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中国城市77位新文化推手之俞孔坚

admin 2006-11-28 来源:景观中国网
  21世纪的中国城市,经历了将近30年的高速经济发展后,在大多数人拥有了空前的物质享受后,对于真正有本土认同感的城市文化的需求,也开始如潜伏在地底下的熔岩一样热烈。《城市

  21世纪的中国城市,经历了将近30年的高速经济发展后,在大多数人拥有了空前的物质享受后,对于真正有本土认同感的城市文化的需求,也开始如潜伏在地底下的熔岩一样热烈。《城市画报》作为一个关注中国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杂志媒体,开始追寻一个答案,中国城市开始“文艺复兴”了吗?有多少人在坐着推进中国城市新文化的努力?
  特此,本期推出了当今77位中国城市新文化的推手,他们都在各自的道路上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可以发现他们正以自己的努力和才华默默的推动中国城市的新文化运动。

  俞孔坚:景观设计者
  所在地:北京
  入选理由:针对中国城市景观现状热言批判,提出以“天地-人-神”为核心观念的解决方案。

  编者按:有很多人拥护俞孔坚博士,也有很多人在骂他。由哈佛回到北大的俞孔坚,针对中国城市发展中的景观问题,在国内创造性地提出“天地-人-神”的景观观念,在多个层面引发争论。之后,不满足于谈经论道的俞孔坚创建“土人”公司,将自己的理论应用到中国景观的实际建设中去。

  最近的主要工作方向是什么?

  城市启蒙和重建桃花源——中国的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已经和正在给中华大地的生命和遗产体系带来致命的冲击,在物质环境、文化身份和精神信仰意义上,威胁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我近来致力于通过“反规划”途径,建立城市和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整合生态+文化遗产+游憩系统,重建“天地-人-神”和谐的新桃源。10月3日到10月22日,自驾车从美国东部到中部,重点考察美国的城市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合公园道系统规划、校园规划。

  最近有什么难忘的事?

  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讲座结束后,一位环境地质学教授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他准备将他的花园改成稻田,原因是我为沈阳建筑大学设计的稻田景观太令他感动了。
  最近碰到什么问题,有什么思考?
  1. 为什么思想创新在中国的学术界这么困难?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学术标准和权威体系是行政权力体系的延伸,不克服这一点,创新是一句空话。
  2. 为什么西方国家城市发展已经经历过的,而且被白纸黑字写下来的错误和教训,我们仍然在重蹈覆辙?根本的原因是“五四”运动有待继续深入,科学和民主的思想没有深入人心,也没有进入决策体系,所以,在城市建设中必须续唱新文化运动之歌。
  3. 美国城市发展的可学与不可学之处:建立在便宜的能源和资源基础上的城市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是中国绝对不应该学的,也是学不起的。

  未来一年内计划做什么?

  尽力完成一些有意义,有理解力的甲方所委托的规划设计项目;争取获得社会资助,把北大景观设计学大楼建设完成;已接受来自美国、墨西哥多所大学的讲学邀请,必须完成;继续致力于建立大运河国家遗产廊道和建立国土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工作。

  最近印象最深刻的城市文化是什么?

  权力审美:长官决定城市公共建筑、广场和灯光,诸如此类。

  想批评的不好的城市文化是什么?

  暴发户意识下的文化,表现为低级趣味的拜金主义建筑及奢靡的消费时尚;小农意识下的城市文化,表现为如崇尚鲜花草坪,鄙视野草,急于离开土地和野草,以洪水为敌,庆宴式的狂欢,等等;集权意识下的一元化城市,表现为如权力审美,权力建筑,广场,甚至色彩等等。它们都与公民,公平和法规,契约意识下的文明意义上的城市文化相对立的。同时,在案城市建设中,我反对唯技术论的城市工程文化,包括单一防洪目的的水利工程,单一目标的市政工程,等等。如为了想要圆明园有水景,工程师就去铺防渗塑料膜;为了让水渗到地下去,于是,就在防渗塑料膜上打洞;为了解决汽车交通,而侵占自行车和步行道等等诸如此类的荒唐工程。

  中国还应该出现什么城市文化?

  “白话”的城市,寻常的景观,即城市平常人的生活空间,不是(至少不再是)权力和财富的纪念地,更不是庆宴式的活动的舞台;节约型的城市建设模式,让野草上街,让果树蔬菜进入社区;步行人的天堂,而不是汽车的自由空间。


《城市画报》封面

《城市画报》内页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