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立足长远规划“首善之区”

admin 2009-12-03 来源:景观中国网
  土地占有已经透支;旧城拆除仍在继续;旧城拥挤有增无减,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不能落实;市区大团不断膨胀;新城发展远不成熟;人口持续增长;水资源紧缺……虽然在新的总体规划指导下,近几年来,北京规划建设工
  土地占有已经透支;旧城拆除仍在继续;旧城拥挤有增无减,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不能落实;市区大团不断膨胀;新城发展远不成熟;人口持续增长;水资源紧缺……虽然在新的总体规划指导下,近几年来,北京规划建设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然而,面临的挑战仍不容乐观。 
  在近期召开的“2009国际大都市地区发展前景北京研讨会”上,两院院士吴良镛为北京未来发展支招:用更高的标准来深化战略,着眼更大的空间来布局城市功能,在更长的时间段内筹划城市发展。 
  疏解功能需要持续努力 
  所谓首都,古称为“首善之区”,首都形象代表国家。面对当前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北京应如何考虑下一步的发展?吴良镛认为,北京城市环境矛盾的实质是在同一空间里集中了过多的功能,只有疏解才是明智的战略选择,疏解才能化解矛盾,并且得到更高的宜居环境质量。越集中,矛盾越大。用新畿辅观,将北京建设成名副其实的“首善之区”,这需要着眼于更长的建设时间与可持续的发展。 
  “例如,可以规划至2049年,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作为形成基本格局的重要阶段。”吴良镛说,“这有赖于若干届政府,在共同的大目标下持续努力,不断酝酿、积淀和茁壮成长起来。而北京新总规应作为执行不渝的共同目标。” 
  坚持绿色发展,走向文化城市 
  中国是人均资源贫乏的大国,北京更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贫乏、环境质量严峻的城市,近年来的北京建设过多地耗费了不可再生资源。吴良镛指出,未来北京发展必须坚定地、创造性地完善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修复生态,加强宏观调控,避免急功近利、重复建设、耗用过多资源、增加人民负担,要实现绿色发展战略,增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另外,吴良镛强调,北京是我国传统国都城市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全世界共同的财富,要借鉴当今西方文化复兴思潮的经验,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以人文复兴、文化振兴,迎接新中国成立百年大庆。 
  从空间和发展两个层次谋划长远 
  参考国内外经验,对北京2049年人口、土地、环境发展情况进行预景研究,吴良镛提出,要通过对不同的经济、人口发展状态、交通条件进行情景分析,并对其造成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环境状态进行预测,研究多层次的发展趋势。 
  基于目前的认识,要针对中长期北京城市发展所能争取的理想结果,开展战略研究。也就是说,在特定预景下,研究未来40多年时间里北京可以利用哪些条件,采取何种战略,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战略分为空间和发展战略两个层次,空间战略包括旧城保护、多中心组织、城市空间调整、新城建设和城市地区、区域协调等,发展战略包括产业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发展、交通发展、住宅发展和宜居、城市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管理等。 
  争取达到“可能的最理想效果” 
  “从2009年到2049年还有40年,做种种预景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这样设想,争取达到‘可能的最理想效果’,争取避免‘最坏的可能性’。”吴良镛说,“但是这样仍难于达到预期目的,因为在未来众多的可能性中,假如有一条路走错了,形势往往难于逆转,不得已就跟着走下去。40年中变数太多,难以一厢情愿。” 
  他强调,纲领必须雷打不动:一是生态健全,有一个良好的宜居环境;二是百年后首都仍保持中国历史都城的格局。在这有限目标下,做到“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保证能有良好的人工和自然空间,以满足当前及未来发展需要;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提出更为长远的发展战略。构建大地景观系统 
  借鉴中国人居环境的历史传统,重视对京畿地区大地景观系统的经营。吴良镛提出,要从大北京层面,开发京津冀北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全面改善生态系统,有机联系深山区、浅山区、水源涵养区、沿河生态绿带、绿化隔离带等,构筑地区生态绿地系统。以外围山地为主要的安全防护屏障,向山前地带延伸,形成二级及三级的生态防护。在京津保及京津唐两大三角的内部,天然形成了生态枢纽及绿色生态组团。他建议,实施地面水和地下水的联合调控,利用南水北调中线的供水补给太行山东麓山前的地下库容,利用降水,进行山前、平原区地下库容补给。 
  多方面重建首都的“体形秩序” 
  北京旧城现在仅剩下不足三分之一,新建筑有些杂乱。吴良镛指出,应在旧市区原有的完整秩序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设计导则,从而使北京的城市设计重新回归到整体性的传统,从多方面重建首都的“体形秩序”。 
  他认为,在积极保护的前提下还要强调“整体创造”的原则,并提出了“整体创造”的十条细则:一是营造新型的庭院空间,摆脱千篇一律的“方盒子”模式;二是注重空间的起承转合,避免建筑体量的简单排列;三是重塑宜人的街道空间,尽量保护旧城的街巷系统,在新区的街道设计中吸取传统及西方的经验,避免大马路对街道生活的破坏;四是寻回失去的城市肌理,在旧城居住区、公共建筑群的规划设计中应当创造性地延续旧城肌理,在新区逐步开放封闭的小区和大院;五是重视街道对景和地标,适当复建一些经典传统地标,对立交桥等缺少人情味的城市地标进行改善,精心设计新的地标;六是保护与修补城市轮廓,严格控制旧城内新建筑的高度,避免平屋顶和高层建筑对旧城天际线的破坏,重视新区天际线的整体设计;七是建筑群与园林交织,避免目前大广场加大草坪的单调景观模式;八是确定主色调与质感,大量建筑群宜使用与传统北京相协调的灰色调,重点建筑可考虑独特的色彩运用,避免白瓷砖与玻璃幕墙的泛滥;九是重视细部的设计,规划设计中充分重视装饰细部的塑造与文化内涵的表达,避免缺乏装饰细部造成的苍白贫乏的城市景观;十是注重模数制与比例的推敲,模数制的运用是实施城市设计整体性的重要手段,而对于比例、数量关系的精心推敲是古今中外经典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二者的结合则是实施标准化和多样化的辩证统一的基本手段。  
  “北京旧城内尚有若干地区,仍保有较好的整个骨架、文化内容、建筑风貌等独特风格。”吴良镛说:“应着眼于推进保护规划,加强环境建设,落实法制保障,突显历史名城特色。”他建言,以街道和典型胡同等将各传统风貌片连接起来;化解北京“摊大饼”的格局,根据五环内尚存的相对空余的开敞空间,对“大饼”进行重组。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