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上海历史建筑 把保护当作文化发展基础
石库门建筑和欧式风貌宅院为人们重塑上海城市文化记忆
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内,历史建筑的保护是各个城市争相展现的议题,从威尼斯到澳门,从巴黎到马德里,无一不在展馆中以当地著名建筑呈现各自城市的独特魅力。
在历史遗产保护成为全世界共识之时,和中国的其他城市一样,上海依然面临着如何保护城市历史建筑的难题。
保护与开发矛盾日益凸显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那座有着标志性钟楼的海关大厦,外滩会是怎样的面貌。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汇聚各色大型历史建筑的外滩,上海又会呈现怎样的风貌。
每当导游向各地游客介绍起外滩的建筑时,万国建筑博览会无疑是必不可少的用语,而外滩的历史建筑因其融汇了各国风格,成为老上海独一无二的地标。海关大厦、中国银行、上海大厦,多幢28至40米的老建筑构成老外滩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
提到外滩历史建筑保护,绕不开同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的阮仪三教授,当年正是他起草了外滩地区历史风貌保护的课题研究,也是他力主对外滩建筑群背后的新建筑限高,避免老建筑的历史风貌被破坏。
此后,外滩老建筑的保护一以贯之,并一直成为各界关注的话题。在今年完工的外滩地区综合交通改造工程中,亦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予以了特别的关照。该工程项目管理部副总经理毛安吉介绍说,在外滩通道建设前,由房屋检测中心牵头对外滩沿岸33栋历史建筑进行了检测,并编制详细的档案。而在开工后,对历史建筑可能造成的沉降等影响也做了定期检测,工程结束后的评估表明,所有的历史建筑都没有因为外滩通道工程受损。
事实上,万国建筑博览会如果只是单独用在外滩身上,或许有些大材小用,确切地说,外滩只是上海万国建筑博览会中最为冒尖的那一点。从19世纪中叶开始,各个国家各种式样的建筑或集聚或零散地出现在主城区不同角落,构成了那时上海万国建筑博览群的全貌。
1986年,上海成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而此后的十多年,也正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时期,当时的城市管理者还没有注意到城市历史风貌的延续问题,而且经济发展确实需要以土地拆迁、批租的方式筹钱。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成为了当时的时尚名词。直到90年代末期,保护历史建筑才被提上议事日程,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能抢救一个是一个”
对有着上海特色的石库门保护区的期待,背后是全国范围内千城一面的普遍景象。阮仪三说,以前杭州有杭州的漂亮,北京有北京的漂亮,现在杭州和北京一个样了。在他看来,相比与其他城市,上海的城市遗产保护还算不错。但是城市风貌的留存依然有所缺失。
“现在你在高架上走走,还能看到多少上海的特色风貌?人民广场周围一圈,原本有多少好建筑,像国际饭店,过去是独领风骚几十年,现在都淹没在高楼大厦里了。 ”讲到这里,阮仪三颇为无奈地笑着。 “苏州对老城原样保护,正在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上海是一辈子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
从1985年至今,上海有3000万平方米的老建筑被拆,其中包括确实需要拆除的棚户区,也有一些应该保护的历史建筑。目前,上海还留存着1000多万平方米的老建筑。
“我们国家对于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还比较落后,不管是理念还是法规。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把历史遗产的保护看作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阮仪三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不过,这位76岁的老人仍旧对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保持乐观。 “我们的事业逐步为别人理解,队伍也越来越庞大。 ”乐观之余,现实的紧迫也无时不在。 “现在剩下的城市历史建筑已经不多了,我的观念是能抢救一个就抢一个。 ”
最新的例子是苏州河畔外滩源建于1903年的划船俱乐部,它与英国领事馆、新天安教堂以及外白渡桥同为外滩当时最早的建筑物。2009年6月,由于该地块新建酒店的规划与划船俱乐部相冲突,这栋106年历史的老建筑面临拆除。后经多方努力,这栋已经被拆掉屋顶的老建筑终于得以延续生命。
在阮仪三的博客上,有一张摄于今年5月的照片。他在配有这张照片的博文上写道,“已经修复的划船俱乐部,耸立在苏州河岸上,不大的二层楼房却是醒目又美丽,它那红、黑相间的砖墙,斜斜的瓦屋顶上隆起了一个小小的尖塔,重现了英国19世纪末期的维多利亚风格特色。有对新人还在这里拍婚纱照。 ”
上海还缺五处石库门保护区
在这一背景下,2003年1月1日,《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出台,规定了市区内的十二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总面积近27平方公里,接近旧城区面积的三分之一。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地方性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条例。
在阮仪三看来,这十二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基本涵盖了上海近代以来形成的万国建筑博览群的特殊风光。他将这十二处保护区分为五类,外滩是金融业的高楼大厦群、南京路是十里洋场商业街,加上人民广场,形成了世界上大量不同形式的优秀建筑群落。二是英、法、德、俄各国不同风格的花园洋房,包括衡山路、虹桥路。而思南路、山阴路、新华路则是联排式洋房的代表,梧桐树、围墙、小洋房,营造出安静、闲适的特色街区。江湾历史风貌区则是国民政府时期大上海都市计划的一部分,有着传统风格、现代风貌的建筑群。而龙华和提篮桥则是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按照《保护条例》,保护区中的建筑被分为保护建筑、保留建筑、一般建筑和拆迁建筑等类别,予以不同形式的规划、保护。建筑高度、街道宽度被严格限定,保护区中的144条街道明确不能随意拓宽,以保留街道空间肌理的历史风貌。上海的十二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被认为是以最为严格的标准进行了保护。
与老建筑保护相伴相生的是功能置换引发的“老树开新花”。衡山路的花园洋房经过内部装修,被改造为各式酒吧,异国建筑散发的浓浓情调,搭配上掩映着苍翠梧桐的街道,构成了上海酒吧一条街的必需的要素。而外滩的高楼群落也重新恢复其金融、商业的功能,与上海重回金融中心的雄伟蓝图甚为匹配。
阮仪三以为,除了十二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之外,上海还缺少五处留存石库门建筑的保护区。对于普通居民建筑的保护,是国内历史建筑保护的一个盲点。表面上,这些民居因为年久失修、人口密度过大而显得破败,而实际上它们却是普通民众城市记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