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筑城广场 竹元素“抢鲜”看

admin 2011-12-12 来源:景观中国网
筑城广场主题和设计的灵魂在于“竹文化”,那么,这些“竹元素”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记者带你“抢鲜”体验。


竹子造型的跨南明河人行桥



  筑城广场主题和设计的灵魂在于“竹文化”,那么,这些“竹元素”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记者带你“抢鲜”体验。
 
  记者进入筑城广场,便看到一根“双体竹叶灯柱”,柱身为花岗岩,采用浮雕手法将贵阳地域民俗文化刻于其上。“双体竹叶灯柱”共有12根,为双体并列柱式,上面刻有24节气,分别立于广场两边。“双排柱所制造的纵向和立向空间并列增加了广场的庄严气氛。”广场景观设计师滕菲说,灯柱高12米,顶部为竹叶造型,立于两柱之间,灯柱全部采用太阳能系统供电。 

  走过这12根灯柱,便到了广场的主雕塑“筑韵”前。它长60米、宽48米、高28米,采用“金竹报平安”和贵州的“芦笙”相结合,吉祥的寓意、古老的乐器,在现代艺术加工下得以重新塑造、展现。记者在现场看到,四个基座上各竖起一根巨大的芦笙,每根芦笙中间都设有30米长的爬梯,游客可从这个爬梯上到观景台二楼。到了观景台后,仰望便可看到“竹叶镂空风雨穹顶”,取意“萧萧竹林”。这个顶的镂空部分采用透明材质,为竹叶造型。设计将光与影结合,使之从穹顶延伸至地面,斑驳的光影增加了雕塑的动感和环境的趣味性。穹顶之下即是5吨重的铜钟,其结构和承重主要依靠穹顶内部钢结构来支撑。 

  广场另一个重要的竹元素体现在7万多棵竹子上,是广场绿化的主要栽种品种。广场的竹子有20来个品种,有方竹、凤尾竹、毛金竹、楠竹、黔竹、油竹、中华大节竹等。除了将贵州本地的竹品种“一网打尽”,外地的慈竹、桂竹等品种也有引进。 

  带您逛广场 
  老一中的纪念墙 

  贵阳一中纪念墙是筑城广场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广场东部,原一中地块也被打造成具有文化氛围和历史气息的休憩空间。建成后的一中纪念墙将共有3块,纪念墙内容包括一中的历史沿革、创始人简介、一中老校区全景及知名教师和学子等。 

  原一中地块内,绿化景观中种植了杏树、桃树、李树等树木,一中老校址内4棵大皂角树也被原地保留。 

  广场新年晚会 互动是主题 

  昨日,筑城广场新年晚会执行导演董锦茹向记者透漏,新年晚会现场互动多,将着重体现群众性。 

  新年晚会分为前广场中心舞台和“筑韵”主雕塑下沉式广场两部分。中心广场主要有联唱、联舞、串烧等,下沉式广场内则有交响乐团演奏等。“总体节奏是欢快的,到时候我们将有8个方队和4个龙狮阵,共12个方队。”据介绍,现场还可能邀请五世同堂家庭、残疾人家庭、农民工家庭等做特别嘉宾,以特殊方式参与到新年晚会中来。 

  目前,群众演员组织、晚会推进一切正常,迎新仪式现场的活动安全保卫工作也将出台方案,做好管理。 

  广场 集庄重休闲于一身 

  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重要集会的举办地,也是市民和游客休闲游憩的所在,而即将建成的筑城广场正以庄重与休闲交融的面孔走近市民和游客。筑韵主题雕塑在横向上成为了庄重与休闲的“分水岭”。 

  尽管尚在建设中,但是沿着省民族文化宫向北看去,毛主席像、升旗台、筑韵主题雕塑、城市原点一字分布,它们正好位于筑城广场的中轴线上。筑韵雕塑至升旗台之间,数万平方米的开阔场地,可容纳5万人,两侧12组双体竹叶灯柱和12个生肖雕塑对称分布,广场两侧的景观绿化乔木和绿地也成阵列式整齐分布。 

  贵阳市城乡规划局城市设计处工程师称:“规则的矩形地块,加之整体对称的布局给人以庄严厚重之感”。“而筑韵后原一中地块被南明河三面环绕,亲水幽静,加上整片区域绿化设计灵动活泼,绿树成荫,竹林环绕,高低错落,正是休闲游憩的好去处”,筑城广场景观设计师滕菲说。 

  文化解读 
  “竹”印深深 

  走进筑城广场,无论是景观、桥梁,还是主题雕塑,都与“竹”这一元素密切相关。主题雕塑“筑韵”用了“芦笙”的创意,双体并列式的“24节气柱”的形状也跟竹差不多,四座钢架桥还以“芦笙音筒”作为设计元素,甚至在广场上还种了7万多棵竹,涉及的品种几乎囊括了贵阳市所有的竹品种。可以说,竹,就是广场的魂,它蕴含着深深的贵阳本土文化。

  那么,竹文化到底对贵阳有多大影响?筑城广场以竹文化作为主题文化,文化专家对此又有哪些看法?对此,记者专访了多彩贵州两赛一会评审委员会专家、贵州“十二五”旅游产品产业规划组专家、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申敏。

  “筑城”的由来
 
 申敏曾用20余年时间,走遍贵州省的每个乡镇,对贵州各民族的宗教、风俗、禁忌以及衣着、饮食等文化有过深入研究,说起筑城广场以竹文化作为主题时,他向记者娓娓道来。

  申敏说,贵阳属高原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湿度较大,适宜竹子的生长。竹子长势茂盛、繁殖快,竹被广泛应用于竹食、竹具,乃至成为房屋建设的材料等领域,并且竹在贵阳各民族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已由普通的植物转变为人们崇拜的图腾符号,从而积淀出深厚的竹文化。

  据史料记载,贵阳历史上是竹子丛生的地方。五代至北宋年间,贵阳的名称叫“黑羊箐”。“箐”是方言,意思是山间的大竹林。明代初年,贵阳称“贵竹”,《贵州图经新志》说:“贵竹,郡产美竹,故名”。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今贵阳地设贵筑县,贵筑之“筑”就是由竹制作的乐器,古时“筑”通“竹”,贵阳因而又简称“筑”。

  彰显贵阳精神

  “竹文化,对贵阳的影响是很大的。”申敏说,贵阳历史上就有以竹为族称的氏族或部族,仡佬族就是其中之一。仡佬语称“竹子”为“盖脑”,而“盖脑”就是“仡佬”的异写,可见仡佬族就是竹族。

  贵阳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许多民族的生产、生活等习俗都与竹有关。如花溪区金竹镇的布依族,在小孩出生满“三朝”时,要举行“摘花竹”仪式等等。“竹对于贵阳各族人民来说,具有吉祥、和美等文化内涵。”申敏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也寓意为坚强、气节、高雅。”申敏补充道,从历史上看,贵阳简称“筑”,与竹有深厚的渊源;从特性上看,竹四季常青,能够展示贵阳生态良好的优势;从文化上看,竹能够彰显贵阳人民崇尚气节、不屈不挠的的精神。

  “由竹文化衍生而来的贵阳文化,如今已发展成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更契合了贵阳城市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城市风貌。”申敏说,筑城广场确定以竹文化为“灵魂”,将竹文化的元素渗透到广场的建设中,是符合贵阳的文化与精神的。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