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看设计   /  景观  /  正文

辽宁省阜新万人坑遗址保护建筑设计

admin 2016-01-19 来源:谷德设计网
  遗址简介
  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战败投降期间,日本为掠夺辽宁省矿产资源,残酷奴役迫害中国劳工,致大量劳工非正常死亡。因葬劳工,辽宁境内形成大量非正常死亡者丛葬地。
  经调查考证,阜新市境内4处“万人坑”总占地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埋葬矿工至少7万人。本案的阜新万人坑遗址为其一,始建于1940年8月,位于孙家湾南山顶部,占地20万平方米,为低山丘陵地貌,距市区东南约7.5公里。
  文革初期,在孙家湾南山东、西坡发掘出3处较大规模葬坑。据幸存劳工回忆,东坡一葬坑葬有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惨遭日寇屠杀的爱国青年志士137人。后修建 “抗暴青工遗骨馆” 保护该葬坑;西坡两处紧邻葬坑,共葬有300多名死难矿工。后修建“死难矿工遗骨馆” 保护这两处葬坑。
  阜新万人坑遗址是特殊历史背景下,见证了大量矿工被迫害,也指证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阜新万人坑遗址1988年列为辽宁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原状
  1968年阜新矿物局修建的纪念馆只对遗骨坑作简单遮护,缺乏遗址保护、陈列展示、凭吊纪念等必要的功能空间。原馆舍空间狭小,遗骸直接暴露陈列,年久失修,房屋门窗损坏,墙壁脱落,屋顶漏雨严重,地面排水不畅。配套设施陈旧,不能满足照明、消防、防盗及报警等基本要求。
  遗骨受土壤环境、雨蚀、风蚀、空气污染、观众带入的细菌及呼出的二氧化碳等影响,糟化、脆化、粉化等状况较为严重。
为保护重要遗存,国家文物局批复2015年重建死难矿工遗骨及抗暴青工遗骨保护大棚。

  设计构思

  2.1设计原点——关于遗骨及个体价值的思考
  三个遗骨坑,众多遗骸,在昏暗的室内,依旧给观者带来强烈的不适。生命逝去时的悲惨,逝去后亦不能入土为安的惋惜,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矿工生前遭受的种种非人虐待和欺凌的想象,令观者无不动容心有戚戚。
  码放整齐的遗骨,无法一一辨认每一个矿工,他们只有一个统一的称呼:死难矿工或抗暴青工。但遗骨姿态间细微的差异,也昭示着每一个体的独特性。逝者已矣,其遗骨在得到保护同时,集体惨案中个体生命的价值与苦难如何经由建筑手段得以体现值得深思。

  2.2设计对策
  针对原馆舍状况,本设计在空间营造、功能设置与流线组织上充分考虑保护及展示的各项要求,使二者在空间上有机结合;以简洁有力的形体及深沉冷峻的材料表达遗址庄重肃穆的气氛;从空间到细节上表达纪念主题与生命的尺度。

  2.3 总平面设计
  建筑场地为山地,局部地形落差较大。利用现有场地道路条件,兼顾周边树木植被情况,建筑布局继承原有馆舍布置特点及朝向。

  2.4 建筑设计
  两馆遗骨坑本体稍有不同,但建筑都以中轴对称的方式组织空间。内凹主入口后为纪念空间。通过坡道或甬道来拉长纪念流线,并连接纪念厅及遗骨厅。玻璃幕墙封闭保护遗骨并作展示。适当增加展示空间。设备用房独立成区。
0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