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天安门观礼台设计者张开济辞世

admin 2006-10-02 来源:景观中国网
  新华网北京10月1日电(记者孙晓胜)没有举行告别仪式,大师今天远行。曾设计革命历史博物馆、天安门观礼台的中国著名建筑师张开济遗体1日在八宝山火化。   记者从北京市建

  新华网北京10月1日电(记者孙晓胜)没有举行告别仪式,大师今天远行。曾设计革命历史博物馆、天安门观礼台的中国著名建筑师张开济遗体1日在八宝山火化。 

  记者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获悉,全国建筑设计大师、第一届梁思成奖获得者、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张开济,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28日零时5分在北京辞世,享年94岁。 

  张开济的儿子,同样身为建筑师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张永和告诉记者,按照父亲的遗愿,丧事一切从简,没有举行告别仪式。 

  张开济1912年出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他曾任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北京市政府建筑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1990年被建设部授予“建筑设计大师”称号。 

  张开济著名的建筑设计作品包括:天安门观礼台、革命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三里河“四部一会”建筑群、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济南南郊宾馆群等。 

  天安门观礼台,被认为是张开济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没有任何修饰,没有任何炫耀,与天安门城楼和红墙浑然一体,却又独立、美观而且实用。(完)


中国著名建筑师张开济

建成50年来首次于2004年大规模翻建后的天安门观礼台

  相关新闻

他的作品屹立在祖国大地

  光明日报北京9月30日电(记者 吕贤如):新中国诞生57周年前夕,全国建筑设计大师、第一届梁思成奖获得者、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张开济,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28日零时5分在北京安祥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深爱的祖国,享年95岁。

  张开济设计的一座座建筑,饱含着他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依然屹立在祖国大地上。

  从实用出发,践行勤俭建国

  1949年,年轻的建筑师张开济从重庆来到首都,满怀报国热情,在新中国建筑界创造了不少第一。比如,出于一个建筑师的责任感,张开济第一个提出“要控制高层住宅,提倡多层、高密度住宅”的理论,主张建筑设计从实用出发,勤俭建国。

  当我们漫步于三里河住宅区、百万庄住宅区,当我们出入于北京劳动保护展览馆、建工局疗养院、小汤山疗养院,当我们踏进中央民族大学校舍、新疆招待所、济南南郊宾馆等地时,可以感受到那朴素无华的建筑美。他所在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领导称赞他说:“这些是贯彻‘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重美观’的建设方针的优秀实例。”

  早在上世纪40年代,张开济来到重庆就已初露才华。今天,我国知名的城市规划和文物保护专家、91岁高龄的郑孝燮对记者说:“张开济是我的老学长,当时物资紧张,他设计了沙坪坝南渝中学,即现在的南开中学,青砖砌成,红灰浆勾缝,既节省,又漂亮。”

  在半个多世纪的建筑生涯中,张开济以其出色的才华和优秀的品格,令建筑界折服。建设部原副部长、两院院士周干峙回忆道:“张开济作风正派,勤奋好学,注重培养青年一代,在老一代建筑师中很有威望。”单位领导这样评价他:“张开济是新中国城市建设中诞生的优秀的建筑师,在建筑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追求真理,热爱祖国,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国家建设事业。他勤于思考,精心设计,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作风朴实,淡泊名利,在建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不迷信外国,保持民族特色

  张开济是位好脾气的老人,但在对待民族特色上,他毫不让步。周干峙说:“几次和张开济一起出国,在外国同行面前他实事求是,从不迷信外国,注意保持民族特色。”

  他于1953年设计了北京第一个大规模的行政办公区,即后来建成的“四部一会”办公楼建筑群,就是如今国家发改委所在地区。郑孝燮评点说,这一建筑群体现了民族风格和现代风格的有机结合。

  张开济设计的这类建筑富有开拓性。1955年在武汉建成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张开济获得桥头堡建筑设计方案一等奖。1957年他设计了北京天文馆,把雕塑、绘画与建筑结合成有机整体。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赞道,这是最成功的作品。

  为迎接新中国建立十周年,1958年,我国诞生了有名的十大建筑,张开济主持设计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位居其中。在这一工程中,他没有用大屋顶,而创造性地利用一个取意于传统石碑坊的大空廊来体现民族形式。而风格迥异、充满江南风格的钓鱼台国宾馆也是他在同一时期的手笔。难怪吴良镛由衷地说,张开济勤于实践,同时思想也很活跃,不断进行理论探索。

  同样可贵的是,“他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设计道路,反对民族形式简单的形式上的模仿,发表了‘反对建筑八股,拥护百家争鸣’、‘古都风貌、建筑风格、社会风气’等一系列文章,反对建筑创作中一味追求形式和气派、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倾向。”——这是单位同事的共识。

  他秉持民族风格的设计理念,延伸到对外交流中。1981年在中国建筑学会与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合办的“中国建筑、生活、环境”展览中,他策划和设计了展览内容,生动地展示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建设成就,在巴黎引起了很大轰动,为增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作出了贡献。

  注重文物保护,创造观礼台典范

  天安门观礼台是张开济的主要作品之一,朴实无华。我国知名文物和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却说:“这观礼台好就好在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原来,这是张开济保护古建筑的一部力作。罗哲文回忆说,张开济对保护古建筑特别热心,很早就发出“救救古建筑”的呼吁,在20多年前,就以此为题写成文章发表到报纸上。为保护古建筑,张开济发出了很多呼吁,参加了很多活动,作出了很大贡献,甚至让自己设计的观礼台当配角,以不夺天安门的气势。这是古建筑旁修建新建筑的典范,受到普遍赞赏。

  罗哲文深情地说,张开济比我大11岁,待人和善可亲,我非常非常尊重他。

  “在保护古建筑上,张开济,罗哲文,已经故去的单士元,我们四个有共同的想法,北京850年古都的特色不能丢,为了保护古建筑,我们常常一起提建议。他去世了,我很悲痛。”郑孝燮说。

  对一位位建筑界人士的采访,让记者感受了张开济作为一代建筑设计大师的风范。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同志们的话语发自肺腑:“张开济同志以忘我的工作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走完了他的生命历程。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导师、好同志、好朋友。他的卓越贡献和高尚品格将永存我们心中,他的音容宛在!张开济同志,我们永远怀念您!”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