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老祠堂垂危背后的村落文物保护之困

admin 2010-03-03 来源:景观中国网
德庆县罗阳村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 但缺乏修缮资金 文物命运岌岌可危 依托旅游“以文养文”能否解困?

德庆县高良镇罗阳村李公祠已非常破落,亟须修缮

  德庆县罗阳村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  但缺乏修缮资金 文物命运岌岌可危 依托旅游“以文养文”能否解困?

  夕阳下,98岁的李老坐在祠堂的石门槛上悠闲地听着粤剧。这位德庆县高良镇罗阳村的老人孤独一人住在祠堂里,与比他更老的这间祠堂相伴了数十年。

  李公祠是村里最老的建筑,也曾是村民们的社交场所和精神家园。由于缺少保护,祠堂“垂危”。古祠堂是这个村落众多文物的命运缩影。

  近日,随着德庆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结束,老祠堂被登记造册,迎来了命运的转机。众多的村落文物也似乎迎来了生机。

  罗阳村是高良镇文物最多的村落。该村沿路的房屋有100多间,从远处望去,老屋比比皆是。

  今年74岁的李敏清是罗阳村里德高望重的村民,曾在村里当过生产队队长。村里到底有多少文物?当着记者的面,李敏清扳起手指数了起来:“八队1间、七队2间……祠堂一共6间,老屋还有14间。”

  冲虚李公祠是罗阳村最大的一栋建筑,总面积近千平方米。李公祠也是村里最老的一栋建筑,“应该有几百年历史了。我70多岁了,我爷爷100多岁才去世,太爷爷也活了100来岁。我太爷爷在时就有这个祠堂了。”说起李公祠的历史,李敏清如数家珍。

  老祠堂:村民感情的纽带

  李敏清回忆说,年轻的时候,李公祠里有很多神主牌,摆满整间屋的一面墙。以前,人们在祠堂拜祖先。旧社会,村民交给地主的田租,也曾被存放到祠堂里。土改后,祠堂被改成了学校。    

  今年54岁的李伟忠曾是罗阳小学的校长。李伟忠说,半个多世纪以前,村里的红白喜事都是在祠堂里办的。每年的清明节和中秋节,祠堂里都会举办大型活动。李公祠曾是村民间一处独特的社交场所。“当时每家每户出一点钱,请村里的一些长者来专门管理这个祠堂。小孩子也不准随便去玩。”

  因为“没钱” 文物凋零 

  李敏清说,“文化大革命”之后,祠堂开始荒废。从那以后,祠堂里就再也没有组织过集体活动了。由于无人看管,摆放在祠堂里的“老古董”也被人拿光了。只有李老一个人住在荒废的祠堂里面,顺便管管。

  毫无疑问,李公祠堂如今已经“垂危”,记录着当年辉煌历史的砖雕已经灰暗斑驳,屋顶的一根大梁已经倾斜,村民自发支上了一根支柱,以确保屋顶不塌下来。

  荒废的祠堂并不是罗阳村里唯一凋零的文物。记者看到,罗阳村的另一处古建筑“五福书舍”已完全被废弃,就连大门也被成堆的柴木挡住了。事实上,整个罗阳村的古建筑都正遭遇着类似的命运。

  李敏清说,看着村里的文物一天天地消亡,大家都觉得很可惜。“但现在很难倡议大家筹款修缮,因为需要很多钱。”目前,村里的文物主要都是靠村民们自发地简单维护。李校长说,每年春节时,已经移居到港澳、深圳的村民若回来,都会捐一点钱,修缮一下这些老宅。但资金还是非常有限,“最大的问题还是钱”。    

  老祠堂命运迎来转机

  罗阳村委会副主任张焕辉说,  村里早就有修缮村文物的想法,但苦于没有资金。罗阳村的1348人,人均年收入3000多元(包括打工收入在内)。人均水田0.6亩,2亩多山地,种沙糖桔是大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目前,村集体一年的总收入才区区4900元,根本拿不出钱来维修老宅,亟须镇上和县里的支持。

  德庆县博物馆徐馆长称,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要求,德庆县文物部门历时3年,刚刚完成了一次全县范围内的地毯式的文物普查。一共普查了347个文物点,有了一些新发现——李公祠也位列其中。文物部门将根据普查的情况,把一些文物申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德庆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董杰平说,德庆县是肇庆市最大的文物县,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德庆县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对全县的几百处文物都进行普查和登记造册,就是为了查明文物资源,便于保护。这次普查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物。日后将公布一批有价值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董杰平说,由于财力有限,每年县里只有几万元款项用于县级文物的保护,资金严重不足,需要上级部门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目前,对于符合条件的文物的保护,将采取逐级申报的方式,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为省级文物单位,申报成功后,就能获得专门的保护经费。

  此外,德庆县也在尝试一种新的文物保护途径,那就是“以文养文”。发展旅游业,用相关收入加强文物的保护。在这方面,德庆县已有成功的先例。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