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俞孔坚:用地理设计建设新的生态文明

admin 2013-10-25 来源:景观中国网
当前,GIS正在通过由地图所承载的科学信息,转变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以及我们的行为方式。GIS正在转变人们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当我们有了更丰富的信息和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就有可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以“转变”(GIS—TransformingOurWorld)为主题的第十一届Esri中国用户大会今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正式与广大空间信息产业的从业者、爱好者,以及对地图和位置感兴趣的IT互联网人士见面。当前,GIS正在通过由地图所承载的科学信息,转变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以及我们的行为方式。GIS正在转变人们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当我们有了更丰富的信息和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就有可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本次大会展示了Esri为推动这种转变所做的技术上的创新。会上,俞孔坚做了题为“生存的艺术——地理信息与魅力中国”的演讲。

  “再造秀美山川”成为头等大事

  美丽的中国在人们小脚化的审美下遭到了各种各样的破坏,使人们再次面临生存的危机,改变小脚,进行大脚的变革是人们度过此次生存危机的再一次机会,这次机会与当年大禹重整山河的机会同等重要,“再造秀美山川”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头等大事。为此,国家提出三种格局——城市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这是国家首次在战略层面上提出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把生态安全提升到重要高度。俞孔坚认为,“美丽中国有赖于这三种格局的协调、和谐,这就涉及到地理的设计,如何设计三种空间的格局?生存的地理,要在各种尺度上进行设计,重新整合,回到自然,认识自然,解决自然的一个系统,让自然系统提供免费的生态服务、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生命的承载服务等等。”

  未来城市发展的浅山区模式

  从宏观、微观、中观的跨尺度来建设,从前到后重新梳理设计,要让大自然发挥其功能。在宏观的大尺度上,十多年来进行在国土上的生态安全格局设计,通过水文、生物栖息地,风沙、泥石流等等,分析哪些地方应该绝对的保护,哪些地方可以发展建设,从而构建了一个未来可以发展的宏观图景。通过系统的分析,“浅山区模式”就是这样的图景之一。我国类似上海、滨海的城市大部分都面临着海水上升的危险,要回避河漫滩,就要考虑城市应该建在什么地方,同时应该保留足够的农田养育城市里的人口,所以应该把仅有的10%的粮田留下来,这就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浅山区模式。

  地理设计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在区域的尺度上,同样需要一个生态的安全格局。俞孔坚介绍了北京市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整合地表水、雨水、栖息地的管理,以及绿色交通、文化遗产保护等,最后整合成绿色、生态的基础设施,保证下到北京地上的每一滴雨水,都能够留下来补充地下水,而不是通过下水管道排掉,我们每年排掉将近10亿立方米的水,全部排到海里头去了。南水北调调来的水不足以补充排掉的水,雨洪基础设施能够让自然系统像海绵一样把水留下来。”另外,俞孔坚还提到,北京去年有77人死于雨涝之中,都死在通过系统分析应该保护的地方,所以说地理设计是一门生存的艺术,是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根据这样的生态基础设施,未来的城市发展应该是建立在生态基础之上的绿色城市、生态城市,未来北京应该建设安全的、美丽的、丰产的、健康的城市,而不是蔓延式的城市发展模式。

  不需要埋排水管道雨水系统解决洪涝问题

  另外,未来全国有将近500个城市需要建设,那么在更小的城市尺度上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知识设计我们的生存空间呢?过去是三通一平、埋向管道、走向路网,然而今天的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自然的雨水系统把水留下来。人类经过5000年开垦的土地上留下了非常丰富的表情,城市中的农业遗产需要保留,城市不需要埋排水管道,雨水系统变成了留在地上的天然的调节雨涝的系统,而不是靠埋下管道解决洪涝问题。最后,根据这样的调整重新设计城市路网,土地利用的思考方式也会因此而改变。

  中国需要大脚的革命建设新的生态文明

  在更小的尺度上,让河道系统变成湿地系统,不需要钢筋水泥,而是通过大量的地理信息系统模拟得到一个水系统,结合生态技术把河道变成过滤系统,变成生态的河道,变成绿色的廊道,同时带动城市的发展。对于洪水、雨涝、垃圾污染非常严重的已经建成的城市,同样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河道变成了绿色廊道,绿色廊道延伸到小区之内,把所有的雨水留下来,净化、过滤、沉淀变成地下水。通过信息系统的分析,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的洪水,根据雨水系统来进行设计,土地本身能够调节雨水,而不需要用我们硬化的河道,一系列的基于河流、水系统的建设理念正在全国200余个城市推广。最后,俞孔坚呼吁,“中华民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我们需要一场革命,大脚的革命是地理设计的核心,这便是生存的艺术。这样一种生存的艺术,我们创造新的地理空间、新的城市、新的文化,同时它也是一种新的文明,这就是生态的文明。”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