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 多城力争夺“副中心”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多个城市,但凡有一丝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公众的无限遐想。自今年3月以来,坊间曾猜测“保定将成为政治(首都)副中心”的传言见诸舆论,有关“副中心”的提法就未曾间断。
事实上,“副中心”概念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各方正在讨论博弈之中的未来之星。有媒体从多个渠道获悉,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着眼于疏解非首都的核心功能,“副中心”由此而生,当然也引来北京周边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一时间传闻四起,先是河北保定,再是北京通州,现在又是天津武清和宝坻……
天津欲打造“双中心”
10月21日,环渤海经济研究院副秘书长姜涛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天津本身作为直辖市,其资源较河北诸地市明显优越。因此,天津作为北京副中心的趋势或更受各方认可,无论如何这都对于天津各个产业的发展均是利好。”
不过,有分析者认为,相比于“副中心”这个概念,天津更明确自己的“北方的经济中心”这一定位。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它更多是担任经济中心的作用,其各项功能和设施的规划建设早已向“中心”看齐,不管“副中心”的概念是否最终落实,天津都将在京津冀协调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在多个城市均表现出强烈的“副中心”情结时,天津则重拾之前所获“北方经济中心”的金字招牌,并以交通规划铺路率先开启建设之旅,从中释放出对另一“中心”重构信号。
在看似与“副中心”不相关的“中心”建设之举,也引发了外界对天津欲兼得“双中心”的猜测。
有消息称,为加快建成与天津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相适应的综合交通体系,积极应对城市快速机动化发展背景下交通拥堵难题,依托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的天津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已在前不久正式挂牌。
22日,一位接近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人士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证实,天津对接棒“双中心”的想法由来已久,并且已有着充分准备。之所以将其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天津依托固有优势和根基,发展已剑在弦上。作为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天津有关部门也正在研究推动天津武清、宝坻作为承接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区域,天津的想法是打造“国家行政副中心(即首都副中心)”。
该人士还向记者表示,天津目前正积极承接首都功能转移,加强规划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创新等产业。此外,经过多年蓄势的天津,正在多重利好刺激下,迎来属于自己的大时代。
天津自贸区的审批程序将有望重新启动,获批的希望也将大增。由于此前北京与天津签署《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的时候,曾经明确表态,支持天津积极争取批准建立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分析认为,北京的支持可以让天津自贸区的申报底气更足。
天津近年来还通过创新打造新的增长点,为北方经济转型发展奠定基础。据了解,早在2010年起,天津开始实施具有较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巨人)计划,预计到2015年将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5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的企业将达到500家,10亿元以上的达到100家。
随着多重利好的陆续释放,天津也正迎来更多资本的关注。从2014年整个上半年来看,天津市生产总值7185.46亿元,同比增长10.3%,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8670家,累计达到5.78万家;新增“小巨人”企业342家,累计达到2722家,创新驱动作用进一步提升。
天津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刚认为,天津本身就是中国的新增长极,在未来的发展中将进一步引领北方经济转型升级。
有迹可循的是,在全球经济大环境复苏缓慢、外需不振的情况下,天津2014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649.83亿美元,增长6.7%;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09家,合同外资额123.09亿美元,增长10.5%;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07.93亿美元,增长12.4%。
多城市争夺“副中心”
天津虽然对建设“副中心”具备多重优势,但是,多城争做“副中心”的局面已经非常明显。记者注意到,仅在河北,保定副中心余热还没有散尽,先后已有石家庄、邯郸、沧州、廊坊、唐山等多个地市加入到争当“副中心”队列。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逐渐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被提上议事日程。如何能在承接北京功能疏解中赢得先机,成为包括保定在内的周边各地市重点关注的议题。
被视为赋予“副中心”位置具有天然优势的北京通州,近期也表现出不甘落伍的姿态。通州是城市副中心,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处于桥头堡位置,当前重点要深入研究通州在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中的地位和作用。此番表述,也被外界猜测为是北京对保定“副中心”隔空回应。
相比于河北与北京等地的积极踊跃,天津则相对低调,更多是在强调自身如何发展,对于天津如何更好地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天津将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和作用,却很少提及。
那么,面对三地多个城市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高涨热情,谁才是更适合成为副中心的城市?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副中心应选在与北京交通方便,并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地方。由天津发往北京的高铁列车每天多达近百趟,交通便捷程度优于河北诸地市。副中心建设将进一步利好天津的物流、航运产业,开发区土地资源也有望升值。而有着良好产业及城市基础的天津也将赢得更多机会。
北京大学秘书长、发展规划部部长杨开忠曾在第二届民建城市论坛上指出,沧州如果作为首都经济圈的副中心城市之一,将有助于提升冀东南和北方纵深腹地的竞争力,带动环渤海的战略发展需要。杨开忠则认为,沧州做副中心的条件相对优越。原因是沧州距离北京、天津距离不远,而且临海,水资源丰富。
也有学者表示,廊坊胜算更大一些。由于距离北京并不遥远,离北京市中心仅40公里。在交通上,廊坊位于京沪高铁的首站;而新建的北京首都第二机场,距离廊坊20公里;而地铁L2线亦庄段的开通,规划延长线直到廊坊市区,届时乘坐地铁就可以从廊坊抵达北京。在这两点上,廊坊可以是说独占鳌头。
姜涛分析认为,不管“副中心”最终花落谁家,近期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步伐正在迈出大步却是事实,包括海关通关、交通网建设、卫生应急等领域均获进展。应该看到,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思想是疏解北京功能,这对北京、天津、河北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对于“副中心”的城市之争,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就曾表示,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应以北京、天津为“双核”,下设唐山、石家庄、保定、廊坊四个“副中心”。而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看来,“副中心应该明确,但不要泛化”。
“谁是真正的‘副中心’,不是由谁说了算的。只有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做得好了,自然而然就会成为整个京津冀城市群除北京之外的副中心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产业改革与企业发展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廖明表示说。
在他看来,确立“副中心”的原则只能是“政府引导,市场决定”。由谁做“副中心”,不能是由政府指定,只能是京津冀各个利益相关方,坐下来讨论商量。比如,京津冀三方应建联席会议制度。当然,这个过程之中,肯定会有博弈,这也是很正常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则认为,这个“副中心”的说法其实从学术角度上来讲是不准确的,因为中心只有一个,围绕这个中心的其实不是“副中心”,都是“卫星”的概念。从这个角度来讲,保定也好、石家庄也好,提“副中心”在学术角度上基本没有太大意义。地方提这个“副中心”是想抬高它的地位,提高这个城市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性,这是很多地方政府的一种考虑。
“所以不要特意去争这个‘副中心’,而要想着怎么样在天津和北京互动的发展当中,得到什么商机和机遇,同时也要迎接由此带来的一些挑战,把本地的事情做扎实了。争取一些空的名声,不如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刘瑞表示说。
汪玉凯建议,这次的发展应构建从多赢到共赢的战略方针。他表示,多赢就是不管北京、天津还是河北都应从一体化战略中获得好处,要把京津冀一体化放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中长期增长框架中观察,绝不是北京给其他地区甩包袱,对于转迁出的产业北京甚至有义务帮助其完成产业升级,使各地相得益彰,错位发展,均可从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中得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