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旱灾启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再受冷落
admin
2010-04-01
来源:景观中国网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3月3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缓解西南旱区人饮困难,确保春耕生产有序开展。目前,西南部分地区旱情尚未发展到“因旱避灾”的阶段。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3月3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缓解西南旱区人饮困难,确保春耕生产有序开展。目前,西南部分地区旱情尚未发展到“因旱避灾”的阶段。
据了解,西南地区山多地高的地理原因导致抗旱形势十分严峻。以云南省为例,在现有4500多万人口中,发生人饮困难的有800多万人,其中,居住在高山和半山坡地区的人数占到饮水困难人数的75%。
刘宁表示,国家防总、水利部已先后派出33个工作组和专家组深入基层协助抗旱,并通过水库调水、应急调水、打井取水等多项应急措施在西南5省(区、市)新建抗旱应急调水工程4307处,“五小”水利工程7万处,铺设输水管线2万多公里,新打抗旱水源井1.8万眼,累计为群众送水941万吨。
“因旱避灾、干旱移民是在一种极端情况下的极端措施。目前,城镇人饮问题基本得到保障,我们现在仍投入力量积极寻求更多的水源,采取更有利的措施,来解决缺水问题。目前还不至于出现这样的情况。”刘宁说。
国家防总办公室最新统计显示,截至30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068万亩、重旱2851万亩、干枯1515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26万亩;有2425万人、15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对于大家非常关心的旱情是否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影响,刘宁表示,北方是我国粮食主产区,根据目前统计,我国北方冬麦区用于种粮的粮田受旱面积比去年同期减少50%。而西南地区的耕地面积为3.44亿亩,占我国耕地的面积18%,用于种粮的耕地仅占我国耕地面积的16%。此次西南旱情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生产影响不大。
目前,我国已提前下达今年人饮解困、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63亿多元,并重点向西南重旱区倾斜。近日,中央财政再次安排综合抗旱资金8亿元,加大对重旱省区的支持。
国家防总、水利部先后派出33个工作组和专家组赴西南重旱区和北方冬麦区指导抗旱工作。目前,西南5省(区、市)已新建抗旱应急调水工程4307处,“五小”水利工程7万处,铺设输水管线2万多公里,新打抗旱水源井1.8万眼,累计为群众送水941万吨。
刘宁表示,国家防总、水利部将继续加强雨情、水情、旱情的监测分析,加强对抗旱工作的组织指导,旱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应急水量调度以及抗旱应急水源建设,优先保障生活用水,妥善安排生产用水,努力夺取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再受冷落
温家宝总理在云南考察灾情和抗旱工作时指出:“要痛定思痛,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水利建设。”这番话在西南旱区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共鸣,人们热切地期待着总理的要求在灾区和全国各地早日得到贯彻落实。
这次罕见的严重干旱,导致西南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654万亩,大量群众因旱饮水困难。其中云南耕地受旱面积4920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43%。
持续了几个月的大旱凸显出当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设施不配套等问题。西南地区水利工程长期欠账,病险水库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坏严重,在大旱面前不堪一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基本报废,近年来“两工”取消,又没有动力兴修水利,很多地方基本上只能“靠天收”。目前云南省有效灌溉只占耕地面积的37%。全省水资源利用率仅为6.9%,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新华社记者在云南广南、开远和弥勒等县市采访发现,因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当地小水窖数量很少,已有小水窖因没有水源补充、规模小等原因发挥不了作用,导致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经济损失加大。
这次西南罕见大旱再次警示我们: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基本的民生保障工程,水利建设忽视不得,轻视不得!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极端异常天气频现,不少地方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薄弱的问题日益突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事关城乡供水安全,而且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民生意义重大。要有效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确保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就必须痛下决心,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近年来,一些基层政府受不正确的政绩观驱使,热衷于经营城市,建高楼大厦、地标式建筑,或把资金投入到经济效益高的水电站建设上,严重忽视了投入大见效慢、对GDP贡献不大但事关民生和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设施。长期投入失衡,导致原有水利设施老化、欠账越来越大,最终在需要其发挥作用的大旱之年令人束手无策。
祸患常积于忽微。可怕的不是干旱的再次发生,而是警钟敲响后的麻木。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在这次旱灾中汲取教训,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水利建设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加强规划,健全机制,加快建立大中小结合的多层次水利工程体系。这样,再有极端天气光顾时,我们才会从容不迫。
据了解,西南地区山多地高的地理原因导致抗旱形势十分严峻。以云南省为例,在现有4500多万人口中,发生人饮困难的有800多万人,其中,居住在高山和半山坡地区的人数占到饮水困难人数的75%。
刘宁表示,国家防总、水利部已先后派出33个工作组和专家组深入基层协助抗旱,并通过水库调水、应急调水、打井取水等多项应急措施在西南5省(区、市)新建抗旱应急调水工程4307处,“五小”水利工程7万处,铺设输水管线2万多公里,新打抗旱水源井1.8万眼,累计为群众送水941万吨。
“因旱避灾、干旱移民是在一种极端情况下的极端措施。目前,城镇人饮问题基本得到保障,我们现在仍投入力量积极寻求更多的水源,采取更有利的措施,来解决缺水问题。目前还不至于出现这样的情况。”刘宁说。
国家防总办公室最新统计显示,截至30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068万亩、重旱2851万亩、干枯1515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26万亩;有2425万人、15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对于大家非常关心的旱情是否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影响,刘宁表示,北方是我国粮食主产区,根据目前统计,我国北方冬麦区用于种粮的粮田受旱面积比去年同期减少50%。而西南地区的耕地面积为3.44亿亩,占我国耕地的面积18%,用于种粮的耕地仅占我国耕地面积的16%。此次西南旱情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生产影响不大。
目前,我国已提前下达今年人饮解困、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63亿多元,并重点向西南重旱区倾斜。近日,中央财政再次安排综合抗旱资金8亿元,加大对重旱省区的支持。
国家防总、水利部先后派出33个工作组和专家组赴西南重旱区和北方冬麦区指导抗旱工作。目前,西南5省(区、市)已新建抗旱应急调水工程4307处,“五小”水利工程7万处,铺设输水管线2万多公里,新打抗旱水源井1.8万眼,累计为群众送水941万吨。
刘宁表示,国家防总、水利部将继续加强雨情、水情、旱情的监测分析,加强对抗旱工作的组织指导,旱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应急水量调度以及抗旱应急水源建设,优先保障生活用水,妥善安排生产用水,努力夺取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再受冷落
温家宝总理在云南考察灾情和抗旱工作时指出:“要痛定思痛,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水利建设。”这番话在西南旱区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共鸣,人们热切地期待着总理的要求在灾区和全国各地早日得到贯彻落实。
这次罕见的严重干旱,导致西南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654万亩,大量群众因旱饮水困难。其中云南耕地受旱面积4920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43%。
持续了几个月的大旱凸显出当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设施不配套等问题。西南地区水利工程长期欠账,病险水库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坏严重,在大旱面前不堪一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基本报废,近年来“两工”取消,又没有动力兴修水利,很多地方基本上只能“靠天收”。目前云南省有效灌溉只占耕地面积的37%。全省水资源利用率仅为6.9%,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新华社记者在云南广南、开远和弥勒等县市采访发现,因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当地小水窖数量很少,已有小水窖因没有水源补充、规模小等原因发挥不了作用,导致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经济损失加大。
这次西南罕见大旱再次警示我们: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基本的民生保障工程,水利建设忽视不得,轻视不得!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极端异常天气频现,不少地方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薄弱的问题日益突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事关城乡供水安全,而且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民生意义重大。要有效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确保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就必须痛下决心,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近年来,一些基层政府受不正确的政绩观驱使,热衷于经营城市,建高楼大厦、地标式建筑,或把资金投入到经济效益高的水电站建设上,严重忽视了投入大见效慢、对GDP贡献不大但事关民生和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设施。长期投入失衡,导致原有水利设施老化、欠账越来越大,最终在需要其发挥作用的大旱之年令人束手无策。
祸患常积于忽微。可怕的不是干旱的再次发生,而是警钟敲响后的麻木。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在这次旱灾中汲取教训,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水利建设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加强规划,健全机制,加快建立大中小结合的多层次水利工程体系。这样,再有极端天气光顾时,我们才会从容不迫。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