大量占用土地的趋势逆向而行,成都甚至下决心提出“减少建设用地,增加耕地”。

  在以规划为龙头、引导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之外,不断挖掘存量土地潜力成为土地保护的另一路径。在城区,鼓励和强力推进工业项目集约节约用地;在农村,则以土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为载体,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历来农村建设用地的粗放与无序,给目前的土地挖潜提供了可能。据测算,成都全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约160万亩,主要包括农村建制镇和居民点用地、在农村范围内的独立工矿用地以及交通和水利设施用地,其中面积最大、最有潜力可挖的是农村居民点用地。

  2003年以来,成都以土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为载体,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合理规划村庄布局,分层次稳步推进农民向城市、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原来人均150平方米左右的宅基地,集中居住后人均占地仅65平方米左右,极大地促进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在前期土地整理和增减挂钩试点的基础上,成都充分借鉴灾后重建中形成的新农村规划“四性”(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在广大农村地区整体规划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用6年左右时间整理耕地300万亩、农村居民点30万亩,新增耕地30万亩。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强有力地支持了灾后重建。截至目前,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四个重灾市(县)灾后重建挂钩项目84个,挂钩周转指标7.21万亩正在全面开展复耕。城市发展用地得到保障,受灾农户获得崭新的住房,灾区农村获得复耕的土地,可谓三赢之举。

  成都市尝试在局部区域实现“建设用地减少,耕地增加”。比如,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非建设用地区(“198”地区),现状建设用地为74.5平方公里,为实现该地区的生态绿地功能,可以保留的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为42.7平方公里。目前,国土部门通过“拆院并院”及“腾多建少”的方式,在该地区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预计该地区的建设用地将净减少31.8平方公里,农用地(主要是耕地)将净增加31.8平方公里。

  “节地城市发展模式”也已在北部新城的开发建设中试点。这将改变城市发展及土地利用“摊大饼”、平层化的模式,探索立体化、分层化、系统化、多元化的城市建设土地利用模式。

  加强土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紧迫任务,也是成都市保障发展用地需求,推进灾后重建,深化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根本途径。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目标和战略规划,更要求形成节地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保护:

  耕保基金护驾农村产权改革

  由于传统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从事农业种植的积极性不高,农村闲置、抛荒耕地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一些城市郊区的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受利益的驱使,将农地出租用于非农建设。

  2008年初,成都相继出台《关于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的意见》《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明确提出要把加强耕地保护、设立耕地保护基金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基础。温江区、双流县、大邑县、都江堰市的部分乡镇,开始进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耕地保护基金发放试点。

  2008年3月的最后一天,都江堰柳街镇鹤鸣村村民余跃和34户乡邻首批拿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以及与城市房屋同证同权的《房屋所有权证》,还有耕地保护卡和养老保险卡。

  耕地保护卡上有财政划拨的360(270)元/亩·年的耕地保护基金,用来补贴农民保护耕地,并鼓励农民用耕保基金购买养老保险。作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政策,成都市财政按一类耕地360元/亩·年、二类耕地270元/亩·年,划入农民手中的耕地保护卡,鼓励农民保护耕地、不抛荒、不用于非农用途。

  成都市、县两级政府为此每年从财政预算安排28亿元设立耕地保护基金。

  2009年,按照承包地实测、确权、颁证、签订耕保合同、发放耕保基金的程序,成都加快了耕保基金的发放进度。截至2010年2月底,耕保基金发放工作扩大到成都全市242个乡镇,下拨到区(市)县耕保基金19.4亿元,发放到农户14.6亿元,涉及农户140多万户,保护耕地面积约400多万亩。

  耕保基金制度促进耕地保护的有力佐证是,成都市有多起违法占用耕地搞非农建设的案件通过农民举报发现。

  成都通过在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中强化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建立完善耕地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加大违法用地查处力度,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等行政、法律、经济、科技手段,有效保护了耕地和基本农田。2009年,成都市人民政府被推荐为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表彰的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先进单位。

  山水田园、历史文化是成都最可宝贵的财富。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过程,必须贯穿着严格保护土地的努力,因为,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成都的根基。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