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夏建统:当今景观规划设计的挑战

admin 2006-10-02 来源:景观中国网
  夏建统小记   夏建统1976年出生在浙江衢州,5岁上小学,14岁上大学,21岁赴美留学,26岁成为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设计学博士。著有8部中篇小说,4本散文集,并因一本《做一回哈佛情

  夏建统小记

  夏建统1976年出生在浙江衢州,5岁上小学,14岁上大学,21岁赴美留学,26岁成为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设计学博士。著有8部中篇小说,4本散文集,并因一本《做一回哈佛情人》,被誉为中国出版界的新希望。2001年回国创业,他的年轻而耀眼的履历曾引起许多媒体的追捧、怀疑和打击。 

  今天的夏建统不仅是XWHO(艾斯弧)设计公司中国机构的总裁、首席设计师,而且组建了天夏(TEAMAX)集团,拥有多家子公司,在设计拓展、行业交流、专著出版、培训教育、科技研发等领域均崭露头角。夏建统又被推选为浙商研究会的副会长。


  带有明显南方口音的夏建统娓娓而谈,所谈是发散性、多元化的。东方的、西学的,古典的、高科技的,文学的、理科的,艺术的、哲学的……记者摘取了与本刊主旨密切相关的片断,与读者分享。 

  用自己的方式祈祷

  成百上千年以来,我们的前辈一直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在“祈祷”、设计,因此有了让后人引以为荣的中国古典园林和东方山水。后来,我们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有人向我们介绍另外的“祈祷方式”,于是我们不顾一切地想学这种方式。不到二十年时间,全中国到处都是“欧陆风格”、“美洲风格”的小区,连小区的名字都变成了外文版,不是“加州阳光”就是“巴黎春天”。

  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不应该去学习别人的祈祷方式。恰恰相反,作为一个在国外留学、工作了很多年的设计师,我觉得只有多了解别人的作品,理解他们设计的背景、初衷和过程,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殖民主义”和“洋为中用”毕竟存在很大的差别。

  传统文明VS现代化

  任何一个从不发达状态上升的民族,都会遇到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它必须扎根在自己历史的土壤中,熔炼一种民族的精神,并且在殖民者的个性面前显示出这种精神和文明的再生;另一方面,为了走向现代化,为了参加现代文明,它又必须参与到科学、技术和政治上的理性行列中来,而这种理性又往往要求把自己全部的文化传统都纯粹地、简单地予以抛弃。

  事实上,所有传统的文明都在经受这样的冲击:如何既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到自己的源泉;如何既恢复一个古老的、沉睡的文化,又参与到全球文明中去。当然,现代的不一定就是没有地域特征;受了外来文化和文明影响,就不一定是完全抛弃传统。

  比如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他在遵循现代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创造出了属于芬兰的、独特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现代主义建筑,如沃尔夫斯堡文化中心、纽约国际博览会芬兰馆等。印度的查尔斯·柯里亚、拉兹·利沃尔,埃及的哈桑·法赛等从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方式出发,通过独特的形体和布局也创造出了具有鲜明地域建筑特色的现代建筑。
  
  用变化的空间创造大空间

  有人说,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或者生活空间,很难满足现代中国因“人多地少”而带来的像“需要高密度住宅”这类要求。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设计的一些手法,已经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现成的好的做法。

  比如,中国古典景观设计中“对景”、“借景”、“衬景”、“框景”等设计手法,都是为了更加巧妙地解决“小中见大”的空间扩展问题。

  但是我们在盲目崇拜、接受国外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方法,得到的往往多是形式上的东西。西方现代设计往往是“用大面积的空间创造大空间的感觉”,因为他们的自然和现实条件允许他们这么做;而“中国设计更需要用变化的空间来创造大空间的感觉”。正因为中国“人多地少”的问题比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更突出,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社区规划到住宅设计的各个方面,就更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抄国外的东西。

  “共乐融融”丢不得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中国的文化和文明特征很明显,比如,邻里关系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累起来的很重要的一个文化现象。从“现代社区规划”理论上说,“形成一个完整的积极的社区文化”是社区规划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底层讲,人作为一种群居的高级动物,很需要一种适度的交流。陶渊明描画的世外桃源的生活里,“其乐融融”的邻里关系就是高品质生活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中国在照抄照搬国外设计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将这些本来“中国规划设计”中很积极的因素丢了。在香山甲第项目里,我们在规划上,创造了“全开放”、“半开放半共享”、“保护性共享”、“共享到私密过渡空间”以及“私密空间”等不同“交流”等级的空间,既强调中国传统邻里关系,又保证对“私密性”的要求。

  “地域性”的价值取向

  所谓“地域性”,虽然也常常会反映在设计的外在形式上,但更多地并且首先地还应当表现在文化的价值取向上。我们在苏北地区做了一个项目,名叫“红·黄·蓝公园”。

  之所以叫“红·黄·蓝公园”,有它特别的含义。这是中国历史上楚汉相争的项羽和刘邦的故乡,也是一个革命老区,大跃进年代还是一个火热的炼造基地。所以红色代表了与这一系列中国历史相关的“红色”文化;黄色则表达了这个黄土地和黄河流域文明的一个缩影;蓝色则体现了一系列与水文化相关的内容,因为项目所在的城市宿迁是黄河、京杭大运河以及骆马湖、洪泽湖同时经过的一个城市。艺术范畴里的三原色“红黄蓝”,构成了这个公园表达的三个主要内容。地域文明的体现,并不影响用很现代的方式,很现代的素材来表达。

  生态不仅是物质的还是精神层面的

  从精神层面上理解,按照土地伦理学的观点,所有动物和植物,包括土地都是有感情的,有精神的东西。这一点,中国人很早就有人提出,宋朝理学大师王阳明就有此观念,他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动物的关系、植物的关系,人和山川的关系,都是一体的。这一点,有点类似于佛教和很多宗教的说法,“天下万物,一草一木,都有感情。”所以,生态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精神层面的。再进一步,就可以归结为儒学里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原理。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