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岳庙等老建筑将迎来新生
南边是时尚的商业街,北边是风景宜人的大明湖,西边与开放不久的文庙遥遥相望,东边与刚刚贯通的东护城河遥相呼应。1月6日,在这些风景环抱下的县西巷民俗文化建筑保护项目开工奠基,地块内有着近千年历史的老建筑们将“重生”。
项目建设“六年磨一剑”
县西巷民俗文化建筑保护项目所处的位置在县西巷以西,万寿宫街以南,后宰门街以北,占地5600平方米。这种表述如果不能让你明确了解到它的地位,那么这段描述也许能让你知道这个地块的重要:它是济南古城区明府城片区的重要地块之一;距离大明湖较近,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有着珍贵的泉脉。另根据史料记载,地块内现存的武岳庙、福慧禅林寺、东西老厢房及迁建于此的九华楼、山门传统民居等民俗文化建筑,最早的始建于唐宋年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济南市弥足珍贵、不可再生的财富。
正因为项目位置敏感而又珍贵,济南市对这个项目处理可以说慎之又慎。对于这个项目的策划与前期运作持续了6年。
2010年4月,济南市政府确定济南市城建投融资管理中心为县西巷民俗文化建筑保护项目建设主体。依据规划,本着“传承历史文化,突显济南古城特色,保护与发展并举”的原则,全面推进县西巷民俗文化建筑保护项目建设。为搞好武岳庙历史建筑保护项目的规划设计,规划部门组织了专门设计和专家论证会,并向社会公示了两套方案,充分听取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完善。去年底,济南市规划部门对设计方案进行了正式批复。
同时,为全力做好建设的保泉工作,按照规划要求,济南市城建投融资管理中心会同相关部门对水文地质进行勘探,组织了专家论证,提出了专家意见,确保施工对泉水不造成影响。按照建设工程要求,该项目已严格办理了计划立项、规划建设用地许可、项目报建、文物挖掘和规划意见审批、施工工程招标等工作。
古城区将现“文武双全”
县西巷民俗文化建筑保护项目建设中,最具看点的莫过于修缮后的武岳庙。武岳庙修缮完毕后,与其西部的文庙将一同打造济南古城区旅游资源的“文武双全”。
资料显示,武岳庙位于县西巷西侧、大明湖以南,紧邻百花洲片区,又名关帝庙,为济南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关帝庙。此庙最初的名字为“汉前将军寿亭侯庙”,由宋指挥使张瑾建造。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被赐祠额曰“英烈庙”,清初改名为“关帝庙”,此后便称“关帝庙”。明嘉靖、清康熙年间均进行过较大规模的扩建,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代建筑,总面积达8000平方米。遗址内现存正殿、配殿、佛殿及东、西厢房等建筑物,保存尚算完好,但饱经历史风霜,均有不同程度损坏,环境面貌较差。由于武岳庙长期隐身民居之中,许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立于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的殿碑碑文上记载了当时关帝庙所处的位置、周围街市、城区的发展现状,重修的经过及捐修人的名单,记载显示这里的戏台、庙会曾红极一时。
据了解,在结合有关专家的建议,倾听广大市民的声音基础上,工程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对该地块遗存的老建筑实行修缮,恢复其功能和历史原貌。与之毗邻的西侧空间,则建一些与之配套的建筑。项目将修缮武岳庙、福慧禅林寺等现存老建筑950平方米,恢复重建九华楼、山门、传统四合院等建筑4500平方米。同步建设道路、绿化等设施。项目总投资约两千万元。
修缮工程不会大拆大建
说到老城区、老建筑建设,最让人担心的就是拆了老建筑,然后用一些现代的仿古建筑来取而代之。“县西巷民俗文化建筑保护项目绝不是大拆大建,而是精雕细琢。”在1月6日开工仪式现场,济南市城市建设投融资管理中心有关人士向媒体这样表示。
根据规划,县西巷民俗文化建筑保护项目将修缮重建武岳庙正殿、配殿及福慧禅林寺,修缮东、西厢房,在地块南侧恢复重建山门,并将正殿适当抬高使之更加具有气势。正殿与配殿以围墙相连。通过围墙及绿化的分隔,在山门的北侧形成一个较大的开放空间,北侧相对封闭,形成了南北方向很完整的中轴线,贯穿始终。
摆放在施工现场西北角的旧石料、旧木料则体现着施工方对老建筑精雕细琢的保护意愿。石料和木料上面纷纷标注着“北正房石料”、“小楼砖料”、“南院石料”、“苗家巷大门楼砖料”、“秀楼木料”等名称。据介绍,这些材料主要是来自位于县西巷东侧的8号院、10号院等老建筑。在下一步的建设中,将在建筑中体现这些元素,妥善采用这些老石料和木料,尽最大努力保留修缮和重建老建筑原有的特色和风貌。济南市城建投融资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将县西巷民俗文化建筑保护项目建设成为老城区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的示范工程。
施工方表示,春节前主要将进行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其中包括考古挖掘等方面的工作,预计春节后施工队伍将进场展开全面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