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南京明故宫考古首次发现奉天殿建筑台基

admin 2012-10-10 来源:景观中国网
南京明故宫,曾作为洪武、建文、永乐三代帝王的皇宫长达54年之久,也是营造北京故宫的建筑蓝本。去年10月,我市启动“明皇宫遗址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国际竞赛”,并在明故宫遗址范围展开考古试掘,探寻600多年前的皇家建筑布局和相关历史遗存。

\

探沟内出土的龙首形散水构件

\

奉天殿建筑台基下发现的大型柱础石和磉墩遗迹

 

  南京明故宫,曾作为洪武、建文、永乐三代帝王的皇宫长达54年之久,也是营造北京故宫的建筑蓝本。去年10月,我市启动“明皇宫遗址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国际竞赛”,并在明故宫遗址范围展开考古试掘,探寻600多年前的皇家建筑布局和相关历史遗存。

  记者昨日了解到,由南京市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成立的联合考古队在考古试掘过程中,先后发现了奉天门建筑基址,以及明故宫三大殿之一奉天殿的大型夯土建筑台基,并出土了大型柱础石、磉墩、排水沟等重要建筑遗存。试掘期间,考古人员在各探沟底部均发现了青灰色的淤泥层,这一发现也印证了文献中“填燕雀湖建皇宫”的相关记载。

  午朝门公园发现明代夯土基址

  廊庑遗迹首次为奉天门“定位”

  如今南京的御道街―午朝门公园―明故宫遗址公园一线,是600多年前明故宫宫城的核心区域。据文献记载,从午门(现午朝门)向北,位于中轴线上的皇宫建筑依次为金水桥(现内五龙桥)、奉天门、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等。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气势恢宏的皇家宫殿多已湮灭,留存至今的地面建筑只剩下午朝门和内五龙桥。

  据市博考古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考古试掘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在午朝门公园和明故宫遗址公园两个区域内展开。2011年10月至今年1月,考古人员率先在午朝门公园东北侧展开“地下搜索”,最大的发现是一处由夯土与碎砖瓦层交错夯筑的明代建筑基址,此外还有6个呈对称分布的磉墩遗迹,以及用石灰作粘合剂的砖砌包墙。根据建筑基址的结构及位置,专家推测为明故宫奉天门东侧廊庑建筑的基础,这一发现首次确认了午门内第一道城门――奉天门的准确方位。据史料记载,入午门,过内五龙桥,便是奉天门,这里也是皇帝“御门听政”之所。

  在建筑基址北侧,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条600多年前的皇宫“排水管道”。排水道呈东西走向,残长8米左右,宽约0.45米,由三面石板砌筑围合呈水槽状。尽管只是条“不起眼”的排水沟,但其所用石材质地坚实,砌筑手法规整考究,两侧石板上沿还特意切削出向内凹陷的斜角,可以将外部积水集中在水槽内快速排出。

  明故宫遗址挖出奉天殿建筑台基

  “金銮宝殿”揭开冰山一角


  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是明故宫内着名的三大殿。其中,最南端的奉天殿,就是朱元璋当年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拜的“金銮殿”。

  1997年,为配合江苏大剧院工程选址,南京博物院曾在明故宫遗址公园北部进行过局部发掘,当时发现了谨身殿的建筑台基,但奉天、华盖两殿却一直无迹可寻。在此次试掘的核心区域――明故宫遗址公园内,考古人员首次发现了奉天殿的建筑台基遗址。

  试掘期间,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明代大型夯土建筑台基。整个台基以黄褐色的夯土夯筑而成,残存的夯土层最厚处有3.6米,结合文献记载以及遗迹方位判断,这应该是明故宫奉天殿遗址的底层台基。根据现场测定,奉天殿台基南北两端长达75.5米,明故宫三大殿中规模最为宏大的“金銮殿”由此揭开了冰山一角。

  台基西侧还出土了3个体量巨大的柱础石,柱础石的外立面近似于方形,边长约1.8米,高1.35米,顶部还有圆形台面。其中一个柱础石下方,还保留有用一块块青砖砌筑的磉墩遗迹。柱础石是古代建筑中用来承受房柱压力的垫基石,同时还可以抬高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防潮的作用;磉墩则是以砖石砌筑、用来加固柱础石的基础。考古专家介绍说,此次发现的3个柱础石体量巨大,而且方位都处于南北向的一条直线上,应该是在奉天殿台基之上的大殿主体基础。

  考古人员还在探沟内出土了一件雕刻精美的龙首形散水构件。该构件造型为龙头状,龙角微微上扬,双目圆睁,龙嘴处还有用作排水的孔洞。专家表示,这一构件当年是放置于奉天殿外的高台四面,用来排出台上积水的“散水孔”,精美绝伦的雕工,让后人得以一窥明代皇家建筑构件的华丽瑰美。

  “探沟解剖”惊现淤泥层

  青灰色淤泥印证“填湖造宫”记载

  关于明故宫的建造过程,民间一直有“迁三山填燕雀”的说法。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下令修建宫城,他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选址在钟山的“龙头”前建造皇宫,而当时的燕雀湖(现前湖)刚好位于此地。为此,朱元璋征发军民工匠20多万人,填燕雀湖建造皇宫,明故宫也因此成为中国都城史上唯一一个填湖建宫的遗址实例。此次试掘期间,考古人员在各条探沟内均发现了青灰色的淤泥层,这也印证了文献中关于“填燕雀建皇宫”的记载。

  经过对各探沟内夯土层的局部解剖,午朝门公园和明故宫遗址公园内均发现有青灰色的淤泥层。这些淤泥层位于明故宫建筑遗址的夯土层下方,距离地表深度近5米,土层内多为青灰色的淤泥,与上部夯筑坚实、质地紧密的夯土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专家表示,这些淤泥应该是当年填埋燕雀湖时留下的原始堆积,这一发现为印证“填燕雀建皇宫”的文献记载提供了考古实证。

  链接

  明故宫的那些事儿


  明故宫地处南京城东侧钟山西趾之阳(今御道街一带),坐北向南,前朝后寝。据史料记载,明故宫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历经26年的营建、改造,最终形成了后来的规制格局。

  1366年―1367年,是明故宫的创建初期,这一阶段解决了选址问题并奠定了明代宫殿的基本模式,形成了三朝二宫制度。“正殿曰奉天殿,前为奉天门,殿之后曰华盖殿,华盖殿之后曰谨身殿,皆翼以廊庑。谨身殿之后为宫,前曰乾清宫,后曰坤宁宫,六宫以次序列。周以皇城,城之门南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玄武”。

  1375年―1377年是明故宫建设的第二个阶段。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朱元璋停止中都建设后,开始大规模改造明故宫。此次改造主要是装饰门阙:“午门翼以两观,形成阙门,中有三门,东西为左右掖门;奉天门左右建东西角门,奉天殿左曰中左门,右曰中右门……”同时又增建了一些殿宇,如东华门内建文华殿,为东宫视事之所;西华门内建武英殿,为斋戒时居住之地。

  1392年,朱元璋再次扩建大内,增加宫前建筑,改建金水桥,又建端门、承天门、长安东西二门,向南直抵洪武六年建成的洪武门,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宫殿布局。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