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庐山景区超负荷 上万居民被迁

admin 2010-07-01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02年,庐山历史上第5次发展规划出台。在这项被称为“一下一上”的方案中,上万名庐山居民将被逐步下迁,以完成庐山旅游转型和整体上市的战略。上世纪末,鼓浪屿曾施行纯旅游发展策略,但随着学校和居民外迁,被指责丧失文化传承的鼓浪屿渐渐走向衰败。如今有着相似发展策略的庐山能避免重蹈覆辙吗?

  

 

  2002年,庐山历史上第5次发展规划出台。在这项被称为“一下一上”的方案中,上万名庐山居民将被逐步下迁,以完成庐山旅游转型和整体上市的战略。上世纪末,鼓浪屿曾施行纯旅游发展策略,但随着学校和居民外迁,被指责丧失文化传承的鼓浪屿渐渐走向衰败。如今有着相似发展策略的庐山能避免重蹈覆辙吗? 

  百年老镇将进行万人迁离 

  江西庐山牯岭是一个终年云雾缭绕的百年老镇。1886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发现了它,当时它被称作牯牛岭,李德立在赋予它新名牯岭(英文cooling)的同时,还将这里缔造成一个上流社会的避暑胜地;1980年,一部改革开放后最早的言情片《庐山恋》为它带来了大量游客,至今络绎不绝。 

  在这个小镇上,四处留影的观光客、拎着小菜悠闲行走的原住民比比皆是。然而,这样的景象也许一年后会被改变。根据庐山管理局的计划,为了促进庐山旅游转型升级,从明年开始,庐山上的上万名居民将被逐步迁往山下的庐山新城。 

  万人迁离后的百年老镇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人们充满疑问。 

  故土难舍 

  搬迁的消息早在4年前就已传出。最近的消息是,几个月后,在九江威家镇芳兰村为牯岭镇居民下迁所建的“庐山新城”第一期将交房。明年,第一批1000多户庐山居民将入住。 

  从2008年开始,在庐山三叠泉附近做生意的黄小文夫妇,每年都会被召集参加1至2次下迁动员会。“每次都是务虚的说一下迁后的生活。”根据规划,景区内的居民会成为最早一批搬迁户。黄小文说,会议召开者唯一告诉他们的是,景区商铺租赁还没到期的商户,搬迁后可继续在景区内开店,但必须乘坐景区的环保车上山。 

  在牯岭人眼里,庐山并没有电影里那么美好。除了凉爽的夏天,其他季节里的气候都过于潮湿,而且庐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实现房改福利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人口拥挤在只有2平方公里的小镇里,很多家庭的居住面积不足40平方米。 

  然而,真的要走,牯岭人还是舍不得。尽管据说山下的新房会实现他们的房改福利,但原住民对庐山仍有挥之不去的眷恋。 

  超负荷的景区 

  庐山人也知道,如今景区越来越不堪重负。1980年只有6000多名常住居民的牯岭镇,如今已成为拥有1.3万名常住居民和5000名流动人口的大镇。 

  为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住房问题,庐山上盖起不少房子,也建造了许多别墅,景区因此变得杂乱无章。 

  此外,每年150万游客在给庐山带来几十亿元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制造出1.8万吨的生活垃圾和200万吨废水。 

  庐山环保局透露,2000年左右庐山污染最严重时,花径旁边的如琴湖因牯岭镇上排污出现了富氧化,整个湖面一片稠绿;冬天时,居民烧煤导致了庐山上空烟雾弥漫,二氧化硫和烟尘严重超标。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2年,庐山管理局委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写《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6-2025)》。专家组经过实地考察后,最终建议将庐山分为4个区域:无居民区、居民衰减区、居民控制区和居民聚居区,进行“大生态观下的整体保护”。 

  在这一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将庐山居民搬迁下山的想法。 

  五次规划 

  其实,庐山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已经历了4次规划。第一次的规划者是牯岭镇缔造者李德立。规划原则是“尽量结合地段环境”,即依照长冲山地的自然走向,将山地规划成长方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 

  第二次规划发生在1936年国民党收回庐山的所有权后。当时的民国政府计划在此建造国家公园和行政院部办公房屋,还决定每年拨10万元从事庐山建设。但此事在战事中不了了之。 

  1956年6月,使“庐山成为拥有12万至15万人规模的疗养城”的第三次规划构想出台后,党政军机关纷纷在庐山开办休养所、疗养院。牯岭镇的居民变成了疗养所的厨子和警卫。 

  1980年,为了应对日益增多的游人,庐山设立风景区管理处。也就在这一年,他们请来了同济大学的丁文魁主持制定《1982年—2002年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除确定将庐山建设成一个有独自风景特色的名胜外,还历史性地提出将疗养院迁出庐山,以实现对庐山的保护。 

  目前最新规划无疑比前任的步伐更大。在完全禁止景区破坏性开发的前提下,包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金笠铭在内的众多专家首次明确提出,将庐山风景资源价值较高、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里的居民迁出,仅允许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必需的旅游服务人员进入。 

  金笠铭同时也提到,对形成山地田园风光和人文景观的一些社区,在严格控制居民数的前提下,对原有居民予以保留,但规划中并未提及保留多少居民才是适宜的。 

  庐山管理局希望,通过这个规划,到2020年使庐山风景名胜区完全恢复其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

 
  “一下一上”争议 

  人们将此次规划案概括为“一上一下”。“下”,指的是旅游功能布局的调整。将行政管理机构、部分居民以及其他与旅游不直接关联的部分转移至山下。腾出机关和居民占用的别墅等旅游优质资源,提高庐山核心景区的环境承载力,为游客提供宽松、舒适的环境。“上”是指旅游经营方式的转变,将庐山旅游增资扩股、整体上市。 

  在庐山管理局看来,这个方法无疑是目前最完美的:既可以将大量旅游资源置换出来,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又可以解决庐山负荷过重的问题。 

  但方案一经公布,立即遭到舆论批评。很多人指责庐山管理局“一下一上”的实质是穷人下山富人上山,是资源再分配。学者们则担心,没有牯岭人的庐山将会丧失文化传承,最终沦为一个庸俗的商业社区。 

  与庐山有着相似境遇的鼓浪屿,就是庐山的前车之鉴。上世纪末,厦门市政府在旅游发展政策的驱动下迁离原住民,尽管此后每年在鼓浪屿上的投资达上千万乃至上亿元,10多年后,这个岛屿还是以不可控制的速度衰败,它曾经具有的人文精神也逐渐枯萎。 

  专家们的指责让庐山管理局颇感压力。“我们只说部分居民会迁下山。”庐山管理局一再强调,牯岭镇全部居民下山的报道不实。但对于具体的搬迁居民数量及步骤,目前只是成立了拆迁小组,其余仍在酝酿。 

  并不简单的拆迁 

  究竟有多少庐山居民会被迁下山?庐山管理局的数字几经变化:2006年7月22日对外公布是迁移1.2万名牯岭居民;3天后变成了“不是全部庐山居民,而是4000余名行政管理机构的干部职工”。现在,官方只用“部分”来模糊替代。不过,人们从庐山下的4000多套房子估算,下迁居民将不会少于1万人。 

  万人下迁并非易事。经初步计算的搬迁费用将达16亿元,但庐山每年财政收入只有2亿元。而另一难题是,居民下迁后的生活来源是什么? 

  官方的设想中,在新城内大力发展洗涤业是解决问题的首选渠道。将山上宾馆酒店的床上及餐饮用品送到山下清洗,山下菜类洗干净后净菜上山,既解决就业,又把污染物留在山下集中处理,还节省山上的用水量,可谓一举三得。 

  下迁还存在着如何协调景区内130余家管理局直属单位及中央、省、市驻山单位的关系,这些机构如何处置仍无定论。而各单位在山上遗留的商铺,庐山居民在山上的私宅如何补偿,是拆还是建?下迁的牯岭人是否还有夏天回来避暑的权利?种种问题,更没人说得明白。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