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生态保护红线成为综合性概念

admin 2013-11-18 来源:景观中国网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强调,“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无疑是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的重申。会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则进一步表明了制度创新的决心,表达了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意志。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强调,“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无疑是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的重申。会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则进一步表明了制度创新的决心,表达了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意志。
    
  “综合性的生态保护红线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在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我国将会在此概念指引下,逐步确定空间开发控制范围、资源利用控制阈值、重点污染物排放控制总量以及环境质量的宜居标准控制,完善生态文明的控制性指标管理。” 
 
  《公报》中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首次提出,显示出决策层对生态保护红线的认识不仅包含了十八大的“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以及“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使生态空间红线概念得到确认,而且从自然资源角度展开,使生态保护红线概念从生态空间红线向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红线外延。这标志着生态保护红线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控制概念。

  综合性的生态保护红线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在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我国将会在此概念指引下,逐步确定空间开发控制范围、资源利用控制阈值、重点污染物排放控制总量以及环境质量的宜居标准控制,完善生态文明的控制性指标管理。

  第一,将继续推进国家及地方生态红线区域的划定,全面落实生态空间控制。

  通过明确生态空间红线,有效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以及人居保障区。在此基础上建立国土生态安全监测与监察体系、预测与预警体系和国土生态安全管控体系,为生态多样性、脆弱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的保护提供保障。

  第二,在环境和资源的双重压力下,我们将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着力推动资源利用阈值红线控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红线控制以及环境质量的宜居标准红线控制。
  
  首先,通过科学确定各流域、区域合理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开发利用阈值,以资源利用总量和资源利用强度红线来加以约束。以此统领过去的耕地红线和各部门提出的资源利用红线,如水资源红线等,使之由部门意志提升为国家意志。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而2011年万元GDP用水量为129m3,远超出世界平均水平。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201.8亿m3,其中耗水率达52%。据统计,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根据2011年在20个省级行政区对70个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不完全调查,年末总面积6.5万km2。在36个浅层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积大于500km2的有12个;在34个深层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积大于500km2的有15个。我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和最大的进口国之一, 2012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36.2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占全球20%强,其中煤炭消耗占全球的46.2%,钢铁消费占全球43%,铜占40%,铝占41%,均居世界第一。因此,有必要以资源利用红线倒逼经济转型,优化经济结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破除依赖资源投入为特征的粗放工业型发展方式,缓解我国日益突出的资源利用压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切实保障资源的生态与人居需求。
  
  其次,通过科学确定合理的流域区域废水、废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强度,以污染物排放总量红线和排放强度红线来加以约束,从而控制污染,避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前些年人们通过太湖蓝藻事件了解到水体的环境承载力,而近两年全国范围内雾霾的持续暴发则警醒人们:我国相当部分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已经超出大气的环境承载力。到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仍达到2423.7万吨,氨氮253.6万吨,二氧化硫2117.6万吨,氮氧化物2337.8万吨,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十一五”期间已开展总量减排工作,并在“十二五”期间将总量减排从工业与生活延伸到农业,同时增加了控制污染物种类。

  过去虽然也对总量减排严格管理,甚至实行“一票否决”,但是从未提过红线概念。今后,我们认为总量减排也应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进行考核管理。未来将通过严格的减排统计及考核办法,配套减排监测体系进行监督管理,以进一步提高管理层级。通过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红线和排放强度红线管理,倒逼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清洁生产,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从而在今后一段时期里,重点在大气环境方面解决雾霾问题,在水环境方面解决河流黑臭、重点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在土壤环境方面解决重金属问题,以期保障良好的人居环境。

  第三,作为管理概念的生态保护红线的提出,还标志着在今后的干部考核中将强化生态空间保护、资源利用、主要污染物减排以及环境质量改善等指标,以此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回应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呼声。

  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亮出“红线”,不仅意味着未来生态空间保护、资源利用、主要污染物减排以及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如何将成为影响领导干部晋升考核的依据,更将成为惩戒的重要依据。无法保护好生态空间红线、逾越资源利用红线、突破污染物排放红线和环境质量红线的领导干部,将因此而影响其政治生命。

    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