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巴彦淖尔生态大转移 探索乌拉特草原发展新思路

admin 2009-08-27 来源:景观中国网
地处祖国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表示“富饶的湖泊”语意的巴彦淖尔,是国家和内蒙古向北开放的重要前沿阵地(北与蒙古国接壤),也是华北通往大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地处祖国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表示“富饶的湖泊”语意的巴彦淖尔,是国家和内蒙古向北开放的重要前沿阵地(北与蒙古国接壤),也是华北通往大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这里不但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拥有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7200万亩的乌拉特草原及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水浇地达800万亩的河套平原。使其农牧业发展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形成了草原盛产牛、马、羊,平原盛产小麦、玉米、葵花、甜菜、苹果、梨等特产的两大农业产业体系。古人所赞誉的“塞上粮仓”、“风吹草低见牛羊”便发源于此,巴彦淖尔市由此成为了探求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融汇地。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巴彦淖尔乌拉特草原植被严重退化,牧草锐减,草原生态遭到大面积破坏,牧民生存陷入困境。为从根本上解决牧区过度放牧、草场严重退化、牧民生活贫困等严峻现实问题,巴彦淖尔市近年来着手实施了超前的生态转移战略,并以土地规模化经营和设施种养业为突破口,在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新农村、新牧区发展的思路。 

  草原新村新牧区

  乌拉特后旗与巴彦淖尔市区相聚50公里,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195.25公里,下辖3个镇,2个苏木,人口仅6.4万人,是内蒙古自治区18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该旗地形多样,地貌复杂,其中山地面积占15.1%,低山丘陵地带占10.3%,砂砾石戈壁高原占52.9%,沙丘戈壁沙地占20.4%,山前冲积平原占1.3%。据了解,该旗以牧为主,由于长期超载过牧,草场现已全部退化,牧民生活十分贫困。

  日前,《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巴音塔拉嘎查采访时了解到,该旗倾全旗之力,大胆实施生态战略转移,首先着手解决边境牧区生态恶化严重、人口相对集中的问题,将熟悉农业生产技术的牧户从牧区转移,集中安置在山前巴音塔拉移民新村。通过项目投入、政府配套、企业扶持、牧户参与的方式新建牧民新村,配套生产、生活设施,确保当地牧民“移得出、移得住、快脱贫、富起来”。

  从2006年至今,乌拉特后旗巴音塔拉嘎查累计投入资金1366万元建设巴音塔拉新村。目前该村已建成主房、凉房、棚圈、院落110处,并完善沼气池、青贮窑、小型农机具、饲草料粉碎机等配套设施;该村同时新开发土地2500亩,达到渠、沟、路、林、田、井六配套,户均养羊20只以上,为转移牧民发展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注意到,巴音塔拉新村在加强生产保障的同时,还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配套完善了党员活动阵地、两委办公室、卫生计生服务室和文化图书室,新建了体育广场,组建了农牧民业余表演队,极大地丰富了农牧民业余文化生活。另外,在转移过程中,当地始终本着“移得出、快脱贫”的宗旨,整合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出台相关政策,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多方面给予扶持:子女上学全部免费;享受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牧区低保,每人每月200元;政府对转移牧民按应缴金额的20%予以补贴,鼓励其加入养老保险。目前,该嘎查参保牧民达151人,到龄领取养老金53人,每人每月领取468元;对青壮年劳动力加强技术培训,引导从事二、三产业,政府免费提供三产经营场所,为牧民广开就业门路,目前已就业的青壮年劳力达80多人。

  移民至巴音塔拉新村的牧民徐老汉向记者介绍说,该村居民全部享受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患有重病、大病的牧民政府给予医疗救助;贫困家庭全部享受低保,子女从小学到高中的学费不但全免且还有生活补助。徐老汉说,他今年62岁,每月领取养老金760元,老伴每月领养老金590元,现在的生活同在牧区的生活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乌拉特后旗新农村新牧区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生态转移顺应自然规律,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推进了生态保护和建设,为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生态转移,不仅改变了贫困人口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牧民的整体素质,转变了观念,开阔了眼界,致富的本领提高了,整体脱贫的步伐加快。通过转移,开拓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跳出了就畜牧业抓畜牧业的思维定式,探索出一条解决畜牧业问题从非牧产业上找出路,解决牧区问题从推进城镇化上找出路,解决牧民问题从减少和转移牧民上找出路的工作思路,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建立了功能完善、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老有所养、壮有所务、少有所学、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保障目标,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广大牧区移民的生产积极性。

  有数据显示,巴彦淖尔市在广大牧区开展围封禁牧、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退牧转移等工程以来,全市累计退牧转移牧民4801户、16574人,分别占牧户总数的36.3%和牧民总人口的36.5%,牧区围封禁牧面积达2015万亩。

[NextPage]

  农牧结合错位发展

  巴彦淖尔市新农村新牧区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巴彦淖尔北部是乌拉特草原,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有可利用草牧场7200万亩。中部为阴山山脉,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蕴藏60多种矿产资源。南部为河套平原,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是亚洲最大的自流灌区,有水浇地800万亩,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光热充足,农业条件得天独厚,素有“塞上江南”的美称。阴山南部、河套平原西部是全国八大沙漠之一——乌兰布和沙漠,约40%在巴彦淖尔境内。市政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实际出发,统筹城乡发展,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新牧区建设。努力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积极打造我国西北地区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与流通基地。

  为响应这一号召,杭锦后旗陕坝镇康尔徕村党支部发动35名党员带头建设,按照日光温室占地0.7亩、钢架大棚占地1.3亩、露地1.0亩的“三元梯次”模式,建成占地200亩、有48座温室和大棚的设施农业区,形成了春提早、秋延后,周年生产、四季供应的高效生产格局,每个单元年纯收入在25000元以上。组建康尔徕绿色食品专业合作社,建成包装车间、专卖店和农资配送中心,打响了康尔徕绿色品牌,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同样,在杭锦后旗二道桥镇庆丰五社,该村组把生产发展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当地村民老曹告诉记者,由内蒙古锦嵘公司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先期租赁该社1000亩土地,每亩耕地付给农户150-300元租金,并为农民联系务工岗位,年薪不低于1万元。坚持“绿色+科技+可持续”的原则,计划新建2000头规模的现代化肉牛养殖场1座,1000口规模生猪养殖场1座,并配套建设年产1200吨规模的饲料加工厂、200立方米沼气池。力争生产绿色生态肉类产品,抢占国内肉类高端市场,打造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为代表的设施养殖业的同时,又实现了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新亮点。

  据初步统计,诸如庆丰五社这样上规模的养殖小区,全市累计建设有77个。而且年出栏300-1000只的肉羊育肥户4781户、年出栏1000-5000只肉羊规模育肥户589户,年出栏10000只以上的10户,年出栏15万只的肉羊规模育肥户1户。另外,全市温室面积达12666亩,200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03元,比前年增加1168元,增22%。据了解,早在2007年,全市农产品[10.40 -1.79%]总产量达到725万吨,全年牲畜饲养量1950万头只。其中,一批代表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的河套白酒、维信羊绒、河套番茄酱等产品也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预计在“十一五”期间,巴彦淖尔市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左右,到2010年,将达到90亿元。

  全民参与总动员

  全市按照区位特点,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先后确定了以“养殖主导、一村一品、农牧结合、综合发展”为主的103个示范引领村。从不同角度,不同模式出发,探索各具风格特色的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随着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各项“实事”效益的逐渐显现,农牧民群众亲身享受到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成果,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发展现代农牧业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主动投工投劳,出资出力,全市初步形成了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目前,全市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新增通乡通村油路2000多公里,完成林业生产建设任务347.67万亩,水利骨干工程改造完成投资8亿元,配套农田45.7万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5.1万亩;新增沼气入户3.4291万户,解决34.76万人和86.6万头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社会事业发展也取得了驻足长远的进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实行“两免一补”。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地域覆盖率达到100%,参合率达到97%以上。新建和扩建59个综合文化站、77个村文化活动室、90处村室外体育场地。农村牧区特困人口的补助面扩大到7万人,解决了7万低收入贫困人口增收和1万绝对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