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第一高楼的“绿色”期待
admin
2009-08-31
来源:景观中国网
日前,超高层建筑上海中心大厦主体基础工程全部完成。上海中心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设计和施工,有望同时获得中国三星标准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和美国LEED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双认证”,成为可持续设计和创新的最新基准。这一未来中国第一高楼将如何实现它的绿色之路?
日前,超高层建筑上海中心大厦主体基础工程全部完成。上海中心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设计和施工,有望同时获得中国三星标准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和美国LEED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双认证”,成为可持续设计和创新的最新基准。这一未来中国第一高楼将如何实现它的绿色之路?
目前全球建成的前10位超高层建筑中,有6例在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地区)。随着全球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趋势的发展,超高层建筑同样面临着如何实现其绿色环保的问题。从建筑形态上看,超高层建筑的大体量运营、巨大能耗、集中排放,以及大量使用幕墙结构、封闭空间等,都成为超高层实现节能绿色的客观问题。
上海中心的绿色节能涉及三大方面。首先是人文关怀,建筑是为人而造,要把室内建筑环境、室外环境如何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如何营造实现自然、和谐、人本空间作为出发点。其次,超高层建筑必须集约高效,包括在全寿命周期内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和排放的全过程。再次,超高层建筑是一个垂直的空中城市。在这样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里如何利用智能科技保证自身的高效便捷,包括功能的便捷和整个运营的高效都是上海中心必须总体考虑的要求。
为了能全方位均衡地达到绿色建筑标准,上海中心大厦在评价体系内,用6个方面的指标来评价该建筑是否绿色,而每个评价体系内都有一票否决制。作为该项目的技术顾问,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首先是全过程的目标控制,这不仅仅体现在设计策划阶段,而且涵盖了施工、竣工验收以及将来的运营管理阶段。尤其要将绿色施工作为目标控制的一个过程环节,强调施工过程中的绿色管理、实施和控制,以杜绝目前常常出现的施工与绿色设计相脱节的现象。
其次,上海中心大厦项目中的大量技术问题充满全新的创新与挑战,上海建科院与其他协作团队展开了重点问题的集中攻关。建成后上海中心大厦将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三足鼎立于上海浦东陆家嘴的狭小地块中,这必然对室外环境提出许多挑战。如果处理不好,将对整个技术的实施和将来的运营实效产生影响。因此上海建科院做了许多风载荷实验,包括对风环境的分析、太阳辐射对室内负荷的影响等。对于能源的使用,整个大楼能源区分了低区和高区两个领域,团队设计运用了冷热电的联动能量技术、屋顶风能、地热和冷蓄冷等技术。其中,计划安装45个风机,在夜间给大楼外部提供光源。水资源利用方面,由于大厦占地并不大,雨水的利用、污水回收利用和处理成何种水质等不同的要求都涉及不同的技术。
另外在大楼的功能划分方面,设计者Gensler公司提供的方案是将整幢大楼设计成“垂直的城市社区”,即将大楼看成一栋栋小高楼、一个个小社区的叠加。共将一栋楼划分为9个区,每个区之间都有一个基础设施区或者叫机械层,每个机械层支持着一个小区,因此每个小区可以实现独立灵活的运营和维护。比如都可以提供银行、快餐、饮食,或者供午休、茶歇的绿色环保区,而不必大频率地使用电梯跨越很多楼层来实现上述需求,这也节约了很多能源的使用。此外,在这9个功能区的每个中庭位置,设计团队希望能保证节能和舒适性的最大化,将其营造出一个个自然和谐的高空室内花园。为了使大楼有未来感,设计师将其外观设计为螺旋形。事实上,这个旋转的角度相当重要,必须考虑到尽可能减少大楼的风荷载的问题。为此,经过大量的风荷载测试,通过精确旋转角度和形状,可以减少20%的风荷载,同时加上其他设计,最终目标可使整栋楼的风荷载下降32%。由此还可以实现钢材量使用的最小化。而在幕墙方面,曲面上升的承载面要保证隔热、透光的同时,防止光污染。上述大量的技术的推行和实施需要整个项目团队进行优势互补的精心优化,才能最后实现整个大厦的绿色建筑目标。
上海中心大厦将在2014年完成建设,建设团队希望借此项目在超高层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积累大量经验,并进行提炼,为国内外绿色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建设、运营和评价提供一个最佳案例。
目前全球建成的前10位超高层建筑中,有6例在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地区)。随着全球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趋势的发展,超高层建筑同样面临着如何实现其绿色环保的问题。从建筑形态上看,超高层建筑的大体量运营、巨大能耗、集中排放,以及大量使用幕墙结构、封闭空间等,都成为超高层实现节能绿色的客观问题。
上海中心的绿色节能涉及三大方面。首先是人文关怀,建筑是为人而造,要把室内建筑环境、室外环境如何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如何营造实现自然、和谐、人本空间作为出发点。其次,超高层建筑必须集约高效,包括在全寿命周期内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和排放的全过程。再次,超高层建筑是一个垂直的空中城市。在这样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里如何利用智能科技保证自身的高效便捷,包括功能的便捷和整个运营的高效都是上海中心必须总体考虑的要求。
为了能全方位均衡地达到绿色建筑标准,上海中心大厦在评价体系内,用6个方面的指标来评价该建筑是否绿色,而每个评价体系内都有一票否决制。作为该项目的技术顾问,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首先是全过程的目标控制,这不仅仅体现在设计策划阶段,而且涵盖了施工、竣工验收以及将来的运营管理阶段。尤其要将绿色施工作为目标控制的一个过程环节,强调施工过程中的绿色管理、实施和控制,以杜绝目前常常出现的施工与绿色设计相脱节的现象。
其次,上海中心大厦项目中的大量技术问题充满全新的创新与挑战,上海建科院与其他协作团队展开了重点问题的集中攻关。建成后上海中心大厦将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三足鼎立于上海浦东陆家嘴的狭小地块中,这必然对室外环境提出许多挑战。如果处理不好,将对整个技术的实施和将来的运营实效产生影响。因此上海建科院做了许多风载荷实验,包括对风环境的分析、太阳辐射对室内负荷的影响等。对于能源的使用,整个大楼能源区分了低区和高区两个领域,团队设计运用了冷热电的联动能量技术、屋顶风能、地热和冷蓄冷等技术。其中,计划安装45个风机,在夜间给大楼外部提供光源。水资源利用方面,由于大厦占地并不大,雨水的利用、污水回收利用和处理成何种水质等不同的要求都涉及不同的技术。
另外在大楼的功能划分方面,设计者Gensler公司提供的方案是将整幢大楼设计成“垂直的城市社区”,即将大楼看成一栋栋小高楼、一个个小社区的叠加。共将一栋楼划分为9个区,每个区之间都有一个基础设施区或者叫机械层,每个机械层支持着一个小区,因此每个小区可以实现独立灵活的运营和维护。比如都可以提供银行、快餐、饮食,或者供午休、茶歇的绿色环保区,而不必大频率地使用电梯跨越很多楼层来实现上述需求,这也节约了很多能源的使用。此外,在这9个功能区的每个中庭位置,设计团队希望能保证节能和舒适性的最大化,将其营造出一个个自然和谐的高空室内花园。为了使大楼有未来感,设计师将其外观设计为螺旋形。事实上,这个旋转的角度相当重要,必须考虑到尽可能减少大楼的风荷载的问题。为此,经过大量的风荷载测试,通过精确旋转角度和形状,可以减少20%的风荷载,同时加上其他设计,最终目标可使整栋楼的风荷载下降32%。由此还可以实现钢材量使用的最小化。而在幕墙方面,曲面上升的承载面要保证隔热、透光的同时,防止光污染。上述大量的技术的推行和实施需要整个项目团队进行优势互补的精心优化,才能最后实现整个大厦的绿色建筑目标。
上海中心大厦将在2014年完成建设,建设团队希望借此项目在超高层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积累大量经验,并进行提炼,为国内外绿色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建设、运营和评价提供一个最佳案例。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