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DM项目成交量占世界8成碳交易蛋糕该咋吃?
联合国已核准签发的CDM项目总数:1788
(截至2009年8月27日)
来源: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网站
近期,“低碳经济”、“碳交易”正在成为炙手可热的名词。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12年全球碳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资源国,2008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总成交量的84%。
2008年中国“低碳领域”最受人关注的十大事件之一,就是以北京环境交易所(下称“北交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下称“上交所”)以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下称“天交所”)为代表的交易所纷纷成立。作为环境权益交易服务类的专业化市场平台,面对“碳交易”这块大蛋糕带来的巨大诱惑,自然不能视而不见。只是能不能吃,怎样吃,三家环境交易所各有盘算。
北交所:积极推进碳市场建立
8月5日,北交所成立一周年,这一天北交所达成了开张以来的首单自愿碳减排“生意”,也是国内首单自愿碳减排交易。奥运会“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碳减排指标在北交所挂牌,其中的8026吨指标被天平汽车保险公司以27.7万元的价格购得。相对于7月28日中海油年40万吨的碳交易,8026吨只是一个零头,但是对于北交所而言,终于迈出了自愿碳减排交易的第一步。
国内布局与国际合作并重
经过一年的发展,北交所的股东又多了中海油、国电集团两家能源企业。“多家重量级的股东带来相对完善的公司管理结构,成为北交所与国内同行相比的一大优势。”北交所总经理梅德文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6月18日,北交所与全球最大的碳交易所——BlueNext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大唐集团CDM项目办副主任唐人虎认为,北交所和BlueNext的合作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架起了沟通国内、国际的一座桥梁。通过这个平台,国内碳卖家可以直接面对国际碳买家,碳交易由“地下”转到“地上”。
8月16日,昆明环境能源交易所(下称“昆交所”)挂牌成立,北交所以第二大股东的身份出席了揭牌仪式。两天后,梅德文将北交所在全国碳交易战略区域“跑马圈地”的计划向记者和盘托出:参股昆交所可辐射东盟地区的市场,而昆明本身的CDM项目数量仅次于湖南。今年9月份北交所还将在我国东北地区参股建交易所,面向日、韩、俄,辐射东亚地区碳交易市场。在我国西北地区建交易所的相关事宜也正在协商中,建成后可辐射西亚地区。
北交所还宣布将在9月份组织国内首个美国低碳经济考察团拜访美国相关机构。梅德文介绍说:“我们从三个层面对美国进行考察。国家战略层面,我们去华盛顿考察;金融层面,我们去华尔街考察;产业层面,我们去旧金山、硅谷考察。”这份考察计划充分显现了北交所欲积极推进国内碳交易市场建设的雄心。
考察期间,北交所还将联合相关机构出台国内首个自愿碳减排标准。
“标准是做交易的前提,”北交所总经理助理毕建忠说,“如果我们自己不做出标准,只用别人的,那么早晚也会在定价权等方面被人家牵着鼻子走。”
拉场外卖家进场交易
“中国碳交易市场是一个初级市场,大都是场外交易,” 梅德文对目前我国以项目形式进行的碳交易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改革开放前,农村老太太卖鸡蛋一样,不知道卖给谁,也不知道价格是多少,只能站在公路上见谁买就卖给谁,处于一个最原始的阶段。”
像中海油这样的企业,进行场外交易自然不是难事,但是对于约占我国碳交易项目80%的西部中小民营企业来说,搭建场内交易平台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对于这些“卖碳方”,目前北交所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希望可以给它发现价值,降低成本,规避风险,卖个好价。”
而要打造这样的平台,交易所自身的机制创新还需要有更大的提高,同时也要考虑,目前这种初级项目市场在中国到底怎样开发出适合中国卖家和国际买家需求的交易所产品。
梅德文表示:“我们的总目标是希望能够在股东和政府的支持下,依靠国内、国际渠道,逐步建立国内的碳金融市场,成为中国碳交易的价值发现平台、定价中心,乃至碳金融中心。”
同时梅德文也坦承:“这个目标还很遥远。”他认为,中国要建立成熟的碳交易市场,需要一整套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撑,需要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一整套相关金融产品的配套支持。还有赖于相关政府部门出台更加细致、可操作性强的绿色金融服务配套政策。
上交所:谨慎试水CDM项目
8月4日上交所宣布,为迎接世博会正式启动“绿色世博”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和平台。上交所自愿减排平台的建立与北交所国内首单自愿减排交易的达成前后仅相差一天,被一些媒体戏称为自愿减排在京沪上演“双城记”。
建世博自愿减排平台
上交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绿色世博”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和平台正在建设中。通过这一平台,参加世博会的各国参观者可以购买自己行程中的碳排放,实现自愿减排。上交所希望通过世博会这一契机,使自愿减排的理念深入人心,进一步推动中国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
对此,中国工商银行投行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史晨昱告诉记者,近两年我国的CDM项目及核证减排量供应已领先全球。中国低廉的碳减排指标被金融机构包装、开发后,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品及担保产品。北交所国内首单的达成和上交所自愿减排交易平台的建立,为中国争取CDM定价权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有助于改变现在我国企业受境外买家操控、处于弱势地位的窘境。
据介绍,众多的金融机构、碳基金、国际知名企业和碳汇买家均与上交所有交流和接触。
上交所相关工作人员还介绍说:“我们目前正积极推进浦东新区的排污权试点工作。这项工作在今年年内会正式开展,希望能为全国其它地区的排污权交易提供借鉴。”
研究上创新 制度上保守
“中国现有的环境交易市场不存在碳排放量的交易,目前,CDM机制是《京都议定书》下所确立的一种机制。”上交所总经理林健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上交所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上交所目前正积极给中国的CDM项目方以及国外的买家提供信息服务,并将进一步为中国CDM项目方提供培训服务,并将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在成立之初,上交所相关负责人曾再三强调,由于碳排放指标交易涉及政策层面的敏感话题,对于国内的环境交易所而言还是雷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上交所不会有直接的碳排放指标交易,目前在交易制度上也不急于创新,而是力求研究上创新,制度上保守。
日前上交所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仍保持了一贯的谨慎态度,希望最好不要在报道中将上交所的项目定义为“碳交易”。
上交所的谨慎并非毫无根据。关于碳交易,国内至今存在着两种意见。反对者认为这会对我国参加国际气候谈判造成负面影响。因为根据《京都协定书》的规定,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缔约国不承担减排义务。中国开展碳交易,很可能会遭到国际舆论的质疑——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大国,是否可以只参加排放量交易,而不承担减排的义务?而支持者则认为,碳交易可以推动减排成本的降低,而且每一项CDM项目背后也伴随着技术的革新。未来我国必然要承担强制减排的义务,如果现在不参与到这个市场中,必然错失良机,在定价权上受制于发达国家。
[NextPage]
天交所:低调夯实碳交易基础
作为天津市十大重点项目之一,天津市政府于2006年成立了由40多人组成的金融创新小组,为建立天交所进行调研作准备。“我们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并在2008年9月得到了财政部和环保部关于在天津开展排放权交易综合试点的批复,所以天交所的成立应该说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儿,”天交所副总经理穆玲玲对记者说。
作为股东之一,对于选择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合资成立天交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总会计师王国梁表示,中石油应该为应对能源需求和环境变化作出贡献。为此,中石油大力支持天交所的建设,希望通过市场手段提升能源效率、推动节能减排、改善环境。
建中石油碳减排模式
2008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了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在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排放权综合试点的内容,这就使天交所成为不同于北交所和上交所这类公司制排放权交易机构的综合性试点。穆玲玲向记者介绍:“作为排放权综合试点,天交所就是要用金融创新的手段帮助天津解决好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同时也希望通过建立一种机制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提供一种模式。”
作为排放权交易的先驱和全球化的平台,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为天交所提供了知识产权的资助,包括理念、方法、市场体系的建设、一揽子的解决方案以及成熟的交易系统。“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一路走来的经验对于天交所也是一笔很丰富的财富。但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走的完全是市场化的道路,而天交所还承担国家试点的责任,因此我们的理念是‘兼收并蓄,自主创新’。学习、借鉴是一方面,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则是最终的目的。”穆玲玲表示。
穆玲玲告诉记者,中石油每年签发的CER量是全国的十分之一,蕴藏着巨大的减排潜力,目前我国最大的一笔碳交易就是中石油完成的。天交所已经考察了中石油的三、四个油田,并把中石油的碳减排信息登记、整理,形成碳资产管理。这一做法如果能形成一种模式的话,对其他央企也是一个借鉴。
拟排放权交易方案
2008年12月23日,天交所完成了第一笔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这在天津乃至全国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笔交易使天交所对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理解更加立体,而对于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应该说也是具体实在的一步。通过这个交易,政府、企业和天交所达成了一些感性的共识,比如天交所希望发展像“流动性提供商”这一类的会员,使这个市场有人在买、有人在卖,发出价格讯号,这样才能架构起碳交易市场。
3月12日,王国梁在国际期货协会第三十四届年会上表示,成立天交所标志中石油迈出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建立一个活跃的排放权交易市场,可以产生节能减排方面的价格信号,从而调动国内外人才和资本,以方便、廉价的方式实现能源效率的提高和污染排放的减少。天交所的目标是成为国家政策和企业行动之间,公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之间以及资本、项目、技术之间的桥梁。
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时刻,穆玲玲表示:“天交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协助政府制定扎扎实实的体系。只有建立明确的规则,碳交易市场才能更好的发展。”
专家:从区域排污权做起
2008年8月5日,北交所和上交所在同一天成立;9月25日,天交所在天津滨海新区成立,随后武汉、长沙、深圳等地纷纷成立了环境交易所。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加上刚刚成立的昆交所,现在我国一共有7家交易所。我不主张大家一拥而上都做交易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缺乏前提条件,交易所的碳交易不可能大规模地做起来。”
目前我国环境交易所从事的碳交易不论是CDM项目,还是自愿减排交易,数量和规模都很有限。史晨昱认为,对应于碳市场的三个层次——CDM项目、碳现货和碳期货,北交所、上交所和天交所目前仅仅是碳市场的初级形态。
困境:缺乏规模扩大的条件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作为发展中缔约国的中国并非碳交易的主体,再加上国内买家有限,大部分企业选择场外交易,这决定了我国环境交易所目前不具备扩大碳交易规模的条件。
吕学都分析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缔约国目前没有强制减排的义务,中国不是碳交易的主体。我国现在没有强制性的法规规定排放企业必须购买减排量,所以目前购买减排量的企业通常基于两点考虑: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有意识地要为环境保护作贡献,或是由于购买价格低廉,可以当作为企业做广告宣传。
据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发布的最新消息,截至8月14 日,发改委批准的CDM 项目已达2174个。而记者看到,目前在北交所网站上挂牌的仅有十余个。上交所的网站也显示,2008年10月—12月,仅福建省8个水电站的CDM项目在该所挂牌成交。数字对比显示出的巨大反差,昭示着碳交易平台推进的艰难程度。
对此,吕学都认为,以现在交易所的发展情况来看,还不具备让场外交易进场的条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交易所体系中一些规则不是必需的。而且由于网络发达,信息公开化程度极高,中小企业可以在网上查询买家,也可以公开招标,这和进场交易没有多大差别。至于交易安全,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咨询专家,对国外的买家进行调查。
不过,吕学都补充说:“做CDM项目非常复杂,过程也很漫长。所以我觉得交易所也可能会起到辅助性作用。”
方向:探索区域排污权交易
吕学都表示:“我对我国的环境交易所还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正如一些环境交易所宣传的那样,他们可以作一些发现价格、发现价值这样的工作。”
“现在我国的环境交易所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婴儿期,过分的炒作对于交易所的成长不会有太大的价值。因为没有排放权的上限,所以大规模的碳交易做不了,那就不如做节能减排的交易,踏踏实实地做一些实际的、有益的探索。”吕学都建议。
他说,我国“十一五”计划已经明确了减排量的指标。环境交易所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做区域排污权交易。这种交易实际上与碳交易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节能减排量是可以换算成碳当量的。按照“十一五”计划,中央已经把节能减排指标下发给各省市,各省市为完成规定的减排指标,可以把减排指标分派给企业。有了总量控制,就有了交易的前提条件。环境交易所就可以探讨排污权交易的核查体系、监管体系,这对碳减排交易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全球市场的1/3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
史晨昱表示,中国作为碳资产大国,应该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市场机制平台,为本国碳资源在世界范围赢得更大的话语权。我国的环境交易所亟需面对的并非交易规模的扩大,而是应该探索我国碳交易的减排量核定体系和定价体系。
目前,政府方面关于在国内探索开展碳排放交易的最新意见已浮出水面。8月26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发改委正在研究制订《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探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体制机制,在特定区域或行业探索性地开展碳排放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