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千年建筑“二王庙”将重现风采

admin 2011-04-22 来源:景观中国网
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省,有一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称号的古代水利建筑,这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它是世界上惟一的一座无坝引水工程,具有2300多年的历史。至今,这项水利工程仍然发挥着功效,灌溉着当地的大片良田。
  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省,有一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称号的古代水利建筑,这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它是世界上惟一的一座无坝引水工程,具有2300多年的历史。至今,这项水利工程仍然发挥着功效,灌溉着当地的大片良田。

  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有一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二王庙”,是为了纪念都江堰的两位开凿者而建立的。在三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严重损毁。因此,它的修复和重建,成为中国政府在震后恢复重建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重建工程。中国著名巴蜀文化专家谭继和说,修复“二王庙”对于灾后重铸巴蜀文化精神有着特殊的意义:“‘二王庙’是我们都江堰水文化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巴蜀文化的精神寄托所在,因此它的恢复意义不仅是文保单位得到保护,更重要的它重建我们巴蜀人的这种坚韧精神,包括我们成都人这种逍遥自在神仙似的生活方式其来源都同都江堰水文化、道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二王庙’是一个文化地标,是巴蜀文化的一个象征,是我们灾后重建精神家园守卫和寄托之地。”

  作为被中国国家文物局定为灾后第一个抢救的文化工程,“二王庙”的修复工程从一开始便备受瞩目。如今三年已过,再过不久“二王庙”主体修复工作将全部完成,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那么,修复后的“二王庙”能恢复它古朴的原貌吗?修建的质量如何?

  今日的都江堰,曾经的废墟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重新矗立起来的寺庙和石雕。戏楼,乐楼,铁龙殿,西山门……各处建筑已恢复了往日的面貌,散发着古朴的气息。若不是仔细看石壁上人工粘和的小裂缝,会忘记这座寺庙曾遭受了怎样的重创。都江堰市文物局局长樊拓宇介绍说,“从外貌上看,地震前的‘二王庙’和地震后的外貌没什么区别,但是在内部区别却非常大。地震前‘二王庙’处在一个松散的山体。然后经过三年的维修,尤其是头一年的地质加固,使这个松散的山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稳固的山体。”

  据了解,为了稳固二王庙所在的山体,施工队首先把72根直径1米粗,长16至23米长的大桩打入松散的山体,随后打入约百根较小的抗滑桩以及上千根的小径桩、树根桩,从根本上稳固了山体。

  另外,为了恢复古建筑原貌,抢修人员尽量按照原位置、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的方法加以修复。担任工程监理的河北省木石古代建筑设计公司工程师刘东光边说,在整个修复过程中,有70%是原构件。

  “在这次维修过程中除了震坏的损坏的要维修以外,还有就是纠正原来一些不合理的做法,在结构上有问题的(进行修正),比如说很多建筑柱子原来是砖砌起来的,那么这种柱子我们在地震中发现是非常脆弱的,而真正的木结构的东西即使倾斜它也不倒。(所以)这次把这些部位完全换成了木柱。”

  由于古建筑所需木材特殊,而大殿、二殿、灵宫殿等由于建筑体量比较大,对柱子的硬度、长度要求非常高。因此,修复工程选择了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的特殊木头,硬度是普通红木的三倍。如今的灵官殿内10多米高的柱子笔直挺立,使整座建筑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二王庙”内有一堵历史悠久的石墙。石壁在地震时完全倒塌,为了修复这堵石墙,工作人员煞费苦心,仔细收集起碎片再进行拼贴。修复后虽然并不是毫无瑕疵,但整体观赏性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此外,工作人员在修复地震中完全垮塌的“二王庙”戏楼时,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由于档案资料不完备,使戏楼的设计和恢复工作异常艰难。设计人员只能根据现有的相片资料,秉着原貌保护的原则,努力恢复它的历史原貌。刘东光工程师介绍说,“这(戏楼)是这次维修我认为最成功的一个,当时是那个角完全塌下去了,框架都倾斜了,工程量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觉得说这是从设计和施工几方面来看是最成功的。”

  据介绍,修复一新的“二王庙”能够承受8.5级的地震。就在去年8月份,都江堰突发暴雨继而引发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过后仅在“二王庙”门口形成一潭淤泥,重生的“二王庙”承受住了来自自然的考验。

  下个月12日,也就是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之日,“二王庙”将重新对中外游客开放,人们在感受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巴蜀文化重新复兴的神韵。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