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首获"未来建筑"大奖 建筑师曾参与设计雨花台
东南大学教授郑炘
一层小楼的一层为参观展示区
二层设计成无顶的平台,种上植物后设计成庭院休闲区
三楼为私人休息区
近日,第14届未来建筑奖在法国戛纳揭晓。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炘的空中庭院——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设计作品荣获“未来建筑奖”大奖,该作品同时还获得“新与旧”分项奖。
昨天,记者采访了解到,东南大学郑炘教授曾参与设计南京雨花台。
中国人首获“未来建筑”奖
未来建筑奖由国际著名建筑期刊英国《建筑评论》主办,以表彰当今世界范围内未建成但富于创意的优秀建筑设计作品。
近日,评审委员会评出了2015年度“未来建筑奖”大奖1个,以及大型城市项目、文化再生项目、混合使用项目、办公建筑、新与旧项目、再生与总体规划、居住建筑等11个分项奖。
郑炘的作品斩获了唯一大奖,并获得“新与旧”单元的单项奖。设计过中国世博会丹麦馆的丹麦建筑事务所“BIG”报送的“曼哈顿U型城市改造”项目,获得了2015年“大型城市项目单项奖”。
据介绍,由《建筑评论》主办的“未来建筑”评选在业内享有盛誉,郑炘教授是首位获得该奖项年度大奖的中国建筑师。
改造不用模仿老建筑
郑炘教授笔下的“未来建筑”与科幻无关,与穿梭几百年的历史有关。“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常州市老城中部,郑炘介绍说,青果巷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81),是南北果品集散地,沿岸开设各类果品店铺,后来慢慢转变为当地文人和商人的居住聚集地。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是古运河常州段现存较为完整的街区,也是常州市最后一块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底蕴深厚,“深宅大院毗邻,流水人家相映,小巷深处幽幽”的风貌,是江南常州民居文化的缩影。
从1960年起,很多新工坊、多层住宅以及办公建筑“蚕食”了街区的部分地块。通过设计规划,郑炘教授摒弃了传统的模仿老建筑的改造方式。“街区内有旧时著名文人以及商人的住居建筑、戏台剧院以及商铺等,共有7处文保单位,1处控保单位,8处历史建筑。这些文物保护单位被完整保留了下来。我们在老建筑的周围设计新建筑。”
把二楼设计为庭院
在处理“旧与新”建筑时,郑炘教授引入“空中庭院”的概念。“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一般是在地面上的,新建区域的建筑将二楼设计为庭院。建筑主要为三层小楼,一层为参观展示区,二层设计成无顶的平台,种上植物后设计成庭院休闲区,三楼为私人休息区。”
郑炘介绍说,将小楼中间层设计成庭院,让建筑整体视觉效果较“轻”,与老建筑并存时不会“抢镜”,“展示了尊重的姿态。多层次的庭院空间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空间体验,同时也使得公共空间与私人的空间各得其所,这也是一个创新。”
此外,新老建筑在材质上也相互呼应、对话,“新建筑的墙体与屋顶都用素混凝土,其表面显得与老建筑的差异不那么大。”郑炘教授认为,常州“青果巷”能获奖,一方面是因为西方关注中国发展,关注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另一方面该项目“新建筑与老建筑协调共生”的理念得到评审会的认可。
建筑师其人
他曾参与设计雨花台。
“我的硕士和博士生导师都是著名建筑学家齐康,在他的熏陶下,进行了非常系统的古典建筑设计训练。”记者了解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郑炘教授师从中科院院士齐康,曾和齐康院士合作完成常州延陵东路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1984年参与设计了南京雨花台。
“南京幕燕达摩古洞景区规划及单体建筑”是他的最新设计作品。郑炘教授介绍说,达摩古洞在幕府山夹萝峰,位于长江观音景区。“达摩古洞”,约有20多平方米,“保留原有古洞基础上,将山体进行改造,将一个废弃的矿坑打造成新的达摩洞。”郑炘告诉记者,达摩洞修建已经接近尾声,建成后达摩洞内将摆放100尊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