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住宅可持续设计:5种常见的雨水管理错误观念

admin 2016-04-20 来源:景观中国网
纵观历史,雨水处理都被看作是景观设计中的难题。印度河流域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就出现了排水沟,罗马住宅中出现排水沟早在2世纪。自那之后,社会重在控制开发区中的雨水,尽快地进行排放。这个策略会导致出现昂贵的基础设施、超负荷系统、枯竭的含水层和水质下降。只有现代——随着环境保护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的出现——引发了一场社会与水的革命,但却是传统概念秉承的住宅水平。有时是客户的错,但大多数是设计师的错。下面让我们看看设计师在雨水管理上出现的误解。

  纵观历史,雨水处理都被看作是景观设计中的难题。印度河流域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就出现了排水沟,罗马住宅中出现排水沟早在2世纪。自那之后,社会重在控制开发区中的雨水,尽快地进行排放。这个策略会导致出现昂贵的基础设施、超负荷系统、枯竭的含水层和水质下降。只有现代——随着环境保护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的出现——引发了一场社会与水的革命,但却是传统概念秉承的住宅水平。有时是客户的错,但大多数是设计师的错。下面让我们看看设计师在雨水管理上出现的误解。
  误解1:可渗透性地面解决所有的问题。
  可渗透性地面不是万能的。水不会无穷尽地流入地下。最终,地基会被浸泡,基底用来保存水,当没有地方存水时,地面就会发生洪涝。由于这个原因,了解当地土壤是非常关键的。沙性土壤渗透快,不会出现洪涝现象。粘土渗透性差,需要增加另一种排水方法:地下排水或地上排水。根据该项目的渗透目标,这些排水渠必须将水排放到现有的蓄水库或雨水渠中。没有地面排水系统,路面洪涝就会很危险。

  误解2:雨水排放很简单。
  下水道之间的排水管道分离是雨水管理中最棒的一种策略。传统方法利用雨水管道尽快地去除每一滴雨水。排水管道分离可以减少雨水管理的负担,产生一系列的效益:它会减少雨污混合溢流污水(CSO)的排放;让净水、非饮用水尽量不在水处理厂里加工;它能增加陆地渗透、净化雨水径流以及补充地下水。当分离落水管时,排水管通常用于排放房屋周边的雨水径流。当雨水到达水管的末端,它就会从排水口中溢出。许多设计师忽视了这些系统是依靠重力排水。排水管道不能在其最低点释放水,尤其是地下。水只能在水管水位升到在溢放口边缘上面时才会排出。水管会被杂物阻塞,驻留的水会冰冻和阻塞水管。这就需要增加2个元素:多孔排水口和一个副排水口。多孔排水口被困在水管最低端水一直往外流。当主排水口被堵塞,副排水口就能进行排水。
  误解3. 多孔管道能运水。
  从技术上来讲,多孔水管能输水。但是孔眼能减少该管传输水的容量,除非管道周边的地面都是水。多孔水管只能有效地运作一个功能:收集地下水或释放水。它只能一次运行一个功能。如果实施了该设计方案,墙壁就不要过长,因为额外的水会引到墙壁后面。多孔管应该在管道系统开始的时候用作收集器或在系统末端用来分散雨水。


  误解4. 暗渠解决了一切问题。
  许多时候能够看到景观设计师、建筑师以及合作商将暗渠看作是无穷尽的雨水排水渠。但是,暗渠只是地下储水器。它们的容量受到填充材料的限制。空隙会减少雨水储存量。一致的级配碎石有40%的空隙,意味着暗渠的60%只能用来储水。如果需要提高储水量,就要考虑贮水器或其他结构,能100%用于储水。另一个常见的错误——不是系统一旦满了,就要释放雨水。没有落水管和进水口,其结果就会发生雨水泛滥,经常是地基附近和没有疏散通道的地方。当设计雨水储存时,要考虑有利的水域、雨洪数据和疏散通道。

  误解5.:雨水花园不需要后备计划
  雨水花园没有后备计划就意味着会出现一个临时水池。归结到底,雨水花园——像暗渠是小尺度的储存和过滤工具。他们能储存有限的雨水。在小型的雨水事件中,雨水花园会处理每一滴雨水,但是大型降水将很快超过其过滤和储存的能力。其解决方法就是将多个雨水花园结合在一起,将它们与蓄水池或河岸走廊结合起来,如果达到了过滤目标,就要放到市政雨水管道中。
没有一种雨水管理技术是通用的,必须要考虑到储水容量、过滤率、气候、支持水域和接受水域。住宅区的景观设计师必须根据这些因素进行设计。当这么做时,他们就会很容易地了解到这些效益。芝加哥科学工业博物馆的智能房屋成为2008年的一个成功案例。它一年收获和过滤约20.8万加仑的雨水,通过渗透性路面和雨水花园阻止雨水径流进入到下水道系统中。

高银锋/译
原文链接:http://land8.com/profiles/blogs/sustainable-residential-design-five-common-misconceptions-on-
版权声明:如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news@landscape.cn或者添加微信号:LACweb。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景观中国”。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