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千年古街“活”起来 居民去留成问题

admin 2009-05-07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七里山塘,一条“活”了1184年的老街,前门沿街,后门临河,控保文保建筑、古牌坊、古迹星罗棋布,不下几十处,“居然有这么多好东西”,远道而来的探访者往往惊讶并艳羡。然而,如何保护这片弥足珍贵的遗存,两
  七里山塘,一条“活”了1184年的老街,前门沿街,后门临河,控保文保建筑、古牌坊、古迹星罗棋布,不下几十处,“居然有这么多好东西”,远道而来的探访者往往惊讶并艳羡。然而,如何保护这片弥足珍贵的遗存,两种意见一直在碰撞:是将这里的居民统统搬迁出去,让它成为 “玻璃罩里的古董”,还是让他们继续生活在曲折小巷之间,承继老百姓自己的生活状态。

  昨天,沧浪区请来了国内诸多最知名的古建专家,为山塘街的保护与发展把脉。谈及这个问题时,他们的意见惊人地一致:不能搬,“人走了,文化没了,味道也就没了”。今天的山塘,应该始终保留生活的真实气息。始终保持这里特有的民俗生态,正是山塘鲜活在今天的秘诀。

  该搬,他们在,老街不纯粹

  全长3600米的山塘街至今仍有3500多户居民生活着。这里有几代生活在此的老山塘,也有新近搬来的新苏州人。

  让他们搬出去,腾出空间来,踏踏实实地修旧如旧,还原一条古色古香的山塘街。对此,政府做过尝试。在最早进行的试验段,就是这样做的。所有修复改造后的建筑都成了商家;山塘的这一段,也成了完完全全的旅游点、商业街。

  这样做,对于古迹的保护、风貌的强调无疑是有利的。不然的话,产权不一的房屋,很难进行统一的规划;更重要的是居民们住在这里,必然有对生活现代化的要求,而这些又与传统的格调形成冲突。

  “我从结婚就住在这条老街上了,可现在儿子结婚了,却不经常来这里了。 ”在山塘街一幢控保建筑里住了半辈子的老陈,已经习惯了一清早开门见商贩的市井生活,退休了,在这里生活倒也悠然自得。然而,结婚搬出去的儿子现在每次回来,都大喊这里住着不方便,“老房子墙都破了,天井里平时还晒不到太阳,最要命的是开了汽车不能直接进家门。 ”“我们老人已习惯这种生活,对于喜欢过小日子的年轻人来说,住在历史古街,简直就是远离现代都市生活。 ”

  然而,这路能拆宽吗?这外墙上能挂满空调外机吗?

  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全长3600米的山塘街光市级控保建筑就16处,各类古迹超过40处,“一街一河,水城古街”,这个桥文化、水文化、吴文化、民俗文化的浓缩之地,如果,这些建筑修复后,重新住进人家,能保证这些住户很好地承担起保护古建的责任吗?

  该留,老街居民添了山塘的生气

  不过,昨天来苏的专家们对搬迁说表示强烈的反对。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长王景慧认为,山塘街是一条一直在生活中的老街。他说,正是这些居民的存在,给了这条老街生命力,新民桥以西,未改造部分的山塘街,这块真正的原生态老街极具旅游发展潜质。原居民的生活形态其实是旅游资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山塘街上的民风和市井风貌,需要居住着的居民构成活生生的场景。山塘街目前的游客落脚状况似乎也印证了这点,一期试验段更多地由旅游团队一日游带领,而散客游则更喜欢去往尚待开发的老山塘。所以,山塘街该留住这些居民。

  “千年古街,不是凝固在某个朝代的古董,而是属于现代的,活生生融入市井生活的。 ”另一位建筑专家冯利芳说,山塘街不仅是外地游客的,更是本地人的,来玩的也可以是休闲的附近居民,所以老街上应该更多一点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项目,而不仅仅是到此一游。这些人气,同样丰富着现代的历史街区。

  和谐共存,老街与居民共创文化价值

  没有人住的老街,就没有了文化,也没了味道,留住老街的居民,是专家的共识。怎么留,山塘街要修复和繁荣,现代商业气息如何与居民生活和谐共处?

  老街要有人住,当然不能毫无章法。确定一些规矩,是让古街有人居住,居住者又能参与维护古街风貌的药方。至于居民们能不能接受这些规矩,其实是一个自然的选择。有人会因为不适应这些规矩而选择离开,也有人因为喜欢这种怀旧的氛围而选择进来。相信选择进入的人应该是喜欢这条古街的,并能从中发现属于自己的生活状态。王景慧举了绍兴一条与山塘相似的历史老街为例,那里的居民各显其能,将老街变成了自己的聚宝盆。同样山塘街上的很多老居民都有手工绝活,他们的存在既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又保留和延续了历史风貌,还拥有了一份工作和收入,是最好的保护方法。不愿意受老街繁华打扰的居民,可以搬出去,或者把自己的房子租给愿意来经营的人,但搬进来的人,必须认同老街的历史风貌并延续这种味道。

  没有民居的山塘,并不是真实的山塘。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