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云南大理千年古城墙遭遇“钻心”之痛

admin 2010-04-26 来源:景观中国网
最近,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正在改扩建经过该州的214国道。该工程重新修建的龙首关路段,直接从大理唐代南诏国时期修筑的龙首关古城关隘城墙遗址穿过。早在1988年就被大理白族自治州列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龙首关城墙遗址西、南城墙及两道北城墙于1年前遭受不同程度损坏,面积超过12000平方米。在城墙遗址两端,214国道改扩建施工现场的漫天黄土与古城墙上的萋萋荒草交相掩映,呈现出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对比。


一段唐代龙首关古城城墙已被开口(4月20日摄)。

  最近,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正在改扩建经过该州的214国道。该工程重新修建的龙首关路段,直接从大理唐代南诏国时期修筑的龙首关古城关隘城墙遗址穿过。早在1988年就被大理白族自治州列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龙首关城墙遗址西、南城墙及两道北城墙于1年前遭受不同程度损坏,面积超过12000平方米。在城墙遗址两端,214国道改扩建施工现场的漫天黄土与古城墙上的萋萋荒草交相掩映,呈现出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对比。

  龙首关,云南大理苍山洱海畔一处仍能“听到”1200多年前兵戈撞击之声的遗址,一个唐代南诏古国辉煌历史的“见证人”,如今却在一排排巨大水泥桥墩的“入侵”下默然而立。  

  千年古城墙“钻心”之痛所见证的,是当下中国普遍存在的文物保护的弱势与尴尬。 

  千年龙首关惨遭“钻心” 

  一排排巨大的公路桥墩耸立在大理苍山脚下的阳光中,犹如一把把锃亮尖刀,戳入云南大理千年龙首关的古老心脏。早在11988年就被大理白族自治州列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龙首关城墙遗址西、南城墙及两道北城墙于1年前遭受不同程度损坏,面积超过12000平方米。在城墙遗址两端,214国道改扩建施工现场的漫天黄土与古城墙上的萋萋荒草交相掩映,呈现出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对比。  

  龙首关又称龙口城,西靠苍山,东临洱海,始建于大理南诏皮罗阁时期(公元738年),是显赫一时的南诏国北大门。龙首城因其锁山控海、易守难攻,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龙首关城约2平方公里,共四道城墙,五座城门,其中北城门上书“龙首关”三字,是北出大理的必经之地。龙首关城迄今已有1270多年历史,1988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府将其列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经千年变迁之后,如今的龙首关残余城墙仍在苍山脚下呈“之”字形展开,虽荒颓漫漶,但夯土城基仍然完好,这在全国现存古城中亦属罕见,亦是南诏古国历史人文的重要见证。 

  但1000多年的宁静被214国道的改扩建工程打破了。大理市上关村村民沈康生说,2007年,大理决定扩建214国道,龙首关及其所在的上官村均在路线之内,2009年6月正式动工。 

  沈康生说:“我们突然发现,施工路线跟原来文物部门提出的保护路线完全不一样了――在原来的方案中,公路将穿过南城外墙缺口,与西城墙保持50米的安全距离。我们都赞成这个方案。”这就像在几道城墙和苍山之间绷出一条漂亮的弧线。  
  
  但现在,施工路线像利剑直刺心脏一般穿透南北内外数道城墙,抹掉这个大大的“之”字。

 
4月20日,在龙首关古城附近的上关村居住的白族老人张志文面对公路穿越古城忧心忡忡。


  “最不差的选择”?  

  还不仅仅是文物保护的问题。上官村一带还是地质灾害频发区域,一旦这把利剑穿心而过,当地村民很可能面临生存之忧。2009年10月,上关村全体村民向大理市政府提出紧急申诉;因不服市文化局批复,又于2010年元月提出复查申请。村民普遍认为,214国道的改扩建应遵循文物部门提出的路线设计、保护龙首关整体风貌,要对破坏文物的行为予以追查。 

  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所长董玉纲介绍,文管所当年在例行基础设施建设文物勘察时就提出了“弓弧形”的路线方案;2009年曾两次向施工单位下达停工通知。214国道的改扩建工程完全违反了《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去年7月,州委领导组织相关部门召开现场会,研究决定了补救措施:公路穿过南北城墙部分采用双拱桥,券门南北外面上书“龙首关”,券门内侧南北书“史冠南疆”和“百二河山”,其拱桥设计要与原城墙轮廓走向保持一致;公路建成后,要在遗址上立碑说明古城的演变情况及历史意义;为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对地下文物造成破坏,在原城墙及城内中心区必须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政府的处理方式基本上是对现状的认同,更是对这一施工路线的默许。”村民们认为,按现行方案施工将最终让龙首关几道城墙“一箭穿心”、彻底被毁,所谓的双拱桥、券门修复毫无意义,造假文物如何能取代真正的文物? 

  那么,谁该为破坏文物的行为负责? 

  “其实这条直线是最不差的选择。”214国道改扩工程指挥部负责人之一、大理市交通局局长李国清认为,214国道改扩建是省重点工程,施工路线由省公路规划设计院设计,省发改委批准,向外的弓弦形路线不过是文物部门的一家之言。“谁敢改?”再说,这是时速达80公里的高速路,很难走“弧形”。如果走“弧形”,穿过南外城墙的公路桥基就得深挖15米,可能对当地生态造成巨大影响。现在的“直线”方案,则已考虑了如何恢复古城墙景观,将破坏降至最低。

  
工地旁一段残存的古城墙已被刮削变薄(4月20日摄)。

  文物保护的困惑 

  “这完全是违法工程啊!”董玉纲说,按照《文物保护法》第十七条至二十条规定,任何基本建设都需要文物单位的意见,一旦有可能毁坏文物,一律不能开工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文物保护法》第七章则规定了有相关处罚。“作为文管部门,我们履行了职责,不仅对沿线进行了文物勘探和考察,更提出了改线意见。可是,我们的声音没人听。” 

  文管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指出,在明显的违法事实面前,去年7月的现场会议决定已经显示了州委州政府对214国道改扩建的基本态度,该国道将连接整个滇西片区并衔接滇藏,是未来大理乃至云南通往南亚次大陆的重要咽喉,其物流、交通和经济等战略意义毋庸置疑。“在发展至上的执政理念下,牺牲文物往往被认为是值得的。文物管理部门通常被彻底‘遗忘’。” 

  龙首关千年古城墙的“钻心”之痛绝非个案,如海南海口元代天后宫被用作仓库、明孝陵石刻因宁杭公路拓宽被逼“搬家”、湖南湘潭大批文物因建百花商贸城而遭破坏、黑龙江纪家屯1号金代遗址惨遭施工损毁……“很多案例就像龙首关城墙惨遭‘钻心’一样让人揪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福泉认为,诸多案例充分暴露了畸形的政绩观与严重缺乏的爱国主义教育;极度漠视文物、以经济建设和发展名义破坏文物的行为通常被人为地合法化甚至常态化了。杨福泉说,“绝不要让经济发展成为我们日后悔恨的借口,一个大国更应当是文化传承的大国!”  

  眼下,214国道改扩工程基本停顿,云南省文物考古队配合基本建设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正在进行。“我们会等考古队的意见,再决定下一步是不是继续开工。”李国清说。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