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北京地铁延展城市艺术新空间

admin 2009-11-30 来源:景观中国网
  穿红衣的时尚女郎、直立枝头的小鸟、清新扑面的怡人风景……29幅油画印刷品如今正“分乘”4号线地铁的两列列车,每天在这个流动的空间里与上上下下的四方乘客“偶遇”。季大纯、洪浩昌等6位画家参与的这一公益项目叫 “车厢美术馆”,上月底由京港地铁和北京二月书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策划实施。主办方将这些作品轮流悬挂在不同列车的车厢内,以45天为一个周期进行更换。
  穿红衣的时尚女郎、直立枝头的小鸟、清新扑面的怡人风景……29幅油画印刷品如今正“分乘”4号线地铁的两列列车,每天在这个流动的空间里与上上下下的四方乘客“偶遇”。季大纯、洪浩昌等6位画家参与的这一公益项目叫 “车厢美术馆”,由京港地铁和北京二月书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策划实施。主办方将这些作品轮流悬挂在不同列车的车厢内,以45天为一个周期进行更换。 
  
  据介绍,4号线每天共有40列列车投入运营,日均客流量52.8万人。如此算来,每天约有两万余人有机会与这些艺术品碰面。

  地铁艺术装饰渐多

  随着地铁5号线、10号线、奥运支线、机场快轨和4号线的运营,地铁这一艺术新空间逐渐成型,5号线的书法雕刻、东四站的棋盘地面、10号线的灯光设计,都独具风格。

  最新通车的地铁4号线更希望以独特的文化氛围取胜。4号线在8个重点站设置了装饰性艺术壁画,这些壁画以“记忆历史文脉,彰显城市文化,突出地域标志”为设计理念。西单站上下行电梯顶部悬挂的《老北京》浮雕,中幡、跑竹马、太平鼓等北京“绝活”活灵活现;国家图书馆站的巨大浮雕,展示出国图《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赵城金藏》《敦煌遗书》四大镇馆之宝;圆明园站浮雕以西洋楼残柱为背景。在地铁4号线北京南站以及国家图书馆站等地,雕塑作品还首次现身地铁,雕塑家申红飘的雕塑《黑骏马》《甘草黄》《云青马》这些胖乎乎又充满力量的“小人”,让人联想起草原上健壮的勇士。

  在专家看来,飞机场、地铁等人流密集的地方,是向大众进行艺术展示的重要场所。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王敏说:“这是公共艺术走出美术馆、博物馆,深入大众很好的途径。”画家洪浩昌说,地铁具有广告宣传的最佳空间和最佳时段,如今能把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公共文化,已经很不容易了。“在地铁那样嘈杂的环境下,有艺术品真是太好了。那些带着体温、心跳、情感的东西,让每个发现它的人觉得亲切。” 
 
  地铁艺术仍缺“人性化”

  尽管设计者、创作者、策划者煞费苦心,但记者在现场发现,这些壁画、浮雕前鲜有乘客驻足观看。而雕塑家申红飘的雕塑由于大多位于一些不起眼的位置,而且体量不大,不是特意寻找甚至难以被发现。在北京南站,记者询问过一些乘客,他们不知道站内艺术品安放的具体位置,甚至根本不知道站内有艺术品。

  地铁艺术为什么经过精心设计,依然受到冷落?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侯宁说,北京在新一轮的地铁建设中,虽然对公共艺术的设置从形式上和内容上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但仍缺少从乘客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品摆放的经验。同时,在地面设计、柱面设计、天花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拓展上尚有不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魏小明认为,莫斯科地铁以壁画享誉世界,但那毕竟是半个世纪以前的顶峰之作,单纯以壁画、浮雕装饰是否适合当今社会也值得探讨。“我们完全可以用新的角度来打造公共艺术。比如地铁站地面可以有非常漂亮的画面,鲜亮动感的多媒体画面同样可以运用到公共场合中。”侯宁则认为,地铁艺术还应该注意到年轻乘客居多的特点,满足年轻人审美需求,探索新材料新形式的运用,比如可以适当摆放一些装置艺术等,更可以利用乘客等车的空隙,见缝插针地展示一些艺术品。

  公共设施应提供艺术氛围

  北京地铁艺术需寻求全新突破已成专家共识,但在此过程中,也并不意味着地铁艺术品多多益善。王敏认为,地铁是北京的一个脸面,在这里出现的任何东西都应该仔细斟酌,无论是广告、公共信息,还是艺术品,都应真正体现北京风貌。“地铁艺术其实有些受限制——人多、拥挤、嘈杂,在艺术品的设置、摆放上,一定要非常慎重。”二月书坊艺术总监怀一也认为:“在地铁里,一定空间留给广告是必然的,地铁到处都是艺术品肯定不现实,如果摆的东西多了,往往就没感觉了。意外看到它们,不也是一种惊喜吗?”

  与地铁相比,机场由于空间大、乘客等候时间长,发展公共艺术的余地要更大。王敏建议,画廊可以办进机场,而在机场候机厅等处也可以尝试举办一些专题展览。

  专家认为,公共艺术要想寻求全新的突破,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也是必需的。魏小明说,如今国内大型建设项目,往往追求的是材料优质,疏散合理,使用便捷,外观气派亮堂,至于说是否有艺术环境布置往往就不在考虑范围了。这些年,他在人大、政协、财政部的提案中,多次提出了公共建设项目总预算中应有1%作为公共艺术的建设费用,但现在看来还很难做到。魏小明认为:“纳税人除了享受公共设施的实用功能外,还应享受到愉悦的艺术氛围。”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