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政府大手笔绘织“安居网”
编者按
提到住房保障,成都应该说是一个“标杆”。
从公共住房制度的建立到住房保障的全域覆盖,成都走在了全国前列。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贯彻国办发4号文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就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采取更加严格措施,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等工作作出部署。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各项支持政策,确保实现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工作目标,加大廉租房、经适房建设力度,同时各地要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加快解决中等偏下收入群体住房困难。
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全力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成都的住房保障工作全面提速。
早在会议之前,成都市政府“大手笔”扩面住房保障,以政府名义下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住房保障工作的意见》,对成都住房保障的扩面、升级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住房保障力度之强、范围之广、覆盖之大,再一次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明后两年,成都中心城区将推出9000套保障性住房,以保障“住有所居”。同时,针对不同层面的困难群体,成都政府量身定制的保障方案,让不同收入、不同身份的住房困难家庭,能够按需选择他们的“安居”。
在廉租保障上,成都市不仅提高了租金补贴标准,完善了租赁补贴的发放方式,并将实物配租的范围扩大到了低收入家庭,同时还人性化的提出了,针对单身廉租家庭,也能享受廉租保障。
在经济适用房的保障上,成都市也再一次降低了准入门槛,将更大一部分人群,纳入到政府的保障范围之列,解决他们住房困难的“燃眉之急”。
在限价商品房上,文件也再一次提出今年要新建40万平方米的限价房,解决“夹心层”家庭的住房困难。
在公共租赁住房上,今年成都市将计划加大建设力度,通过租赁手段,解决其他困难群体的,包括农民工、大学生等的住房困难,让他们都能够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横向——住房保障覆盖更多类型的住房困难人群;纵向——在享受的住房保障方式上进行多元化保障;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成都一直践行着承诺,让老百姓告别“蜗居”,成都绘织起一张无缝覆盖的“安居网”。
住房保障中低收入家庭
让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共享城市发展的文明成果,特别是让城市低收入群体,也能告别“蜗居”,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近年来,成都市大手笔描绘民生蓝图,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廉租保障上,成都市进一步加快廉租房建设,提高租金补贴标准,对城市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在经济适用住房上,成都市降低“准入门槛”,将保障范围更广泛地覆盖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并通过提前登记,按需建设的方式,让更多的家庭圆了“安居梦”。
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
为贯彻住建部加快廉租住房建设的精神,成都近年来扩大廉租住房建设规模,其力度之大,显现出了成都市为解决老百姓住房困难的决心。
有这样一组数据足以“素描”:
2008年全市新建廉租住房4982套,总面积约26.5万平方米,2009年廉租住房新增11426套,总面积55.5万平方米,地方筹集配套资金达12亿元。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截止2009年底,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1500套,全面完成2009年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如何确保廉租住房从房源到资金的落实,是从国家到地方都强调的重中之重,而成都通过政府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很好的解决了廉租房建设的“后顾之忧”,据了解,对于廉租房源的采购,成都市通过多渠道筹措房源的形式展开,其房源的选点都是确定在中心城区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的区域。而在资金的落实上,成都市除了落实土地净收益10%、公积金增值收益等资金来源渠道外,成都市还创新方式,多渠道筹集廉租住房建设资金。成都市住房保障中心与四川省建设银行签订了30亿元的授信协议,进一步确保了廉租住房建设的资金落实。同时,在机制保障上,成都市也通过多部门“携手”,共同加强督查,确保廉租房建设资金的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加大廉租住房保障力度,成都从未止步。通过多渠道筹措廉租房源的方式增加廉租房的供应量,扩大实物配租的范围,成都也率先在全国将低收入家庭纳入实物配租的保障范围,让低收入群体能够“按需选择”廉租保障的方式,用最快的时间、最简化的流程,让他们能够告别“蜗居”。据统计,除了今年春节前交付的190套廉租房已经实现了入住以外,今年4月推出的784套廉租房,也将力争在9月底交付使用。政府的“大手笔”还不仅仅如此,在日前出台的《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住房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规定,2010至2012年全市按年度分别确保建设廉租住房4036套、11067套、3324套。其中,中心城区已经开工建设的2282套廉租房,包括城东大观村“紫气东来”项目816套,城北驷马桥“惠苑”项目803套,城西郎家村“西蜀瑞苑”项目640套等,将确保2011年8月前交付使用;而今年计划修建的2000套廉租房,将于8月底前开工建设,2011年底交付使用。“随着大批次的廉租房开建和竣工,将一改过去政府提供配租房源有限的‘尴尬’,能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能够通过实物配租,尽快解决其住房困难,成都的廉租保障水平也将得到质的提高。”业内人士评价说到。
而除了加大廉租房源的建设之外,在廉租保障的租金补贴方式上,成都市结合市场租金水平,不断提高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发放标准。目前低保家庭补贴水平为14元/平方米,低收入家庭根据承租住房情况分别为9元/平方米、10元/平方米、11元/平方米。低保家庭租金补贴标准与市场租金持平,实现全额补贴。与此同时,为了将廉租保障落实在低收入人群中,成都市也调整和完善了成都市原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发放条件和方式,对申请经审核符合条件但暂未在市场上租赁住房的低收入家庭均计发租赁补贴,补贴实行专户管理,租购房时可以支取。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这部分家庭能够通过租赁补贴的一定积累,最终达到改善住房条件的目的。与此同时,为了实现住房保障的全域成都,成都市也明确到今年底,确保全市符合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城镇低收入家庭完成应保尽保,让郊区(市)县的住房困难家庭,也能够通过政府的保障,实现“安居”的梦想。
经适房保障进一步扩面
纵观从中央到地方的住房保障精神,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成为了不得不提的“关键词”,而成都,一直都践行着这样的承诺。
我国从1998年开始全面叫停福利分房,提出住房分配货币化,鼓励大家购买商品房。而住房“商品化”之后,让一部分有能力购房的人群,通过购买商品房解决自己的住房需求,而另外一部分人群则因此遭遇“望房心叹”的尴尬,没有足够的能力购买市场上的商品房。因此,政府为了满足中低收入者的基本住房需求,作为商品房的补充,开始推出经济适用房政策,以保障“居者有其屋”。成都市经济适用住房始于1998年,2004年开始为加快解决中等偏低及以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大规模开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006年,政府又提出了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实行“按照标准,提前登记,按需建设,保证供应”的原则,而为了摸清经适房的建设需求,从2007年起,成都市也全面启动了经济适用住房预登记工作,进一步加大了住房保障力度。在此基础上,成都市经适房保障也是不断扩面,将申请经适房保障的人群,扩大到了农民工,凡是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住房保障。
而经适房保障的扩面还不仅限于如此,今年1月1日起,成都市出台新政,放宽经济适用房的准入收入线,将家庭年收入由40000元调整为50000元。这样的“利好”,带来的是成都住房保障的提质扩面,经济适用住房保障范围由低收入家庭扩大到中低收入家庭,使原来不符合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又无力购买市场价商品住房的部分“夹心层”家庭纳入经济适用住房保障范围,享受到经济适用住房政策优惠。这样扩面带来的保障效果,也得到了数据的印证:结合新政策的调整,为摸清需求、确定2010年度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成都市从1月11日起,启动了经适房预登记工作,截至1月19日,仅9天时间已累计登记1184户。从登记情况来看,政策调整对推动成都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及销售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按照“面向社会、提前登记、按需建设、保证供应”原则和确保“当年登记、次年交房”的要求,按照目标任务,中心城区2010——2012年将分别建成经济适用住房1879套、1246套、3000套。
据了解,成都市2008年度经济适用住房项目正在按计划组织建设和销售。城西的“西城丽景”和“光华嘉苑”、城东的“皇经嘉苑”、东北方向的“东方丽苑”4个项目均由市住房保障中心组织修建。其中“西城丽景”和“光华嘉苑”、“皇经嘉苑”三个项目共2364套房屋已全部销售完毕,其中,“西城丽景”和“光华嘉苑”已交付使用。
2009年度确定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全部开工在建。该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共计886套,分别在廉租住房项目“西蜀瑞苑”、“紫气东来”、“惠苑”中配建,由住房保障中心订购,委托成房置业、兴城公司、城投公司修建。项目预计2010年开始销售,2011年下半年交房。
而为了让住房困难家庭,能够尽快圆“安居梦”,成都也明确了,经适房的建设从申购之日算起,24个月内交房。
告别“蜗居”棚户区改造顺利推进
当然除了加大廉租房的建设力度,成都也通过加大棚户区的改造,让更多的住房困难家庭能够告别“蜗居”,圆了“安居梦”。据了解,在成都的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中推行惠民政策效果显著,针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拼盘”政策,形成了“市场+保障+救助”的安置补偿模式,建立了扶困救助机制,使拆迁中的困难人群得到了妥善安置。数据显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使得成都市居民住房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中心城区被拆迁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由改造前的8平方米升至30平方米,户均由改造前的28平方米升至80平方米,住房成套率由36%升至100%。
而致力于此的努力,成都从未停止努力,今年初成都提出,从2010年至2012年,全市要完成122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任务,其中2010年全市完成56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完成10万平方米,郊区(市)县完成46万平方米。通过棚户区的改造,一方面让城市形象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让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让城乡人民能够共享城市文明发展的成果。
住房保障阶段性困难群体
除了传统的廉租房、经适房保障类型之外,如何实现住房保障的“无缝覆盖”?成都的先行先试,走在了全国前列。
着眼成都,政府除了将传统的保障类型不断扩大覆盖面之外,针对“夹心层”家庭和一些阶段性住房困难群体,比如大学毕业生、进城农民工等,成都也是推出了传统保障型住房之外的公共租赁住房和限价商品房和制度,来“对症下药”地解决这一部分人群的住房困难,贯彻落实国办发4号文件和住建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成都通过多种住房供应模式,实现了住房保障体系的无缝覆盖。
公共租赁住房 成都先行先试
近年来随着商品住房价格较快上涨,部分城市中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加快解决城镇中低偏下收入家庭,特别是新就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的住房困难,在日前召开的贯彻落实国办发4号文件和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家也提出了要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快解决中等偏下收入群体住房困难。
而成都早在此前,就已将解决这部分阶段性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摆在了“案头”,新建员工公寓、推出大学生毕业公寓,试水租赁型经济适用房……一套完整的体系,覆盖了“夹心层”家庭住房困难,通过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建设,让他们逐一圆了“安居梦”。
“对症”大学毕业生,成都早在2008年,就首推了大学毕业生公寓,以解决新毕业大学生的住房困难。2009年,成都市又推出了一批大学生公寓,而这样的保障方式,也受到了良好的市场反响。而在此基础上,加大住房保障覆盖力度,今年,成都市将在中心城区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发展区,由其管委会或所在区政府组织建设大学毕业生租赁公寓,解决新毕业大学生创业初期住房困难。在五城区(含高新区)工作,且毕业不满三年、年收入3.5万元以下的无房单身大学毕业生,可以申请租赁公寓。
“对症”农民工及产业人才,成都通过在园区配建员工公寓来实现安居。2007年,员工公寓的概念在成都高新区应运而生,首批在高新区试点建设了共计328套,面积达2.5万平方米,结构为套二到套三常规商品房套型,用作员工公寓的租赁。据统计,自2007年启动至今已解决高新区索尔思光电、平安保险、中兴通讯、华微电子等50余家企业1000余名员工的居住问题。除此之外,目前,正在高新区新建的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房源都是18层的电梯公寓,总共提供6000余套员工公共住房,2.3万余名员工也将于今年年底实现“拎包入住”。
“对症”夹心层家庭,成都市推出了租赁型经济适用房,这部分“夹心层”家庭,他们既不属廉租房对象,又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成为一个特殊的住房困难群体。为了解决这一部分人群的住房保障问题,成都市将创新模式,探索“租转售”保障方式,试点了租赁型经济适用房。成都市从2007年推出了首批租赁型经适房之后,又陆续推出了两批次租赁型经适房,一共推出的几百套经适房,其租金标准比市场租金下浮10%。解决了这部分“夹心层”家庭的住房困难,同时,成都市还规定租赁人承租满两年后可按规定的出售价格和方式申请购买。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住房困难家庭,能够先通过租赁的方式,解决住房困难的燃眉之急,分层设置的公共租赁住房让这部分阶段性住房困难家庭“安居蓉城”。
——2010•核心导读——
今年成都将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力度,以解决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产业人才等人群的住房困难,让他们“住有所居”。成都市将探索在中心城区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发展区,由其管委会或所在区政府组织建设大学毕业生租赁公寓,解决新毕业大学生创业初期住房困难。积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保障问题,按照《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关于“在工业集中发展区等用人单位集中的区域,建设农民工租赁性集体公寓和公共廉租住房”的要求,选取一些开发区进行试点,由政府主导按照进城务工人员租房需求的一定比例修建公共租赁性住房,在试点基础上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修建模式逐步加大公共租赁性住房建设,满足各开发区农民工居住需求。而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实行政府定价,租金标准根据保障对象的类别及收入情况分层次确定,原则上比市场租金低10%——40%。
限价商品房 解决“夹心层”家庭燃眉之急
不属于经济适用房保障范畴,同时又无力购买商品房的“夹心层”家庭,其住房困难问题一直都是成都政府努力解决的方向,探索多元化的保障方式,切实解决成都市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成都于2007年率先推出了限价商品房的保障方式,解决“夹心层”家庭的住房困难。限价商品房是介于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之间的一种特殊产物,它的“问世”使得成都市在扩大廉租住房覆盖面、解决低收入“夹心层”家庭住房困难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供应对象的接轨,它也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构成了成都市住房保障体系,让成都市的公共住房制度向不同收入人群提供了改善住房条件的有效途径,制度惠及面进一步扩大,实现了对住房困难家庭的无缝覆盖。
据了解,限价商品房作为成都市住房保障体系的高端,到目前为止成都市已推出三批限价商品房,面积达到240万平方米。首批推出的四个限价房项目,“北回归线”、“东郊•红枫岭”、“上东锦城”、“两河锦地”,其销售均价为3770元/平方米,现在已经实际入住。
限价商品住房作为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调控房地产市场、调节住房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限价商品住房由政府成立的全资国有公司负责建设。其小区的品质和配套都与普通商品住房没有区别。同时,限价商品房的销售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定价原则按照比周边同类商品住房低15%——20%确定,销售价格在预售时向社会公布。
而为了让住房困难家庭,都能够居者有其屋,成都的限价商品房申购也是面向了农民城务工人员和外来从业人员,让他们也能够通过政府的保障,告别居无定所的生活,实现安居蓉城的梦想。
[NextPage]
——2010•核心导读——
今年,中心城区修建40万平方米的限价商品住房,解决不符合经济适用住房申购条件又无力购买市场价普通商品住房的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限价商品房实行政府定价,力争今年8月开工建设,明年实现销售。据了解,目前成都市即将开工建设的限价商品房点位已经确定,将在光华大道与武青路交叉口的培风村,胜天路旁的杨东天片区,驿都大道旁的粮丰村1、6组。
制度保障全域覆盖
住房保障 实行精细化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成都住房保障工作在制度上着眼创新和突破,在实施中强化精细和规范,逐步建立覆盖全面、申请便捷、监管严密、服务人性、配置高效的住房保障体系。
建立住房保障对象动态管理机制。2007年,成都市在全国率先通过住房保障对象普查,建立了住房保障对象实名制档案。在此基础上,去年,成都又着手建立住房保障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开展逐户跟踪服务工作,以掌握保障对象的需求变化,提高与住房保障规划和计划的匹配度。一是更新相关数据,建立住房保障对象实名制动态档案;二是摸清保障对象需求,提高住房保障资源配置效率;三是跟踪服务,逐户上门为待保家庭提供政策宣传、咨询、指导、受理申请等服务。目前低保家庭一对一跟踪服务已经全面完成。通过动态管理,到2010年成都市将实现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从政策覆盖“应保尽保”到实际保障“应保尽保”的根本性转变。
推进精细化管理,健全住房保障准入退出机制。一方面,为申请家庭提供“一站式”服务,最大限度方便保障对象。在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升级的基础上,通过社区受理、并联审批、同步公示、后台处理等方式,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简化审批手续。另一方面,强化住房保障准入退出管理,完善监管体系。成都市采取与公积金缴存数据比对核查申请家庭收入、全域成都住房权属系统联网审查申请家庭住房状况、廉租住房保障由年度审查调整为季度抽查与年度审查相结合、对经济适用住房二次交易实行资格倒查,由民政部门介入审核环节严把“收入关”,以及加强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等方式,逐步杜绝违规享受住房保障行为。
住房保障 全域成都整体推进提升
成都市住房保障从城区率先起步,目前已经实现郊区(市)县住房保障工作全面提升。一是将住房保障工作纳入郊区(市)县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加大对郊区(市)县保障工作开展的督查力度,督促落实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从组织机构层面确保住房保障工作有力推进。二是在房委办增设住房保障处,具体负责区(市)县住房保障工作指导和督查工作。同时,市房管局牵头,目督办、财政、发改委配合,对部分住房保障工作基础薄弱程度较严重的区(市)县实行一对一的指导和督查,夯实住房保障工作基础。
截至2009年底各区(市)县已完成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普查,并按照统一标准建立住房保障对象实名制档案,同时完成了统计数据的重新清理上报工作;将低收入家庭纳入了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全面推进区(市)县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住房保障对象动态管理和保障资格审核标准化、规范化。与此同时,成都市建立一套覆盖成都市中心城区及十四个郊区(市)县的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整个信息系统通过建立住房保障对象管理、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和住房保障房屋管理三个流程化管理模式,实现住房保障计划管理、住房保障资源管理和住房保障实施管理三大功能。
住房保障政策扩面提前完成,截至目前,14个郊区(市)县已经都将住房保障政策覆盖面扩大到低收入家庭,并实现了租赁补贴申请,凡符合条件均“应保尽保”,提前一年完成国务院要求“十一五”末将廉租住房制度扩大到低收入家庭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