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买48小时建造出“空间+影像馆”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而我们的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正日益受到非物质条件的束缚,从中我们才得以理解何为物质等价。从股市的走向到每座城市的法律法规,在虚拟和真实物质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张和复杂。大多数时候,建筑项目的结构设计都是基于物理学上的地心引力与经济学说上的建设成本而得出的。但是,从社会到信息等不同角度来看,除了这些元素之外还有其他的力量在塑造我们的社会。是否能有其他的力量来证明建筑可以不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 ”这些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frederic levrat教授与phillip anzalone主任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带着这些问题,一组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和保护研究生院(GSAPP) 的六名学生与narsee monjee管理研究所(NMIMS) 一起设计并建造了“空间+影像馆”,这是一个试图探索虚拟的视觉和物理之间的关系的小型建筑结构。该项目设计实践的主题是 “信息的物化”,起源于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记载的一些理论依据。领悟能力,表达能力,对文化的感知能力和活跃的感知器官,都是人类文明的展现,生物的进化过程也就是意识的创造过程。
该项目的建造地址选择在了印度孟买的一个海湾,位于城市高楼大厦外侧,面临大海边缘的一片突出岸边不大的广场上,紧挨着卡特路木栈道长廊。在NMIMS的studioX工作室主任rajeev takkher的帮助下,孟买的当地政府部门终于同意了这个来自不同地域同学们集体智慧的设计方案。并对设计者们提出了若干建议。要求该项目一定要能够充分体现出孟买这个大城市的都市形象,为城市建设增辉。另外要尽快的建造起来,不能影响市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接下来为期六周的建造过程就紧锣密鼓的展开了,学生们开始分头独立的工作。建造小组所采用的设计方案里的概念大多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艺术专业 。同时,来自孟买各所大学的同学们均按照相同的教学大纲里的要求施工,并及时通过通讯软件Skype与其他不在现场的不同大洲的同学们保持通话联系,通报制作过程和项目进展情况。
多亏有哥伦比亚大学和X基础设施工作室提供的kinne基金,这些美国建筑师们得以来到孟买进行为期十天的设计,建造和施工讨论。建造工程所用的蜂窝板原产自纽约,参与工程的专家和学生们满心希望能找到国外同类产品。但非常不幸的是,在短短数周的工期内他们跟本不可能采购到所需的板材,于是他们只好改用多层重叠密度板。该项目看上去像一个不断重复循环的系统,给人视觉上的感受就像一个流动的物体,观看者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影像会有很大差别,甚至完全不同,它的结构会随着光影的移动而产生奇妙的变化。该项目第一系列的结构就只有一种造型,不断重复26次,每次的重复之后其结构都会有轻微的变化。在整个主体结构中,第二系列的28个相交叉处为主结构,其他结构都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咬合交叉而被整合固定。
NMIMS的建筑学教授atray chhaya在项目的设计和建造阶段,一直为学生们提供专业知识咨询、协助采购和建筑结构制造指导的服务。项目结构中的每一个部件的设计灵感都来源于利用autoCAD绘制的3D犀牛模型,以此来提供重叠接口。在24小时内学生们将430块中密度纤维板件都设置了刨槽口。在开始的两天内,学生们将数以百计的中密度纤维板进行拼接组装。
学生们使用的机器设备的极端精确性和多层重叠密度板各部分曲线的独特性使得它们相当容易组装,每个循环结构都不需要任何测量工具,因为每个部件都有与其他部件不同的结构,在组装时让学生们很容易就能够辨别。由于孟买的白天酷热难耐,制作场地又没有大树遮荫,这项工作只能放在晚上进行,到了晚上,在当地居民的百般好奇的目光里,组装工作即将完成。这个项目是针对学生们探讨建筑的极限、创新架构的实现等目的的实践教学。馆内的地板成为了中密度纤维板之间的间隔,在外部的连接完成了之后,创建一个新的基准面。随着结构变得越来越大,它的稳定性也自然而然的增强,与相互交错的纤维板一起支撑起整个结构网络。
施工时间被限制在两天两夜,这样一个复杂的设计将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组合成型。所以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学校的所有参与者,以及在四个当地木匠的援助下,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团队,每天不间断的工作直到日出。这个团结的队伍将最初时候凌乱无章的框架慢慢搭建成了这个充满创意,造型丰富多样的艺术馆,使路过的居民和游客都能对其产生兴趣与共鸣,并表示理解和认同,它抽象的轮廓和造型,不但能展示艺术和科学,还能引起参观者的无限遐想,就是这样一个集结了大家的心血设计感极强的城市长廊,树立在城市的边缘,面向一望无际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