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述卓: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
admin
2006-08-14
来源:景观中国网
时 间:2006年8月11日 主 题: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 主讲人:蒋述卓(著名文艺理论家、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教授) 主持人:尊敬的蒋教授,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岭南
时 间:2006年8月11日
主 题: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
主讲人:蒋述卓(著名文艺理论家、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教授)
主持人:尊敬的蒋教授,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岭南大讲坛是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一个高品位、大众化、公益性讲坛。目前已经启动了三个系列,一是岭南大讲坛学术论坛,就是我们今天上午请蒋教授做的这一类论坛,我们叫做学术论坛;二是岭南大讲坛大众论坛,大众论坛就是我们每周的周末,都是在这个地方请一些专家学者做一些公众讲座;三是岭南大讲坛地市论坛,主要是在地市设置的论坛。这三个系列的讲座都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岭南大讲坛学术论坛以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前沿问题为主要内容,每月举办一期,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七期。上一期邀请了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陆学艺教授过来,也是在中山图书馆报告厅给听众做演讲,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今天在这里举行的是岭南大讲坛学术论坛第八期,我们荣幸的邀请到我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蒋述卓教授给我们做演讲,他演讲的主题是“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
蒋教授,198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留校任教,1985年9月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元化教授。现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兼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是《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中国文学研究》、《民族艺术》等杂志编委等。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宗教与艺术关系、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等领域建树颇丰,代表著作有《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宗教艺术论》、《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在文化的观照下》、《宋代文艺理论集成》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广东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称号,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蒋教授的其他成就,我在这里不一一介绍了,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蒋述卓教授给我们做演讲。
蒋述卓:各位朋友、各位同志,今天上午我在这里跟大家共同交流一个我学习的心得,叫“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从九十年代末期开始,我就开始关注城市文学、城市文化的有关问题,曾经在2002年出版了《城市的想象与呈现》,这是我指导我的研究生与我一起做的课题,最后也在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九十年代末期我就开始关注城市文化问题,尤其是提出了城市思学的问题,也提出了二十一世纪文学空间的拓展,就是在城市文学方面,由城市文学我进一步研究到关于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审美问题,我今天给大家交流的这个题目,就是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我做了一个PPT,本来应该是比较大的,如果是有一个大的屏幕更好,现在只可以在演讲台边的电视里看到。
主持人:尊敬的蒋教授,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岭南大讲坛是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一个高品位、大众化、公益性讲坛。目前已经启动了三个系列,一是岭南大讲坛学术论坛,就是我们今天上午请蒋教授做的这一类论坛,我们叫做学术论坛;二是岭南大讲坛大众论坛,大众论坛就是我们每周的周末,都是在这个地方请一些专家学者做一些公众讲座;三是岭南大讲坛地市论坛,主要是在地市设置的论坛。这三个系列的讲座都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岭南大讲坛学术论坛以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前沿问题为主要内容,每月举办一期,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七期。上一期邀请了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陆学艺教授过来,也是在中山图书馆报告厅给听众做演讲,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今天在这里举行的是岭南大讲坛学术论坛第八期,我们荣幸的邀请到我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蒋述卓教授给我们做演讲,他演讲的主题是“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
蒋教授198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留校任教,1985年9月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元化教授。现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兼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是《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中国文学研究》、《民族艺术》等杂志编委等。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宗教与艺术关系、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等领域建树颇丰,代表著作有《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宗教艺术论》、《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在文化的观照下》、《宋代文艺理论集成》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广东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称号,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蒋教授的其他成就,我在这里不一一介绍了,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蒋述卓教授给我们做演讲。
蒋述卓:各位朋友、各位同志,今天上午我在这里跟大家共同交流一个我学习的心得,叫“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从九十年代末期开始,我就开始关注城市文学、城市文化的有关问题,曾经在2002年出版了《城市的想象与呈现》,这是我指导我的研究生与我一起做的课题,最后也在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九十年代末期我就开始关注城市文化问题,尤其是提出了城市思学的问题,也提出了二十一世纪文学空间的拓展,就是在城市文学方面,由城市文学我进一步研究到关于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审美问题,我今天给大家交流的这个题目,就是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我做了一个PPT,本来应该是比较大的,如果是有一个大的屏幕更好,现在只可以在演讲台边的电视里看到。
第一个问题,二十一世纪是城市时代。目前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已经是发展比较快了,中国城市化的起步应该是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快速发展,据现在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所登载的材料来看,以及一些专家提出的数据来看,中国在2003年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42%,东南沿海地区已经达到了50%,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全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2050年也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叶,将会达到75%。这一个概念是怎么一个横向比较呢?也就是说现在目前的发达国家的最高水平,城市化水平是75%,我们到2050年将达到目前世界上最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也就是75%。这是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果再高一点的,有80%多的,像是美国。
我们国家城市化水平现在是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如果是按照原来专家讲,从49年开始到98年这一个时期,应该说是发展比较缓慢的,八十年代后期每年增加20多个城市,现在大约全国有800多座城市。预计到2010年左右会发展到一千座,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到目前的现状,应该说是一个加速发展时期,如果是处于一个25%左右,那是刚刚起步阶段;进入到40%-50%,那就是一个加速的发展时期;进入到75%左右,那就是说城市化水平已经相当高了,这样的概念我们就知道。中国城市化水平是非常快的,尤其是九十年代之后。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吴良英教授,他也是我国关于城市发展报告主要主持者之一,前几年他就提出来在二十一世纪我国城市居民数量将超过农村居民,也就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10亿到11亿。最近发表的2003-2004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提出来,有专家甚至有这样的预计,将来在东南沿海一带,8%的土地将会承载中国50%的人口,那也就是说城市在东南沿海一带将会更加集中,所以中国土地人口承载量是非常惊人的,大家不用担心说中国城市化发展之后人口承载不起了,实际上按照世界上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来看,人口相对集中是会加速经济的发展,甚至于能够使国家获得更大成功。
回顾一下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或者说现代化普遍发展进程的规律,大概有三项: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是一个现代化发展的时间的纵轴,也就是时间上往前推的,农业化进入到工业化,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这是时间的往前推进。城市化就是一个现代化的横轴的开展,这也是现代化空间的铺开。回顾一下,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现代化的程度或者说现代化改革的速度在不断的向深入发展,也就是在空间上进行铺开。那么市场化就是为现代化提供一个体制的保证。中国现代化进程我们可以看到,它应该是工业化和城市化齐头并进的,但是在八十年代之前,也就是说从50-70年代,工业化水平一直是高过城市化的水平,甚至于高过23%,也就是说原来的工业化并没有完全带动城市化,这是原来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之间相分离所造成的一些经济不能增长、城市不能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六十年代,中国的工业化不是在相应的城市来开展,把它放到了贵州、四川等地,像是长虹,还有贵州的一些军工企业,都是往山里搬,是深挖洞、广积粮的时候,所以工业化不能带动城市化。唯一比较成功的就是大庆,工业成功带动了城市化,但是许多没有带动,所以出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不能互相促进的局面。
但是八十年代之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就出现了相互促进和推动的局面,使得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尤其是我们看到广东沿海城市,比如说东莞、中山,三来一补企业,小工业带动了城镇,包括城市快速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在走这条路的时候,在城市化发展设计的时候,最早是走城镇化,或者是中小城市化,到现在越来越认识到中国的城市还应该走城市群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说中国的城市组团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出来。比如说大北京城市群,就是以北京、河北、天津、唐山为主的一个城市群,还有长三角的城市群,以上海为龙头的,包括杭州、苏州、昆山、南京等等的长三角的城市群,那华南城市群以广州和深圳为龙头,带动中山、东莞、珠海,包括珠三角这一带的华南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7.53%,土地只占到全国的1.24%,但GDP却占到了全国的30%,利用外资高达73%,可以看出城市群的经济效应和辐射效应是非常大的,因此在现在中国城市发展战略中提出了三大组团和七大城市带的发展构想,这是经过许多专家研究最后提出来的。
三大城市群的组团是珠江三角洲的组团、长江三角洲的组团和京津环渤海群,就是我刚才讲到了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还有以北京为中心的一个城市群。还有七个城市带的发展。三大组团和七大城市带这个构想将是中国下一步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以及重要措施。2001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之一,他的观点就提出来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效应,就把中国的经济化看的非常重要,对区域经济的推动将是非常大的,事实证明这几年的成果也是按照这个来做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署长提出来,城市的成功就是一个国家的成功,这是许多现代化国家取得现代化成功的经验,比如说日本,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也是在城市化集中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日本的东京,现在日本东京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都是巨大的,这是一个巨大型的城市,但是它所起到的带动作用是非常非常明显的。
一个国家的成功是需要城市的成功,那么城市的成功是一个国家成功的标志,这也就是现代化往前发展的时候,城市、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性。也有国外的专家提出来,说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二者并立,将是影响二十一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他认为美国的高科技是带动全世界的科技发展,但是如果中国城市化发展成功,就预示着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对全球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但是也带来三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人口大量增加,造成了交通拥挤、住房困难、治安难以管理等等,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日本东京六十年代城市化时也遇到这个问题,这是需要解决的。还有就是能源消耗增加,因为城市化之后,能源相对集中,但接下来的消耗也巨大,它的效能利用是大的,但是同时消耗也增加,比如说汽油、天然气、用电,我们看到中国的能源消耗是巨大的,现在中国的石油40%靠进口,如果到2015年左右,中国60%的石油要靠进口,为什么现在中国在外交政策上一直要跟中东做好工作,一个方面也是为了能源为了石油,包括跟俄罗斯的关系,中国最大的资源是煤炭,但是煤炭利用率以及煤炭的开采却是很值得忧虑的。
这是第一个问题。因为很多专家讲过,而且很多资料可以找到,我不细讲了,大家了解这么一个状况就可以了。 第二个问题,中国当代城市文化的特点。首先要明白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背景和定位,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它的背景,我认为它是在三重文化语境发展的,包括前现代文化语境、现代文化语境、后现代文化语境,这三种文化语境都制约或者说都影响着中国城市文化的性质,先现代文化语境是指我国现代文化还带有农业文化的痕迹,很重,包括一些城市扩大的时候往往是城中村,还有城镇夹在其中,像广州的城市化尽管取得很大胜利,但是城中村的改造,一开始的时候由于没有设计好,使得城中村残留其中,所以这个城市没有纯粹化,居民在其中就影响到了整个城市化的成熟。
现代文化语境就是工业化文化语境,也在城市文化中保留着,而且占主要的成分。后现代文化语境,尽管中国还没有进入后现代工业时期,但是西方后现代文化渗透到中国来,它表现出随意性、不确定性、消解中心、消解崇高的特点,还有就是一次性消费、没有深度、平民化等等,这些都体现在我们的文化中。比如说流行文化,一次性的消费,还有就是平民化没有深度,这种也进来了,比如说文化艺术中的一些电影,像香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是典型的后现代文化,将英雄消解掉,重新改造,包括现在大家看到的《武林外传》、《疯狂的石头》等等,就包含了平民化、黑色幽默等后现代特质。中国城市文化的定位,我只能说是非成熟的转型期的城市文化,中国的城市文化还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成熟,所以是不成熟的城市文化,而且是转型期的城市文化,这是一个定位。
另外原因是几个原因一,一个是农业文化的痕迹还很重,为什么是这样的定位,就是因为农业文化的痕迹还很重,在城市文化中还遗留着很多农业文化的痕迹。城市管理为什么老是管不好,就是因为管理的体制没有理顺,或者说管理模式落后,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带有一些农业文明的痕迹。另外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的调整没有完全完成,第三产业、服务业还没有占到城市产业中最重要的部分,按照一种成熟的完全的城市,第三产业应该要占到60%-70%,但是现在我们还是不够的。上海从八十年代开始,进行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产生了一个很好的政策,叫做“腾笼换鸟”的政策,八十年代初期让80万上海纺织工人中的50万下岗转产到服务业,只保留30万纺织工人,这是一个很大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很成功。这50万纺织工人,转到各种服务业之后整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上海很多纺织设备纷纷迁到其他的地方,很便宜就卖掉了。大家记忆犹新,以前上海的纺织品是最好的,技术当然很高超,但是上海这样的一个城市,不应该是以这种来作为优势,所以在八十年代果断的进行转型,这是很好的,所以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之后,上海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整个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再加上浦东一开发,整个的技术领先优势就体现出来。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的转变,这是指城市的居民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为一种城市的价值观,还带有很强烈的农村文化的价值观念。举一个例子,它的生活方式表现出它的生活价值观念,以前城市里的人不会有很多的旅游,现在多了,另外提前消费的观念现在也有了,再举一个例子,有很多东西在城市人口就觉得要把它扔走的,但是如果农村人就保存起来,哪怕是堆在阳台都好,六七十年代要丢的东西哪怕十年用不上也不会扔,都会保存下来,又脏又用不上,但是价值观念没有转变的时候还是要保存下来,但是现在价值观念转变,二手汽车、二手钢琴都开始流通起来。还有时间观念,农村的时间观念跟城市的时间观念很不同,城市的时间观念时间就是金钱。
我们要讲一讲什么叫城市化,城市化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城市化不仅仅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同时也表明它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等等的变化过程。我这个概念是指什么呢?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上的城市概念,经济学上的城市概念是指人口相对集中扩大,当然还有许多的数字,但是从社会学的概念、文化学的概念,就应该包括到社会结构、职业结构,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等等都变化,这么一个过程完成了就是城市化。也就是说,尤其是后面的一部分更重要,人口集中之后,价值观念、文化更显得重要,这种变化就表示城市化完全完成。
下面讲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我认为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大约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个是世俗性。世俗是指相对神圣来说的,就是相对于过去的政治生活来比较的,神圣和世俗是相对比的,中国的城市化越来越走向世俗化,或者是世俗性,日常生活推到了前面,政治生活越来越引退,物质的消费越来越突出,务实的精神越来越看重,这种世俗性在中国城市文化当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世俗不等于庸俗,庸俗是一个贬义词,如果是庸俗化我们是要批判的,但是世俗我认为是老百姓应该享受的。从天上掉到人间这就是世俗,相当于过去对一个神、一个宗教、政治的一种狂热,老百姓回到平平凡凡的日常生活中,我觉得这是中国城市文化应该有的世俗性,哪怕是务实性都好。当然这种世俗性应该说是占据城市文化最主要的方面。
第二个方面的特点就是消费性。在城市文化中消费越来越重要,以前我们重视生产,但生产和消费是一个共同的生产环节,没有消费生产是无法取得效益的,没有消费对象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人用它,生产再多这个产品过剩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在消费的方面,在城市里我们也是越来越重视,尤其是文化的消费又成为了当前城市文化的瓶颈,也成为了中国城市文化的重点,中国城市文化消费从目前来看是很滞后的,物质消费占了绝大多数,占到60%-70%,文化消费只占到30%左右,而这30%的文化消费占40%的是教育,教育占的量是最大的,其次买一些文化用品,真正看电影、看戏、听音乐会、买书的文化消费只占到10%都不到。所以文化消费是目前我们消费的瓶颈,要使中国城市文化完全走向成熟,促使文化消费进一步增长,这将是我们今后重要的一个战略步骤。现在我们重视文化产业、重视动漫、重视电影电视、重视大的制作,目的就是要给老百姓提供出来老百姓能够消费得起的文化产品,这是矛盾的,有时候老百姓消费不起,这一次中美篮球对抗赛3800、2800,老百姓怎么消费得起呢?所以要提供给老百姓能够消费得起的文化产品,这很重要。比如说VCD,现在盗版很便宜,但是现在正版也很便宜,有些VCD只需要二三十块钱,逐渐盗版就没有了,但是盗版不消灭还是不行。
从目前来看,有一些还是做的比较好的,比如说星海音乐厅,我还是比较推荐的,有些音乐会的价格也不高,针对老百姓、针对学生,就是一二百块钱左右,看那么一两场还是可以的。我们的文化产品也在受消费性的制约,举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电视产品的制作越来越看重消费性,比如说《玉观音》,这部电视剧完全带有消费性的,海岩写的,消费性的几大特点都有,比如说首先是警匪片,这是一个热的题材,第二个就是它是反毒、禁毒片,毒品题材也是国际上热门的题材,引人注意,也占了这个消费性,第三它又是爱情片,而且还使武警禁毒战士跟一个贩毒分子发生稀里糊涂的爱情,还生了一个孩子,最后禁毒战士跑到北京,隐姓埋名,然后又发生了第二场故事,然后还有亲情,贩毒分子和女主角在斗争之后,贩毒分子还把自己的儿子亲手掐死了,这种片子的消费性几个热点的东西都在,当然它也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法,看起来很新潮,但是叙事很吸引人,一般老百姓看还是能够看的懂,而且能够被吸引,换一部片子,像是《周渔的火车》可能看了半天都不懂。
第三个方面的特点就是流行性。这种流行性就是一种开放的时尚表演,比如说流行音乐、演唱会、时装表演,包括“美在花城”选美,然后广东台还搞了一个“明日之星”,现在也还有超女,这些都是流行性。你要说超级女声,它就是中国城市里抓住了流行性这么一个特点,而制造出来的文化现象,让大家都能够消费,这种文化消费是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是城市文化里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第四个方面的特点是大众性。所谓大众性就是城市文化中娱乐的功能,在现在的文化产品中不要看大众化就说一定不好,其实大众化也有它的好处,它使得大众能够在接受的程度而接受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并不是说大众化就没有教育,大众化的东西里也蕴含着教育的意义。我是这么看的,比如说一些流行歌曲,有一些流行歌曲确实是缺乏教育意义,宣扬一夜情、三角恋爱等,这些也不好,但是确实也有一些进行了伦理教育,比如说陈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这就是进行了一种孝道的教育,大家一听都懂。还有李春波的歌曲,像是《工作》,就说一个很平常的东西:好好工作就是你的职业,你只有工作好就是贡献,不要贪大也不要好高骛远。有一些歌曲听起来就有伦理性,或者是有职业道德性。其实流行歌曲包括一些艺术产品,照样承担着伦理、道德教育的功能,关键是看你艺术家怎么写,而这种基于大众化能够接受程度的一种道德教育,比你在上面做几场政治报告更有力。所以大众性是很重要的。
第五个特点就是多元兼容性。口味价值多元化,趣味更加多元化,同时也使得大家都能够容纳,那天我看《武林外传》,开始我看一两集不喜欢,但是偶尔看多了之后,到后来的时候,我觉得我胃口也能够接受,我觉得就是多元化。本来我的审美趣味应该还是偏高一点,不一定喜欢,但是看来看去也是有教育意义,比如说我昨天看的一集,他说的什么是艰苦,这个女孩子之所以到外面闯荡江湖,就是想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别看这部电视剧打打闹闹以调侃的口气来讲,但是也蕴含着一些东西,一些中学生看也能够品位出一些东西,中间照样有教育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在制作一个文化产品时,或者是城市文化,必须要考虑多元兼容性,其实《武林外转》也是多元兼容,要说没有意义吧也是有深刻意义的,只不过是在普普通通日常生活中给你教育,中间也有搞笑,但是那么多集让你看下去也不容易。有一些东西适应了需要,所以它有它生存的必要。
下面讲第三个大问题,城市文化资源跟城市文化建设。我们做一个城市文化时必须要考虑到城市文化资源,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做好城市文化建设,同时将城市的审美意识贯穿其中。首先是一种认识和理念,现在从国家领导人到我们省市一级的领导人,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从十五大报告开始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就提出了文化是综合国力的表现,以前我们只看重经济的发展或者是物质的增长,但是对一个国家来说,它的综合国力的表现是文化。这个观念一提出来之后,可以说对于整个中间的文化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这么五年十年以来可以说发展飞快。另外有的城市领导者也认识到文化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城市它的竞争力自然是在它的经济,但是它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也自然是脱离不了的,没有一个城市没有文化最后这个城市不管它的经济增长多快其他增长多好,但是你的建筑建的乱七八糟,居民的素质非常低下,那么你这个城市就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这个城市是不可能有竞争力的。还有原来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同志也提到“大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实际上就是提到竞争的时候以文化来竞争。这种文化的气氛、文化的氛围、文化的面貌所体现的文化生态,往往是这个城市能够吸引人才、能够提高经济竞争力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在认识和理念上我们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个问题,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利用与转换问题。城市多多少少总是有一些历史,历史是一座城市的根,是城市的记忆,如果你把这个城市的记忆抹掉了,那这个城市就彻底幻灭了,城市的记忆是财富很重要的财富。城市的历史既是城市的发展资本,也是城市的个性和品位所在,如果不把历史发挥到极点你的个性无法发挥,你的品位也就没有根据,我们不能搞建设性的破坏,而应该做融合性、精神性的转换。我们要对历史做融合性、精神性的转换,不仅仅是做个别因素的转换,这种历史文化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它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是必须做一种精神性的转换才能够成功的。
举一个例子,像是丽江古城,在我的PPT中也有讲到,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历史和现代转换的非常好,现实我们去丽江看到丽江古城保存的最好,在大地震之后仍然发现了这样一个丽江古城,开始建设,好在当时丽江的领导者非常有英明的决策,新近的城市都在丽江古城外面,没有拆旧城市改造,这是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现在到丽江去,大家可以体验到它的古朴之美、宁静之美。它传统文化是非常非常融合的,才有了纳西古乐,才有了东巴文化。丽江我去了三次,有一次住了一个星期,到处都转了,拍了很多照片,可以看到这个地方之所以保存的好就是居民的文化素质保存的好。举一个例子,我发现他们的居民在门口贴了对联,但是颜色不一样,家里死了人第一年是白对联,第二年是绿对联,第三年贴黄对联,第四年才贴红对联。一看上面都写着的,有一副绿色的对联就写着,我估计很多是自己编的,不是很对称,但是意思表达出来,可能是家里的亲人死了,一年左右,第二年了,他就写了杏红开了还让它艳吧,但是梅花开出白色的花有情同我树,对的也不是太好,但是感情表达出来了,然后中间就写着意思是刚刚从悲痛中过来。纳西古乐传统能够保存下来,跟当地居民素质对传统文化的保存是有关系的。还有就是潮州古城,潮州八景进一步突出,去年经过李嘉诚先生的捐资,再把香子桥重新恢复,恢复过去的吊桥形式,这个恢复别看是一个小小的动作,表明了潮州古城的文化,潮州古城本来很早就有文化遗留。这个城市有文化、有记忆,个性就很突出,一讲你就可以想起来。当然还有像山西的平遥古城,现在也在改造,我去年也去了平遥古城看了,去了之后觉得保留的不是太好、改造的不是太好,里面的居民进行大动作,必须要有人住,没有人住不行,不住的话城就会坏,里面有很多店铺,古代的钱庄,都保留着,在那一条街应该说是最好的。
还有像是岳阳楼,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觉得在岳阳楼这个地方没有发挥出来。去年我也是从湖南看了,这么好一个地方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一去看破破烂烂,甚至于里面的碑刻都残破不堪,另外江泽民也去视察过,其他人也去视察过,弄的照片不伦不类。我觉得这个城市的领导者没有将岳阳楼的文化充分发挥出来,应该将这个文化发扬到极点。不仅仅是岳阳楼的问题,还应该在城市里将文化渗透到方方面面,包括干部的教育、干部的意识,都应该全面的发掘出来才可以,但是我觉得很遗憾。只看一个岳阳楼就知道没有好好的布置、挖掘、好好的进行建设,你就知道他的文化眼光不高,如果做的好就很好,所以再去洞庭湖的君山一看,里面更是糟糕,文化迷信色彩非常浓,但是恰恰那个地方有很多神话故事可以做,这就是没有人进行策划、创意。
广州的北京路,古道显现利用的非常好,广州在许多的地方都重新进行了转换。还有武汉的黄鹤楼,原来是毁掉之后,在八十年代初期要重建的时候讨论争议非常大,有市民老百姓反对,说我们都没有钱吃饭、住房,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去修复,但是当时市政府就决定要勒紧裤腰带也要把这么一个楼建起来,这是武汉市的标志,缺了一个黄鹤楼武汉市的整个景色就差了。武汉长江大桥像一个扁担挑起两边的景色,没有两边标志性的景色建筑的话,可以说两边的地平线淡然无味,只有黄鹤楼这样的标志性建筑出来,而且有文化的标志,李白等写的诗,预示着这个地方的文化气氛,当时就将黄鹤楼重建起来。黄鹤楼重建,包括里面的壁画都要求保护,现在作者也提出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能打掉,拆了之后也要进行重新恢复,像这样的作为一种历史和转向现代的时候,尤其是要注意的。
当然有些是继承不太好的,只进行了个别因素的转换,没有进行全面精神性的转换不太好。比如说北京的建筑走了一段弯路,在陈希同时期,兴起了戴帽子运动,每个房子的建筑搞一个大屋顶的形式下,加一个小亭子,说这样代表中国文化,结果很难看,这就是没有进行精神性的转换,只是用部分构建、部分结构因素去做,结果造成北京西客站等这样的建筑,很难看,现在拆也不好拆,是很大的败笔。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看,重建是可以的,我曾经提出过东莞的可园,实际上这个地方很小,自从高架路建完之后就显得可园可怜巴巴的,我曾经提议要不然将可园搬掉,要不然将高架路拆掉,现在东莞市政府的选择是将高架路拆掉,其实可园也可以搬到一个新的地方,进行重建。浙江绍兴的兰亭是转过的,在魏晋王羲之那个时期兰亭是在半山下,现在这个兰亭是清代重建的,完全可以进行这样的整体性重建,不要拘泥于那个地方,要恢复的话也是完全可以恢复的。现在东莞一个做建筑的老板也在做一个岳飞园,现在完成了一期,我去看了一下,整体来说也是非常好。
第二个是城市建筑、雕塑与城市的形象。作为一种城市的形象理论来说,我们必须要有这么一个概念,城市是有形象的,而且是有理论的,城市形象的设计就是从文化与形象的意义上对城市进行总体的设计,进行一种美学的思考,使得城市形象更好。而城市形象里最主要的一个是建筑一个是街道,一个城市建筑往往是一个城市可视的有形的城市文化,有没有标志性的建筑往往是一个城市形象最重要的体现。比如说上海的东方明珠,为什么广州也要搞一个双子塔,标志性的建筑必须要做。我们有五羊的雕塑,放在越秀山下就是城市的标志,马上让人产生联想。另外就是城市的街道,为什么要恢复上下九的骑楼建筑,这是城市很重要的建筑,比如说丽江古城街道的设计那是非常有艺术性的,水从雪山上下来,贯穿到每一个地方都能够洗,街道设计的时候有方便性,同时又有审美性。我们想到的时候,一个城市的规划和城市的设计,设计的不仅仅是方便和实用,关键是城市的美学理念要体现出来。城市的建筑是至关重要的,建筑是凝聚的音乐,但如果处理不当,它就会成为“噪音”。
举一个例子,北京的西客站,人家说这是失败的建筑,因为建筑做的不好,上面做了很多小亭子,另外工程做的不好,大屋顶不像大屋顶,建筑上是败笔。另外北京的东方广场,现在是屹立在故宫的旁边,原来梁思成等人都提出过警告,在长安街一带不能再有大的建筑躯体跟故宫一样,如果面积的躯体上盖过故宫的话,就使得故宫黯然失色。但东方广场设计的时候越搞越大,最后体积比故宫略小,实际上就破坏了这个地方的风景线,甚至破坏了这个地方街道的脉络,这也受到了很大的批评,但是为了商人的需要屈服了,这就是建筑上的一个败笔。另外包括北京国家大剧院,大家也是非议很大,现在不单单是单体建筑的问题,它的造型是一个蛋浮在海面上,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单体建筑不符合之外,更重要是跟周边环境的设计不符,破坏了人民大会堂,破坏了整个总体的设计路向,这就是一个败笔,大家都觉得这里的建筑,使得原来具有传统风格非常好的建筑加进这样的一个建筑之后,将来的维护费用巨大,更重要是破坏了原来整体设计。但是也有好的例子,陕西历史博物馆恢复了唐代建筑,现在你去会感觉到典雅,唐代开放的气氛都可以看到,还有恢弘的感觉。有人说这是日本的建筑,但是我说你错了,日本的建筑是造唐代的建筑。还有我们的南越博物馆,唯一一个原因就是马路破坏了,但是这是历史形成的没有破坏,越王台原来跟越秀山连在一起的,但是后来这条路形成可以说有一个破坏,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但是这是过去的历史没有办法,但是这个建筑是好的。这有桂林城市的改造,历史和现代结合的非常好,两江四湖的恢复、建筑的改造等等,桂林规定不能盖高楼,但是整个建筑我们应该谈到建筑群必须设计好,而且必须规划好。我上次曾经在新快报也谈到过,火车东站包括中信广场这一带应该说设计是失败的,道路拥挤没有宽敞的环境,这是一个城市建筑群,但是发挥的效用以及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不够,现在珠江新城控制的比较好,现在还没有完成,要看将来整个完成之后的效果怎样。
接下来是雕塑,雕塑是一个城市的眼睛,是城市乐章中的音符。很多雕塑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比如说广州的五羊、珠海的珠海渔女、华沙的美人鱼等,一谈到这个就是城市的形象,所以城市的雕塑是一个城市乐章当中的音符。另外加上城市街道里的雕塑,能够很好的衬托这个城市的节奏。比如说我们在上九、下九路设计了很多城市雕塑,使上下九有了历史意味同时又有了节奏感,因为雕塑像是音乐在演奏过程中某一个音符起的节奏,可以调节气氛,这种雕塑造的好,就非常有吸引力,增加城市的美学吸引力。现在城市雕塑还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有许多城市的领导者都在搞建雕,但是那个时候搞的非常不成功,尤其是在各个市,很多城雕是搞的不成功的,第一意义不明确,往往是按照城市领导者的意志去做,要造一个意义是奋进的雕塑,忽视了美学意义,重视政治意义,你就会觉得这不好了。比如说江西的南昌,八一大桥上还搞了一个白猫一个黑猫,一看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这跟南昌城市有什么关系呢?只是领导者一句话,城市的领导者没有很好的考虑我这个城市的雕塑怎么做。城市的街道需要规划,城市的雕塑也需要很好的制作,才能使整个城市的形象突显出来。
另外还有城市建筑的色彩,必须讲究主色调,青岛市的美就美在一个色彩、美在和谐,红色的屋顶这是原来德租界德国的建筑留下来的,蓝天、蓝海,还有白色的墙,然后再加上红色的屋顶,还有绿色的书,从崂山往下看是非常美也是非常和谐的。厦门鼓浪屿上眺望,你也会觉得非常的和谐,色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城市的色彩,不是单体建筑随意可以乱造的,城市的规划作为规划局,不仅是要规划单体的建筑和群体的建筑是否和谐,还要看单体建筑的颜色,也得要管,这样的城市规划才可以做好,不能说批一个地我什么都不管了,这是不对的,这是要符合一个城市整体的美学设计才可以的。
第三个问题就是广场文化。现在建了很多广场,我认为广场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新资源,广场是一个城市的客厅,广场的文化形式和特点很重要,必须引起重视,广场文化特点有公共性、洁净性、审美性、生态性。广场文化的价值有利于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展示城市文化的个性。上海人民广场可以说造的比较好,在那里溜达一下也是比较惬意的。还有大连广场,广场不仅仅是一个过道,也可以让人停留,广场是应该让人停留,能够让人在那儿尽情的享受,广场也有利于开掘地方的文化资源、提升地方的文化品位,比如说南宁市的国际民歌节,在广场上演出,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广场也开创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式,现在一些城市的领导者还没有完全重视到这个方面,另外广场也有利于形成审美的文化生态,强化对市民审美意识和文化人格的培养,我们现在的广场对于市民的培养还不重视,香港的广场虽然比较小,但是市民论坛、广场论坛往往就会吸引很多市民,这对市民的素质培养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利用的相当不够,另外也可以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这个我不多讲了。
第四个问题,我们要注意提升一个城市的审美品位、文化品位,还要放大城市文化名人的文化影响。比如说巴金和上海的关系、沈从文和凤凰的关系,凤凰城没有沈从文的话,这个凤凰城就没有吸引力,大家去那儿看就是冲着他的小说来的,这么一个小城市,因为有了沈从文而增加了它的吸引力,当然中间还有民国的总理故居等,另外不远的地方还有南方古长城,沈从文跟凤凰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还有苏东坡、郭沫若与乐山的关系,还有绍兴有王羲之,绍兴的文化旅游就是围绕几个名人开展的,如果这几个文化名人的支撑就不行了,所以要放大文化名人的影响。现在成龙成为香港的旅游使者,这些都是影响。国外知道李小龙,在国外甚至还有李小龙的雕塑,这些文化名人的影响非常大。
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还必须有精神文化生态,这就包括学术,包括大学,要有学术自由的环境,要有学术流派的形成,比如说北京、西安、上海等,现在广州的大学还太少了,加上民办大学不超过50所,但是在上海、北京那都是五六十所的,还有就是西安古城的大学也比较多,而且是有名的大学多,著名大学往往是这个城市的名片,所以上海市就明确提出来复旦大学是上海的一张名片,所以复旦大学进行一百周年校庆的时候上海是鼎力支持。北京大学也是北京的一张名片,总之大学是很重要的,有文化的氛围,还有厦门大学,在鼓浪屿上,还有一些著名的诗人、钢琴家都是从鼓浪屿这个地方出来的,影响非常大。没有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态、文化得不到发展,城市缺乏精神思想的湿润,社会没有灵魂,没有活力和动力。现在粤西一带的经济发展又是我们广东省要重点重视的,包括中山、珠海、江门这一带,要重整恢复经济,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态是很重要的。
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与城市的形象也非常重要,就一个文化资源、文化特色在城市当中的定位是起关键作用的,像法国的巴黎,它的城市定位是很重要的,像西安就是一个文化古都,恢复城门、恢复城墙,现在将大唐芙蓉园按照以前文献的记载重新恢复、重新开业,里边也是一个很好的景致,西安在恢复文化景致方面不遗余力,这就是他们的资源,还有桂林就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必须将自然的山水资源发挥到极致,这就是他的文化特色,也是文化资源。法国嘎纳一年一度的电影节,它就是一个小城市,但这么一个电影节就可以使它恢复到最极点。我们宣传伟人故里中山,还有宣传大连、珠海就是以浪漫之城宣传的。我们要建立对外友好城市的时候,往往就是以特色联系的,现在有人提议将西安恢复叫长安,不叫西安了,提出国家地名委员会要给它更名,一说长安在国外很多人都知道。一个没有文化特色和个性的城市它就没有差异竞争的优势,就会没有内涵,这就等于没有灵魂,一个城市文化特色、文化个性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形象对外宣传的关键因素包括文化特色、地理特色、风土质感,你说重庆是一个山城,就会发挥到极点,一说山城风土质感、地理特色就要出来了。
第四个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策划与创意,这也是城市文化建设很重要的一点,也涉及到城市的美学。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什么是文化资源,就是一个城市的地理、政治、人文、艺术等等人文文化的积累和存量,它积累什么、保存什么,这是它的文化资源。什么叫文化资本呢,文化资本是一个社会学家提出来的,就是说文化教育修养的一个具体获取,成为个人以后成长的资历和资格。比如几个中学生出生于几个家庭,每个人的文化资本是不一样的,有些是出生于工人家庭,有的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有的出生于政治文化家庭,但是作为城市的文化资本,通过一定的文化策划和创意,对城市所有的资源从文化层面上进行新的整合,从而提升和创造城市的价值和形象,增加城市的无形资产,创造出有效的经济价值,实现文化经济一体化。资源是有价值的,但是没有经过转换是不能成为资本的,所以成为城市的无形资产之后,这个资本就开始转化,而且它能创造出有效的经济价值。
一个城市的经营与创意是很重要的,比如说城市的经营就是将城市作为一种资产来经营,这主要是原来大连市的市长薄熙来提出来的,但是同时经营也需要创意,需要文化创意贯穿其中的,经营离不开创意,你只是当做一个经济手段去经营,我觉得是不够的,必须进行美学的创意,它才能够使经营达到最大价值。城市经营巴黎很早就开始做了,十八世纪路易十四时代就开始经营巴黎,当时巴黎还是破破烂烂的,贵族晚上不能出来生活,因为路易十四非常爱好文化、爱好音乐,为了使这个城市活起来,在整个城市开始安置路灯,让贵族可以晚上赶马车出来夜生活,然后恢复了酒吧,还有文化沙龙,恢复了音乐厅,慢慢巴黎开始发展,从一个破败不堪的城市没有一条象样街道的城市成为了现在的世界之都。
文化创意在一个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文化创意就是文化策划,打造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重要手段,像是云南的迪庆州下面一个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行动,云南抢先一步,这带动了香格里拉整个的旅游,这实际上是创意而来的。1933年的时候,英国一个作家写了《失去的地平线》,就说香格里拉有这么一个地方,是一个很宁静、很远离城市的地方,就在东方的大概这么一个地方,慢慢后来就开始由我们国家的人开始寻找,形成一个共识,97年开始宣布人间的香格里拉就在迪庆。香格里拉本来是一个藏语,是“心中日月”的意思,英国人用香格里拉也还是用它的音,象征一个美好理想的精神家园,这个城市的创造和香格里拉县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博鳌水城,博鳌水城也是一个神话,也是一个创意,博鳌这个地方非常小,当时地产商蒋小松到那儿创业的时候,当时那里非常小,还不到二万人,但是现在经过改造,成为了一个很大的城市,或者说很大吸引力的城市,这个城市以总部经济出名的,亚洲论坛设在那儿,这都是策划而创造的,当然这是指一些小城市的创造。大的策划方面,比如说广州,这一次迎接古船哥德堡号也是一个文化创意,提升了整个广州的城市影响力。当时瑞典恢复哥德堡号的时候,都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个意义,广州抓住这个契机,做了一个大的节日迎接起来,甚至把瑞典的国王和王后迎接过来,无形当中使城市的无形资产增加,让西方进一步了解广州,而且让广州在以前古城通过海水丝绸之路,在清朝的时候就成为一个外贸的集散地,这个名声进一步让大家知道。广州市和广东省对这个方面的宣传我觉得还不够,对哥德堡号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宣传还没有达到极点,整个的气氛策划的还没有尽最大的可能,我们可以创造动漫,现在小孩知道有哥德堡号,但是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动漫、连环画、电视应该制造更多,让更多的人知道广州作为一个近代以来文化的外贸之地、丝绸之路之地,在全国还没有形成影响,如果在中央台能够有更多的报道,我想哥德堡号的形状应该注册商标,马上出所有的玩具,一系列的东西都应该跟着走,形成一条产业链,但是没有人做,光是船让人参观一下就完了。
扬州搞了一个扬州烟花三月旅游节,吸引力非常大,正好是气候非常好的时候。深圳华侨城一年一度也是搞欢乐节,整个深圳市的文化气氛和文化生态以及它的知名度,如果是没有深圳华侨城的话,它会黯然失色。华侨城不仅仅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是带来了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里面有多少台文化节目,有多少文化意义的创意在那儿,如果只是看到它这个方面我觉得还不够,精神的东西是最重要的。
文化产业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以文化为主题的内容产业将成为新经济的核心,以创意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引擎,将会对城市文化建设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上个世纪末九十年代开始全世界开始注意文化创意,韩国在金融危机之后就提出了文化立国,韩国文化观光部长就提出二十一世纪是以文化建立新时代的世纪,以前是军事征服,后来是经济征服,再接下来就是文化征服了。日本有一个新文化产业论的观点,认为文化将成为经济进步的新形象,日本文化立国提的也比较早。美国的版权业,我们可以看到很早就领先于汽车业、航天业、装配业,核心版权业包括图书、电影、电视,包括动漫等等一些,早就领先于汽车业,美国城市体育文化产业已经超过了石油工业和证券交易所的收益,这也是经济效益巨大的,NBA不仅仅是球员打球,带动的是整个广告业、制造业等等,所以一个球员他在NBA拿的收获小的,带来广告业的收获更大。
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之间的贸易顺差现在是1147.97亿美元,但是中美之间文化产业的贸易逆差是1:10,美国是10,我们是1,我们在经济顺差方面是领先,但是在文化产业上是逆差。一部《泰坦尼克号》拿走了当年全部电影业收入的1/10,1999年我国电视产品出口只有一千万美元,只相当于《泰坦尼克号》总收入的1/200。在日本东京GDP的总产量相当于上海的20倍,相当于汉城的10倍,这就可以看出日本东京的竞争力是非常大的。但是里面许多是以文化产业为主,日本索尼公司收购了美国好莱坞七大片厂中的三个公司。日本的动漫影响对中国是巨大的,一休、阿童木、机器猫、蜡笔小新等等,我们的小孩子如数家珍。其次是唐老鸭和米老鼠,中国除了孙悟空、葫芦娃,其他的都还提不上,美国还在抢注我们的花木兰。韩国97年提出文化产业发展,到2000我们每四个网络游戏中一个就是韩国的,现在韩剧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韩国银行称为十亿票房收入可以创造三个收入岗位,2003年两部电影就创造了400多个岗位,20集《冬季恋歌》制作费用每集3亿韩元左右,仅05年一年就带来旅游收入3亿美元,每一个韩剧都制造了一条旅游路线,韩国人的文化产业、文化创意是非常成功的,从97年开始到现在,它的产品已经覆盖到亚洲,而且向世界出发,它文化产业的成功是巨大的。英国伦敦强调文化多样化,新加坡提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文化复兴的城市,要把新加坡进行文化复兴,香港提出文化战略是香港无限,广州也提出会展业、体育文化产业、影艺业、选美业等,我们的体育产业广州市应该说做的不错,皇马来打,包括这次中美篮球对抗赛等等,尽管有一些地方不太成功,但是起步很重要。
创意产业很重要,举几个个案,这几个创意产业赢得经济效益是很大的,对一个城市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叶文智是一个创意大师,和王志纲差不多,叶文智策划旅游业非常成功,他原来是张家界黄龙洞的老板。凤凰古城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南方古长城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五十年经营权也是赚来了很多,这是一种文化产业的策划,就是旅游的一种策划。张艺谋的文化产业策划也是很成功的,将外国的《图兰朵》引入到中国演出,现在又在做《丽江印象》,《西湖印象》将来还是他做,奥运会的总策划将来也是他在做。他以前做《黄土地》,然后做《大红灯笼高高挂》,然后《我的父亲母亲》,然后到一些大片,策划上是很成功的。现在上海也有了四大文化产业群,有了画廊,在苏州河边,还有设计产业,还有动漫产业,还有旅游品产业,这预示着上海文化产业的起步制高点是占据了的。我们现在广州还没有完全规划你在哪一个方面的文化产业成为一个产业群,这个方面还不够。城市文化产业的兴起,意味着现代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城市经济迅速增长,促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而城市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为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强大的动力。
城市文化建设中应该处理好四大关系。第一是传统跟现代的冲突与调和,不调和是不行的,对传统要尊重而且要进行精神性的转换,这个里面就包括了建筑也好,包括文化也好,都需要,其实在文化建设当中,有一些并不是说传统是没落的,传统是没有用的,而且传统是一种根基,是一种本能,转换好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二是精英文化跟大众文化的冲突和调和,这也是需要调和的。在现代社会,本来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是越来越模糊和淡化,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些时候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还是要处理好关系,现在大众文化越来越多,但是精英文化也可以通过大众化的手段和途径来实现它的价值。比如说刚才说的张艺谋,就可以将一些精英意识进行大众化的操作,照样可以取得成功。另外我们一些精英和大众之间的关系,就看你怎么处理,其实在国外许多是大众化的文化产品,到了我们中国往往就成为精英的东西,比如说一些《大河之母》、《猫》这样的音乐剧,本来在西方是非常普通的,就是大众化的剧目,但是因为制作高、大制作等,就成了精英能够看得起的东西。现代舞本来在西方是大众化的东西,但是在中国成为精英化的东西,现代舞到大学去演有一些大学生可能还看不懂,还需要讲解,广州现代舞团也是想普及,就跑到农村去演,农民根本不理解,我觉得这就是文化错位,现代舞是在城市里的,必须是在白领中大家才能够理解的,不能搞普及到农村去就完了,所以反过来赵本山把他的刘老根艺术团、二人转搬到上海去演,结果不到一个星期就回去了,上海人都反对,上海是很洋的城市,能允许你农民艺术到那儿演?结果演了三场就回去了,二人转在上海能够站稳脚跟吗?不行的,上海城市文化跟农民文化根本不相融,刘老根艺术团在农村可以演一演,看一两次还可以,但是看多次就看不下去了。这里面恐怕就要有一个文化定位,当然我们要调和。
第三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调和。比如说拍婚纱照就是一个很好的调和,婚纱照是一个很理想化的东西,现实生活当中那里有那么多的这样的生活,但是在教堂拍两三千块钱一套,影楼就给你布置好好的,不同的穿着,还有骑马、坐车的,还有中年夫妇以前没有拍过婚纱照的,现在也可以拍一套,是一种审美幻想的制造,但是可以满足你的精神需要、理想追求,老百姓喜欢、市民需要,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调和。在我们装修房子的时候同样也是理想和现实的调和,比如说英国式的壁炉,还有英国式的酒吧等,还有罗马椅了等等这些东西都往家里搬。
第四就是历史和现实的冲突与调和。过去的历史在现在的情况下怎么跟现实结合,尤其是怎样尊重历史,这是现在需要城市文化建设要考虑的,尤其是一些历史剧,像是戏说历史,像是把历史荒诞化,这种趋势在现在是越来越严重,这倒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需要高度重视的。我不展开说了。
城市文化建设中应该体现的审美原则是什么呢?我们在城市文化建设的时候要注意审美,有四大原则。第一日常生活审美化原则,这就是说在城市文化建设当中我们必须尊重日常生活,也就是我前面说的世俗性,日常生活老百姓就是讲究平平常常的,其实我们就应该将日常生活加以审美化,这种审美化我觉得是符合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得到小康、得到温饱之后,老百姓也是希望得到审美的欣赏,比如说包装稍微有一点美学趣味是可以的,有一些产品包装的更好,橱窗包装的更加吸引人,广告也更加靠近日常生活,我们在家居、出行、旅游也是越来越强调审美化。有的人强调你现在在城市里,有一些下岗工人连饭都吃不饱,提什么日常生活审美化,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多数的居民,哪怕就是下岗工人,他也是希望把家里布置的好一些,也要审美的。所以同样去两个下岗工人家里,有审美眼光的那一家精神就不会颓废,家里会布置的干干净净,哪怕是一个干花,或者是塑料花,布置的好一些,不会丧失斗志力,但是有一家没有审美眼光,家里很邋遢,恐怕情况就很糟糕了。有专家反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认为就是资产阶级审美化,我觉得这个帽子戴的过高,绝大多数居民我想大家都是向往美的,买一个产品都希望美学的设计、美学的构造能够适合他的心意。
第二是感性形象表达原则,越来越多的城市文化要求一种感性形象,城市的外观是建筑,所以灯光工程越来越多,灯光工程里表现的就是把城市的轮廓表现出来,还有就是广告,广告的表现也是越来越多,由于依赖于像是音响这种感性、形象的表达越来越多,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这种明星效应越来越重,有政治明星、文艺明星、时装设计师、美发师、健美师等,这些感性形象的表现越来越多。现在是视觉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媒体重视形象,像是电视台等等,作为一个城市来说,他也越来越重视感性的、审美的幻象出现。
第三是动感、快感与美感相结合原则。不断的制造这样的节日那样的节日,其实就是产生动感、快感与美感,每年有新年晚会,还有城市有赛车、足球,西班牙的一些城市有西红柿节,还有斗牛节等等,你必须有这个,如果没有的话城市就没有吸引力了。在城市文化里,一种策划创意来说都必须注意这几个方面。
第四个就是重视虚拟审美空间和审美意识的原则。所谓虚拟空间主要是指我们的网络建设,其实网上的虚拟城市也是很重要,网上的博客也是越来越重要,因为这个城市往往网上虚拟生活越来越成为真实生活。举一个例子,现在大家看到的像是机器人是虚拟的,还有虚拟的网络主持人,将来还可以有虚拟的生日宴会,比如说我们一家四口人分布在四个地方,或者你家里五口人,分布在五个地方,通过网络就可以过生日,你把电脑一打开,约定一个时间四点钟吃饭,然后通过网络输配公司将一桌的菜定下来,第一个菜是汤,那也是可以做到的。而且通过摄像头,大家都可以共同来祝生日快乐,互相发表一段讲话,都可以做到,但是这个生日过了没有,是过了,是在虚拟空间里过的,几个人并没有坐在一起,但是面对面谈话谈过了,吃也吃过了,但是不再是传统的方式,这就是虚拟的真实空间。虚拟这个词,越来越成为哲学当中要思考的问题,现在虚拟是不是真实的,虚拟也是真实的,但是真实的是不是也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比如说电视里所谓生存大挑战、真人秀,你看它是真实的吗?其实是虚拟的,这种生存大挑战其实包括重走唐僧取经走,其实是一种娱乐事件,是一种真实事件,你看他们都在走,但实际上都已经设计好了。电视里的生活,到底是我们在创造生活,还是我们在跟着电视在模仿生活?其实很多人是在跟着电视模仿生活,名人用了什么洗头水我用什么洗头水,名人穿什么服装我马上穿什么服装,是我们的人在模仿电视、模仿流行生活。反过来我们的生活当然也在丰富着虚拟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当然虚拟审美空间,包括政府的网站、城市网站都应该建设好,人家进入政府网站一看不好,那也是缺少审美力的。
最后一个问题,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也应该包括城市,不能说只有乡村才有诗意,所以城市人的到星期六、星期天都到乡村寻找诗意,那完了,那城市化干什么?将来城市化没有诗意,就不适合人居住了,所以我认为创造人适合居住的城市,就是创造富有诗意的城市,这是相等的。所以我们的居住环境要富有诗意化,交通设计,哪怕是过街天桥都应该是有审美化,你每下一个地铁口,交通的驳接都应该非常方便,不超过五百米,如果是太长了,就很麻烦了,当然有一些地铁口有一千米,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必须居住环境要诗意化,包括小区的管理和居住,包括空气等都得诗意化,包括周边的商业网点都得进行规划设计,不是你的生活简单的问题,而是你感觉到方便不方便、惬意不惬意,包括广州体育馆、亚运会体育场所能不能很快的疏通,不仅仅是交通的问题,而是以人为本的诗意设计问题。还有就是精神享受,包括精神产品,可以看到的音乐会、体育,有的人他到一个城市里,为什么有的人向往大城市而不到小城市里居住,为什么很多知识分子要集中到北京,北漂的人现在相当多,一个大城市没有精神享受的时候,慢慢就会觉得这个城市死气沉沉不够,有一些城市五星级的宾馆不够,香港一些老板就不来了,像是原来肇庆,五星级宾馆没有几座,现在稍微多一些,以前一直没有,但是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没有是不行的。现在东莞的五星级宾馆多少,经济也是非常发达,现在广州也是大造五星级宾馆,看到潜在的市场是越来越多。
还有就是个性的发展和市民素质的发展,这也是诗意栖居的重要条件,个性要得到充分的发展,另外市民的素质必须要高,你到一个城市一开口就骂娘,脾气火爆,你在武汉的时候往往就感觉到这个城市不一样,一个城市堵车堵的多了一些大家都骂娘,居民的素质跟环境有关系,但是也要慢慢的提高。广州市的市民素质,我认为这二十年来通过经济的改革提高是非常快的,二十年前来广州问路只会讲广州话,不会讲普通话,现在大多数人都会讲普通话。市民的素质还包括交通无人售票的公共汽车就可以持之以恒,从小事就可以看出来。广州的无人售票是成功的,但是在北京,在其他的一些城市,可能还要有一个售票员在中间巡逻,这还不是有人售票吗,这就涉及到人的素质问题。还包括广州人的慈善行为,有钱之后多支持多支援别人,还有包括出外旅游。诗意的栖居还包括市民的素质,你到一个大城市,觉得这市民的素质低就感觉不愉快,包括住旅馆的服务都会感觉出来,到了其他的一些小城市感觉不方便,服务员服务不好,你就觉得不一样。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诗意是具有审美的含义,一个城市的审美文化,审美的意识渗透在你物质的东西,也渗透在精神的东西,渗透在城市的街道,城市的无形生活方式和市民的举手投足之间。文化跟审美不可分,而且审美是城市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听过城市的创意或者是城市的审美,目的就是将这个城市建设的更有诗意。
我今天的汇报就到这里,不一定很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主持人:刚才蒋教授给我们就城市文化和城市审美这个命题做了一个很好的概括,我不知道大家的感觉怎么样,给我的感觉,我觉得蒋教授对这个命题概括的时候,他的思维不是在一个很狭隘的角度去对这个命题阐述,而是从一个综合的、多文化学科领域的,这样的一个架构上,对这个命题进行阐述。纵横,所谓纵,从古到今,横从中国到世界各国,从多学科的架构包括人文历史、民族、民俗、建筑,哪怕是雕塑、艺术,也都涵盖在这个架构上,所以我觉得对这个命题这种阐述我们是享受了一次文化大餐。 今天的时间不够了,本来是有提问环节的安排,大家可以通过电子邮箱联系的方式进行提问。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蒋述卓教授今天早上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演讲。谢谢大家!
以上文字根据现场速记整理,如有错漏敬请谅解。转载须注明稿源!
(文字:柴彬 图片:莫凡)
主 题: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
主讲人:蒋述卓(著名文艺理论家、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教授)
主持人:尊敬的蒋教授,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岭南大讲坛是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一个高品位、大众化、公益性讲坛。目前已经启动了三个系列,一是岭南大讲坛学术论坛,就是我们今天上午请蒋教授做的这一类论坛,我们叫做学术论坛;二是岭南大讲坛大众论坛,大众论坛就是我们每周的周末,都是在这个地方请一些专家学者做一些公众讲座;三是岭南大讲坛地市论坛,主要是在地市设置的论坛。这三个系列的讲座都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岭南大讲坛学术论坛以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前沿问题为主要内容,每月举办一期,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七期。上一期邀请了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陆学艺教授过来,也是在中山图书馆报告厅给听众做演讲,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今天在这里举行的是岭南大讲坛学术论坛第八期,我们荣幸的邀请到我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蒋述卓教授给我们做演讲,他演讲的主题是“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
蒋教授,198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留校任教,1985年9月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元化教授。现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兼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是《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中国文学研究》、《民族艺术》等杂志编委等。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宗教与艺术关系、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等领域建树颇丰,代表著作有《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宗教艺术论》、《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在文化的观照下》、《宋代文艺理论集成》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广东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称号,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蒋教授的其他成就,我在这里不一一介绍了,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蒋述卓教授给我们做演讲。
蒋述卓:各位朋友、各位同志,今天上午我在这里跟大家共同交流一个我学习的心得,叫“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从九十年代末期开始,我就开始关注城市文学、城市文化的有关问题,曾经在2002年出版了《城市的想象与呈现》,这是我指导我的研究生与我一起做的课题,最后也在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九十年代末期我就开始关注城市文化问题,尤其是提出了城市思学的问题,也提出了二十一世纪文学空间的拓展,就是在城市文学方面,由城市文学我进一步研究到关于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审美问题,我今天给大家交流的这个题目,就是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我做了一个PPT,本来应该是比较大的,如果是有一个大的屏幕更好,现在只可以在演讲台边的电视里看到。
主持人:尊敬的蒋教授,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岭南大讲坛是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一个高品位、大众化、公益性讲坛。目前已经启动了三个系列,一是岭南大讲坛学术论坛,就是我们今天上午请蒋教授做的这一类论坛,我们叫做学术论坛;二是岭南大讲坛大众论坛,大众论坛就是我们每周的周末,都是在这个地方请一些专家学者做一些公众讲座;三是岭南大讲坛地市论坛,主要是在地市设置的论坛。这三个系列的讲座都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岭南大讲坛学术论坛以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前沿问题为主要内容,每月举办一期,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七期。上一期邀请了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陆学艺教授过来,也是在中山图书馆报告厅给听众做演讲,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今天在这里举行的是岭南大讲坛学术论坛第八期,我们荣幸的邀请到我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蒋述卓教授给我们做演讲,他演讲的主题是“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
蒋教授198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留校任教,1985年9月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元化教授。现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兼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是《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中国文学研究》、《民族艺术》等杂志编委等。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宗教与艺术关系、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等领域建树颇丰,代表著作有《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宗教艺术论》、《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在文化的观照下》、《宋代文艺理论集成》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广东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称号,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蒋教授的其他成就,我在这里不一一介绍了,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蒋述卓教授给我们做演讲。
蒋述卓:各位朋友、各位同志,今天上午我在这里跟大家共同交流一个我学习的心得,叫“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从九十年代末期开始,我就开始关注城市文学、城市文化的有关问题,曾经在2002年出版了《城市的想象与呈现》,这是我指导我的研究生与我一起做的课题,最后也在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九十年代末期我就开始关注城市文化问题,尤其是提出了城市思学的问题,也提出了二十一世纪文学空间的拓展,就是在城市文学方面,由城市文学我进一步研究到关于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审美问题,我今天给大家交流的这个题目,就是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我做了一个PPT,本来应该是比较大的,如果是有一个大的屏幕更好,现在只可以在演讲台边的电视里看到。
第一个问题,二十一世纪是城市时代。目前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已经是发展比较快了,中国城市化的起步应该是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快速发展,据现在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所登载的材料来看,以及一些专家提出的数据来看,中国在2003年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42%,东南沿海地区已经达到了50%,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全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2050年也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叶,将会达到75%。这一个概念是怎么一个横向比较呢?也就是说现在目前的发达国家的最高水平,城市化水平是75%,我们到2050年将达到目前世界上最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也就是75%。这是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果再高一点的,有80%多的,像是美国。
我们国家城市化水平现在是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如果是按照原来专家讲,从49年开始到98年这一个时期,应该说是发展比较缓慢的,八十年代后期每年增加20多个城市,现在大约全国有800多座城市。预计到2010年左右会发展到一千座,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到目前的现状,应该说是一个加速发展时期,如果是处于一个25%左右,那是刚刚起步阶段;进入到40%-50%,那就是一个加速的发展时期;进入到75%左右,那就是说城市化水平已经相当高了,这样的概念我们就知道。中国城市化水平是非常快的,尤其是九十年代之后。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吴良英教授,他也是我国关于城市发展报告主要主持者之一,前几年他就提出来在二十一世纪我国城市居民数量将超过农村居民,也就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10亿到11亿。最近发表的2003-2004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提出来,有专家甚至有这样的预计,将来在东南沿海一带,8%的土地将会承载中国50%的人口,那也就是说城市在东南沿海一带将会更加集中,所以中国土地人口承载量是非常惊人的,大家不用担心说中国城市化发展之后人口承载不起了,实际上按照世界上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来看,人口相对集中是会加速经济的发展,甚至于能够使国家获得更大成功。
回顾一下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或者说现代化普遍发展进程的规律,大概有三项: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是一个现代化发展的时间的纵轴,也就是时间上往前推的,农业化进入到工业化,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这是时间的往前推进。城市化就是一个现代化的横轴的开展,这也是现代化空间的铺开。回顾一下,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现代化的程度或者说现代化改革的速度在不断的向深入发展,也就是在空间上进行铺开。那么市场化就是为现代化提供一个体制的保证。中国现代化进程我们可以看到,它应该是工业化和城市化齐头并进的,但是在八十年代之前,也就是说从50-70年代,工业化水平一直是高过城市化的水平,甚至于高过23%,也就是说原来的工业化并没有完全带动城市化,这是原来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之间相分离所造成的一些经济不能增长、城市不能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六十年代,中国的工业化不是在相应的城市来开展,把它放到了贵州、四川等地,像是长虹,还有贵州的一些军工企业,都是往山里搬,是深挖洞、广积粮的时候,所以工业化不能带动城市化。唯一比较成功的就是大庆,工业成功带动了城市化,但是许多没有带动,所以出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不能互相促进的局面。
但是八十年代之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就出现了相互促进和推动的局面,使得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尤其是我们看到广东沿海城市,比如说东莞、中山,三来一补企业,小工业带动了城镇,包括城市快速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在走这条路的时候,在城市化发展设计的时候,最早是走城镇化,或者是中小城市化,到现在越来越认识到中国的城市还应该走城市群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说中国的城市组团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出来。比如说大北京城市群,就是以北京、河北、天津、唐山为主的一个城市群,还有长三角的城市群,以上海为龙头的,包括杭州、苏州、昆山、南京等等的长三角的城市群,那华南城市群以广州和深圳为龙头,带动中山、东莞、珠海,包括珠三角这一带的华南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7.53%,土地只占到全国的1.24%,但GDP却占到了全国的30%,利用外资高达73%,可以看出城市群的经济效应和辐射效应是非常大的,因此在现在中国城市发展战略中提出了三大组团和七大城市带的发展构想,这是经过许多专家研究最后提出来的。
三大城市群的组团是珠江三角洲的组团、长江三角洲的组团和京津环渤海群,就是我刚才讲到了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还有以北京为中心的一个城市群。还有七个城市带的发展。三大组团和七大城市带这个构想将是中国下一步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以及重要措施。2001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之一,他的观点就提出来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效应,就把中国的经济化看的非常重要,对区域经济的推动将是非常大的,事实证明这几年的成果也是按照这个来做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署长提出来,城市的成功就是一个国家的成功,这是许多现代化国家取得现代化成功的经验,比如说日本,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也是在城市化集中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日本的东京,现在日本东京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都是巨大的,这是一个巨大型的城市,但是它所起到的带动作用是非常非常明显的。
一个国家的成功是需要城市的成功,那么城市的成功是一个国家成功的标志,这也就是现代化往前发展的时候,城市、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性。也有国外的专家提出来,说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二者并立,将是影响二十一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他认为美国的高科技是带动全世界的科技发展,但是如果中国城市化发展成功,就预示着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对全球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但是也带来三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人口大量增加,造成了交通拥挤、住房困难、治安难以管理等等,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日本东京六十年代城市化时也遇到这个问题,这是需要解决的。还有就是能源消耗增加,因为城市化之后,能源相对集中,但接下来的消耗也巨大,它的效能利用是大的,但是同时消耗也增加,比如说汽油、天然气、用电,我们看到中国的能源消耗是巨大的,现在中国的石油40%靠进口,如果到2015年左右,中国60%的石油要靠进口,为什么现在中国在外交政策上一直要跟中东做好工作,一个方面也是为了能源为了石油,包括跟俄罗斯的关系,中国最大的资源是煤炭,但是煤炭利用率以及煤炭的开采却是很值得忧虑的。
这是第一个问题。因为很多专家讲过,而且很多资料可以找到,我不细讲了,大家了解这么一个状况就可以了。 第二个问题,中国当代城市文化的特点。首先要明白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背景和定位,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它的背景,我认为它是在三重文化语境发展的,包括前现代文化语境、现代文化语境、后现代文化语境,这三种文化语境都制约或者说都影响着中国城市文化的性质,先现代文化语境是指我国现代文化还带有农业文化的痕迹,很重,包括一些城市扩大的时候往往是城中村,还有城镇夹在其中,像广州的城市化尽管取得很大胜利,但是城中村的改造,一开始的时候由于没有设计好,使得城中村残留其中,所以这个城市没有纯粹化,居民在其中就影响到了整个城市化的成熟。
现代文化语境就是工业化文化语境,也在城市文化中保留着,而且占主要的成分。后现代文化语境,尽管中国还没有进入后现代工业时期,但是西方后现代文化渗透到中国来,它表现出随意性、不确定性、消解中心、消解崇高的特点,还有就是一次性消费、没有深度、平民化等等,这些都体现在我们的文化中。比如说流行文化,一次性的消费,还有就是平民化没有深度,这种也进来了,比如说文化艺术中的一些电影,像香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是典型的后现代文化,将英雄消解掉,重新改造,包括现在大家看到的《武林外传》、《疯狂的石头》等等,就包含了平民化、黑色幽默等后现代特质。中国城市文化的定位,我只能说是非成熟的转型期的城市文化,中国的城市文化还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成熟,所以是不成熟的城市文化,而且是转型期的城市文化,这是一个定位。
另外原因是几个原因一,一个是农业文化的痕迹还很重,为什么是这样的定位,就是因为农业文化的痕迹还很重,在城市文化中还遗留着很多农业文化的痕迹。城市管理为什么老是管不好,就是因为管理的体制没有理顺,或者说管理模式落后,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带有一些农业文明的痕迹。另外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的调整没有完全完成,第三产业、服务业还没有占到城市产业中最重要的部分,按照一种成熟的完全的城市,第三产业应该要占到60%-70%,但是现在我们还是不够的。上海从八十年代开始,进行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产生了一个很好的政策,叫做“腾笼换鸟”的政策,八十年代初期让80万上海纺织工人中的50万下岗转产到服务业,只保留30万纺织工人,这是一个很大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很成功。这50万纺织工人,转到各种服务业之后整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上海很多纺织设备纷纷迁到其他的地方,很便宜就卖掉了。大家记忆犹新,以前上海的纺织品是最好的,技术当然很高超,但是上海这样的一个城市,不应该是以这种来作为优势,所以在八十年代果断的进行转型,这是很好的,所以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之后,上海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整个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再加上浦东一开发,整个的技术领先优势就体现出来。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的转变,这是指城市的居民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为一种城市的价值观,还带有很强烈的农村文化的价值观念。举一个例子,它的生活方式表现出它的生活价值观念,以前城市里的人不会有很多的旅游,现在多了,另外提前消费的观念现在也有了,再举一个例子,有很多东西在城市人口就觉得要把它扔走的,但是如果农村人就保存起来,哪怕是堆在阳台都好,六七十年代要丢的东西哪怕十年用不上也不会扔,都会保存下来,又脏又用不上,但是价值观念没有转变的时候还是要保存下来,但是现在价值观念转变,二手汽车、二手钢琴都开始流通起来。还有时间观念,农村的时间观念跟城市的时间观念很不同,城市的时间观念时间就是金钱。
我们要讲一讲什么叫城市化,城市化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城市化不仅仅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同时也表明它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等等的变化过程。我这个概念是指什么呢?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上的城市概念,经济学上的城市概念是指人口相对集中扩大,当然还有许多的数字,但是从社会学的概念、文化学的概念,就应该包括到社会结构、职业结构,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等等都变化,这么一个过程完成了就是城市化。也就是说,尤其是后面的一部分更重要,人口集中之后,价值观念、文化更显得重要,这种变化就表示城市化完全完成。
下面讲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我认为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大约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个是世俗性。世俗是指相对神圣来说的,就是相对于过去的政治生活来比较的,神圣和世俗是相对比的,中国的城市化越来越走向世俗化,或者是世俗性,日常生活推到了前面,政治生活越来越引退,物质的消费越来越突出,务实的精神越来越看重,这种世俗性在中国城市文化当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世俗不等于庸俗,庸俗是一个贬义词,如果是庸俗化我们是要批判的,但是世俗我认为是老百姓应该享受的。从天上掉到人间这就是世俗,相当于过去对一个神、一个宗教、政治的一种狂热,老百姓回到平平凡凡的日常生活中,我觉得这是中国城市文化应该有的世俗性,哪怕是务实性都好。当然这种世俗性应该说是占据城市文化最主要的方面。
第二个方面的特点就是消费性。在城市文化中消费越来越重要,以前我们重视生产,但生产和消费是一个共同的生产环节,没有消费生产是无法取得效益的,没有消费对象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人用它,生产再多这个产品过剩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在消费的方面,在城市里我们也是越来越重视,尤其是文化的消费又成为了当前城市文化的瓶颈,也成为了中国城市文化的重点,中国城市文化消费从目前来看是很滞后的,物质消费占了绝大多数,占到60%-70%,文化消费只占到30%左右,而这30%的文化消费占40%的是教育,教育占的量是最大的,其次买一些文化用品,真正看电影、看戏、听音乐会、买书的文化消费只占到10%都不到。所以文化消费是目前我们消费的瓶颈,要使中国城市文化完全走向成熟,促使文化消费进一步增长,这将是我们今后重要的一个战略步骤。现在我们重视文化产业、重视动漫、重视电影电视、重视大的制作,目的就是要给老百姓提供出来老百姓能够消费得起的文化产品,这是矛盾的,有时候老百姓消费不起,这一次中美篮球对抗赛3800、2800,老百姓怎么消费得起呢?所以要提供给老百姓能够消费得起的文化产品,这很重要。比如说VCD,现在盗版很便宜,但是现在正版也很便宜,有些VCD只需要二三十块钱,逐渐盗版就没有了,但是盗版不消灭还是不行。
从目前来看,有一些还是做的比较好的,比如说星海音乐厅,我还是比较推荐的,有些音乐会的价格也不高,针对老百姓、针对学生,就是一二百块钱左右,看那么一两场还是可以的。我们的文化产品也在受消费性的制约,举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电视产品的制作越来越看重消费性,比如说《玉观音》,这部电视剧完全带有消费性的,海岩写的,消费性的几大特点都有,比如说首先是警匪片,这是一个热的题材,第二个就是它是反毒、禁毒片,毒品题材也是国际上热门的题材,引人注意,也占了这个消费性,第三它又是爱情片,而且还使武警禁毒战士跟一个贩毒分子发生稀里糊涂的爱情,还生了一个孩子,最后禁毒战士跑到北京,隐姓埋名,然后又发生了第二场故事,然后还有亲情,贩毒分子和女主角在斗争之后,贩毒分子还把自己的儿子亲手掐死了,这种片子的消费性几个热点的东西都在,当然它也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法,看起来很新潮,但是叙事很吸引人,一般老百姓看还是能够看的懂,而且能够被吸引,换一部片子,像是《周渔的火车》可能看了半天都不懂。
第三个方面的特点就是流行性。这种流行性就是一种开放的时尚表演,比如说流行音乐、演唱会、时装表演,包括“美在花城”选美,然后广东台还搞了一个“明日之星”,现在也还有超女,这些都是流行性。你要说超级女声,它就是中国城市里抓住了流行性这么一个特点,而制造出来的文化现象,让大家都能够消费,这种文化消费是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是城市文化里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第四个方面的特点是大众性。所谓大众性就是城市文化中娱乐的功能,在现在的文化产品中不要看大众化就说一定不好,其实大众化也有它的好处,它使得大众能够在接受的程度而接受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并不是说大众化就没有教育,大众化的东西里也蕴含着教育的意义。我是这么看的,比如说一些流行歌曲,有一些流行歌曲确实是缺乏教育意义,宣扬一夜情、三角恋爱等,这些也不好,但是确实也有一些进行了伦理教育,比如说陈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这就是进行了一种孝道的教育,大家一听都懂。还有李春波的歌曲,像是《工作》,就说一个很平常的东西:好好工作就是你的职业,你只有工作好就是贡献,不要贪大也不要好高骛远。有一些歌曲听起来就有伦理性,或者是有职业道德性。其实流行歌曲包括一些艺术产品,照样承担着伦理、道德教育的功能,关键是看你艺术家怎么写,而这种基于大众化能够接受程度的一种道德教育,比你在上面做几场政治报告更有力。所以大众性是很重要的。
第五个特点就是多元兼容性。口味价值多元化,趣味更加多元化,同时也使得大家都能够容纳,那天我看《武林外传》,开始我看一两集不喜欢,但是偶尔看多了之后,到后来的时候,我觉得我胃口也能够接受,我觉得就是多元化。本来我的审美趣味应该还是偏高一点,不一定喜欢,但是看来看去也是有教育意义,比如说我昨天看的一集,他说的什么是艰苦,这个女孩子之所以到外面闯荡江湖,就是想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别看这部电视剧打打闹闹以调侃的口气来讲,但是也蕴含着一些东西,一些中学生看也能够品位出一些东西,中间照样有教育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在制作一个文化产品时,或者是城市文化,必须要考虑多元兼容性,其实《武林外转》也是多元兼容,要说没有意义吧也是有深刻意义的,只不过是在普普通通日常生活中给你教育,中间也有搞笑,但是那么多集让你看下去也不容易。有一些东西适应了需要,所以它有它生存的必要。
下面讲第三个大问题,城市文化资源跟城市文化建设。我们做一个城市文化时必须要考虑到城市文化资源,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做好城市文化建设,同时将城市的审美意识贯穿其中。首先是一种认识和理念,现在从国家领导人到我们省市一级的领导人,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从十五大报告开始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就提出了文化是综合国力的表现,以前我们只看重经济的发展或者是物质的增长,但是对一个国家来说,它的综合国力的表现是文化。这个观念一提出来之后,可以说对于整个中间的文化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这么五年十年以来可以说发展飞快。另外有的城市领导者也认识到文化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城市它的竞争力自然是在它的经济,但是它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也自然是脱离不了的,没有一个城市没有文化最后这个城市不管它的经济增长多快其他增长多好,但是你的建筑建的乱七八糟,居民的素质非常低下,那么你这个城市就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这个城市是不可能有竞争力的。还有原来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同志也提到“大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实际上就是提到竞争的时候以文化来竞争。这种文化的气氛、文化的氛围、文化的面貌所体现的文化生态,往往是这个城市能够吸引人才、能够提高经济竞争力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在认识和理念上我们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个问题,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利用与转换问题。城市多多少少总是有一些历史,历史是一座城市的根,是城市的记忆,如果你把这个城市的记忆抹掉了,那这个城市就彻底幻灭了,城市的记忆是财富很重要的财富。城市的历史既是城市的发展资本,也是城市的个性和品位所在,如果不把历史发挥到极点你的个性无法发挥,你的品位也就没有根据,我们不能搞建设性的破坏,而应该做融合性、精神性的转换。我们要对历史做融合性、精神性的转换,不仅仅是做个别因素的转换,这种历史文化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它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是必须做一种精神性的转换才能够成功的。
举一个例子,像是丽江古城,在我的PPT中也有讲到,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历史和现代转换的非常好,现实我们去丽江看到丽江古城保存的最好,在大地震之后仍然发现了这样一个丽江古城,开始建设,好在当时丽江的领导者非常有英明的决策,新近的城市都在丽江古城外面,没有拆旧城市改造,这是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现在到丽江去,大家可以体验到它的古朴之美、宁静之美。它传统文化是非常非常融合的,才有了纳西古乐,才有了东巴文化。丽江我去了三次,有一次住了一个星期,到处都转了,拍了很多照片,可以看到这个地方之所以保存的好就是居民的文化素质保存的好。举一个例子,我发现他们的居民在门口贴了对联,但是颜色不一样,家里死了人第一年是白对联,第二年是绿对联,第三年贴黄对联,第四年才贴红对联。一看上面都写着的,有一副绿色的对联就写着,我估计很多是自己编的,不是很对称,但是意思表达出来,可能是家里的亲人死了,一年左右,第二年了,他就写了杏红开了还让它艳吧,但是梅花开出白色的花有情同我树,对的也不是太好,但是感情表达出来了,然后中间就写着意思是刚刚从悲痛中过来。纳西古乐传统能够保存下来,跟当地居民素质对传统文化的保存是有关系的。还有就是潮州古城,潮州八景进一步突出,去年经过李嘉诚先生的捐资,再把香子桥重新恢复,恢复过去的吊桥形式,这个恢复别看是一个小小的动作,表明了潮州古城的文化,潮州古城本来很早就有文化遗留。这个城市有文化、有记忆,个性就很突出,一讲你就可以想起来。当然还有像山西的平遥古城,现在也在改造,我去年也去了平遥古城看了,去了之后觉得保留的不是太好、改造的不是太好,里面的居民进行大动作,必须要有人住,没有人住不行,不住的话城就会坏,里面有很多店铺,古代的钱庄,都保留着,在那一条街应该说是最好的。
还有像是岳阳楼,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觉得在岳阳楼这个地方没有发挥出来。去年我也是从湖南看了,这么好一个地方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一去看破破烂烂,甚至于里面的碑刻都残破不堪,另外江泽民也去视察过,其他人也去视察过,弄的照片不伦不类。我觉得这个城市的领导者没有将岳阳楼的文化充分发挥出来,应该将这个文化发扬到极点。不仅仅是岳阳楼的问题,还应该在城市里将文化渗透到方方面面,包括干部的教育、干部的意识,都应该全面的发掘出来才可以,但是我觉得很遗憾。只看一个岳阳楼就知道没有好好的布置、挖掘、好好的进行建设,你就知道他的文化眼光不高,如果做的好就很好,所以再去洞庭湖的君山一看,里面更是糟糕,文化迷信色彩非常浓,但是恰恰那个地方有很多神话故事可以做,这就是没有人进行策划、创意。
广州的北京路,古道显现利用的非常好,广州在许多的地方都重新进行了转换。还有武汉的黄鹤楼,原来是毁掉之后,在八十年代初期要重建的时候讨论争议非常大,有市民老百姓反对,说我们都没有钱吃饭、住房,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去修复,但是当时市政府就决定要勒紧裤腰带也要把这么一个楼建起来,这是武汉市的标志,缺了一个黄鹤楼武汉市的整个景色就差了。武汉长江大桥像一个扁担挑起两边的景色,没有两边标志性的景色建筑的话,可以说两边的地平线淡然无味,只有黄鹤楼这样的标志性建筑出来,而且有文化的标志,李白等写的诗,预示着这个地方的文化气氛,当时就将黄鹤楼重建起来。黄鹤楼重建,包括里面的壁画都要求保护,现在作者也提出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能打掉,拆了之后也要进行重新恢复,像这样的作为一种历史和转向现代的时候,尤其是要注意的。
当然有些是继承不太好的,只进行了个别因素的转换,没有进行全面精神性的转换不太好。比如说北京的建筑走了一段弯路,在陈希同时期,兴起了戴帽子运动,每个房子的建筑搞一个大屋顶的形式下,加一个小亭子,说这样代表中国文化,结果很难看,这就是没有进行精神性的转换,只是用部分构建、部分结构因素去做,结果造成北京西客站等这样的建筑,很难看,现在拆也不好拆,是很大的败笔。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看,重建是可以的,我曾经提出过东莞的可园,实际上这个地方很小,自从高架路建完之后就显得可园可怜巴巴的,我曾经提议要不然将可园搬掉,要不然将高架路拆掉,现在东莞市政府的选择是将高架路拆掉,其实可园也可以搬到一个新的地方,进行重建。浙江绍兴的兰亭是转过的,在魏晋王羲之那个时期兰亭是在半山下,现在这个兰亭是清代重建的,完全可以进行这样的整体性重建,不要拘泥于那个地方,要恢复的话也是完全可以恢复的。现在东莞一个做建筑的老板也在做一个岳飞园,现在完成了一期,我去看了一下,整体来说也是非常好。
第二个是城市建筑、雕塑与城市的形象。作为一种城市的形象理论来说,我们必须要有这么一个概念,城市是有形象的,而且是有理论的,城市形象的设计就是从文化与形象的意义上对城市进行总体的设计,进行一种美学的思考,使得城市形象更好。而城市形象里最主要的一个是建筑一个是街道,一个城市建筑往往是一个城市可视的有形的城市文化,有没有标志性的建筑往往是一个城市形象最重要的体现。比如说上海的东方明珠,为什么广州也要搞一个双子塔,标志性的建筑必须要做。我们有五羊的雕塑,放在越秀山下就是城市的标志,马上让人产生联想。另外就是城市的街道,为什么要恢复上下九的骑楼建筑,这是城市很重要的建筑,比如说丽江古城街道的设计那是非常有艺术性的,水从雪山上下来,贯穿到每一个地方都能够洗,街道设计的时候有方便性,同时又有审美性。我们想到的时候,一个城市的规划和城市的设计,设计的不仅仅是方便和实用,关键是城市的美学理念要体现出来。城市的建筑是至关重要的,建筑是凝聚的音乐,但如果处理不当,它就会成为“噪音”。
举一个例子,北京的西客站,人家说这是失败的建筑,因为建筑做的不好,上面做了很多小亭子,另外工程做的不好,大屋顶不像大屋顶,建筑上是败笔。另外北京的东方广场,现在是屹立在故宫的旁边,原来梁思成等人都提出过警告,在长安街一带不能再有大的建筑躯体跟故宫一样,如果面积的躯体上盖过故宫的话,就使得故宫黯然失色。但东方广场设计的时候越搞越大,最后体积比故宫略小,实际上就破坏了这个地方的风景线,甚至破坏了这个地方街道的脉络,这也受到了很大的批评,但是为了商人的需要屈服了,这就是建筑上的一个败笔。另外包括北京国家大剧院,大家也是非议很大,现在不单单是单体建筑的问题,它的造型是一个蛋浮在海面上,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单体建筑不符合之外,更重要是跟周边环境的设计不符,破坏了人民大会堂,破坏了整个总体的设计路向,这就是一个败笔,大家都觉得这里的建筑,使得原来具有传统风格非常好的建筑加进这样的一个建筑之后,将来的维护费用巨大,更重要是破坏了原来整体设计。但是也有好的例子,陕西历史博物馆恢复了唐代建筑,现在你去会感觉到典雅,唐代开放的气氛都可以看到,还有恢弘的感觉。有人说这是日本的建筑,但是我说你错了,日本的建筑是造唐代的建筑。还有我们的南越博物馆,唯一一个原因就是马路破坏了,但是这是历史形成的没有破坏,越王台原来跟越秀山连在一起的,但是后来这条路形成可以说有一个破坏,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但是这是过去的历史没有办法,但是这个建筑是好的。这有桂林城市的改造,历史和现代结合的非常好,两江四湖的恢复、建筑的改造等等,桂林规定不能盖高楼,但是整个建筑我们应该谈到建筑群必须设计好,而且必须规划好。我上次曾经在新快报也谈到过,火车东站包括中信广场这一带应该说设计是失败的,道路拥挤没有宽敞的环境,这是一个城市建筑群,但是发挥的效用以及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不够,现在珠江新城控制的比较好,现在还没有完成,要看将来整个完成之后的效果怎样。
接下来是雕塑,雕塑是一个城市的眼睛,是城市乐章中的音符。很多雕塑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比如说广州的五羊、珠海的珠海渔女、华沙的美人鱼等,一谈到这个就是城市的形象,所以城市的雕塑是一个城市乐章当中的音符。另外加上城市街道里的雕塑,能够很好的衬托这个城市的节奏。比如说我们在上九、下九路设计了很多城市雕塑,使上下九有了历史意味同时又有了节奏感,因为雕塑像是音乐在演奏过程中某一个音符起的节奏,可以调节气氛,这种雕塑造的好,就非常有吸引力,增加城市的美学吸引力。现在城市雕塑还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有许多城市的领导者都在搞建雕,但是那个时候搞的非常不成功,尤其是在各个市,很多城雕是搞的不成功的,第一意义不明确,往往是按照城市领导者的意志去做,要造一个意义是奋进的雕塑,忽视了美学意义,重视政治意义,你就会觉得这不好了。比如说江西的南昌,八一大桥上还搞了一个白猫一个黑猫,一看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这跟南昌城市有什么关系呢?只是领导者一句话,城市的领导者没有很好的考虑我这个城市的雕塑怎么做。城市的街道需要规划,城市的雕塑也需要很好的制作,才能使整个城市的形象突显出来。
另外还有城市建筑的色彩,必须讲究主色调,青岛市的美就美在一个色彩、美在和谐,红色的屋顶这是原来德租界德国的建筑留下来的,蓝天、蓝海,还有白色的墙,然后再加上红色的屋顶,还有绿色的书,从崂山往下看是非常美也是非常和谐的。厦门鼓浪屿上眺望,你也会觉得非常的和谐,色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城市的色彩,不是单体建筑随意可以乱造的,城市的规划作为规划局,不仅是要规划单体的建筑和群体的建筑是否和谐,还要看单体建筑的颜色,也得要管,这样的城市规划才可以做好,不能说批一个地我什么都不管了,这是不对的,这是要符合一个城市整体的美学设计才可以的。
第三个问题就是广场文化。现在建了很多广场,我认为广场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新资源,广场是一个城市的客厅,广场的文化形式和特点很重要,必须引起重视,广场文化特点有公共性、洁净性、审美性、生态性。广场文化的价值有利于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展示城市文化的个性。上海人民广场可以说造的比较好,在那里溜达一下也是比较惬意的。还有大连广场,广场不仅仅是一个过道,也可以让人停留,广场是应该让人停留,能够让人在那儿尽情的享受,广场也有利于开掘地方的文化资源、提升地方的文化品位,比如说南宁市的国际民歌节,在广场上演出,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广场也开创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式,现在一些城市的领导者还没有完全重视到这个方面,另外广场也有利于形成审美的文化生态,强化对市民审美意识和文化人格的培养,我们现在的广场对于市民的培养还不重视,香港的广场虽然比较小,但是市民论坛、广场论坛往往就会吸引很多市民,这对市民的素质培养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利用的相当不够,另外也可以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这个我不多讲了。
第四个问题,我们要注意提升一个城市的审美品位、文化品位,还要放大城市文化名人的文化影响。比如说巴金和上海的关系、沈从文和凤凰的关系,凤凰城没有沈从文的话,这个凤凰城就没有吸引力,大家去那儿看就是冲着他的小说来的,这么一个小城市,因为有了沈从文而增加了它的吸引力,当然中间还有民国的总理故居等,另外不远的地方还有南方古长城,沈从文跟凤凰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还有苏东坡、郭沫若与乐山的关系,还有绍兴有王羲之,绍兴的文化旅游就是围绕几个名人开展的,如果这几个文化名人的支撑就不行了,所以要放大文化名人的影响。现在成龙成为香港的旅游使者,这些都是影响。国外知道李小龙,在国外甚至还有李小龙的雕塑,这些文化名人的影响非常大。
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还必须有精神文化生态,这就包括学术,包括大学,要有学术自由的环境,要有学术流派的形成,比如说北京、西安、上海等,现在广州的大学还太少了,加上民办大学不超过50所,但是在上海、北京那都是五六十所的,还有就是西安古城的大学也比较多,而且是有名的大学多,著名大学往往是这个城市的名片,所以上海市就明确提出来复旦大学是上海的一张名片,所以复旦大学进行一百周年校庆的时候上海是鼎力支持。北京大学也是北京的一张名片,总之大学是很重要的,有文化的氛围,还有厦门大学,在鼓浪屿上,还有一些著名的诗人、钢琴家都是从鼓浪屿这个地方出来的,影响非常大。没有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态、文化得不到发展,城市缺乏精神思想的湿润,社会没有灵魂,没有活力和动力。现在粤西一带的经济发展又是我们广东省要重点重视的,包括中山、珠海、江门这一带,要重整恢复经济,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态是很重要的。
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与城市的形象也非常重要,就一个文化资源、文化特色在城市当中的定位是起关键作用的,像法国的巴黎,它的城市定位是很重要的,像西安就是一个文化古都,恢复城门、恢复城墙,现在将大唐芙蓉园按照以前文献的记载重新恢复、重新开业,里边也是一个很好的景致,西安在恢复文化景致方面不遗余力,这就是他们的资源,还有桂林就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必须将自然的山水资源发挥到极致,这就是他的文化特色,也是文化资源。法国嘎纳一年一度的电影节,它就是一个小城市,但这么一个电影节就可以使它恢复到最极点。我们宣传伟人故里中山,还有宣传大连、珠海就是以浪漫之城宣传的。我们要建立对外友好城市的时候,往往就是以特色联系的,现在有人提议将西安恢复叫长安,不叫西安了,提出国家地名委员会要给它更名,一说长安在国外很多人都知道。一个没有文化特色和个性的城市它就没有差异竞争的优势,就会没有内涵,这就等于没有灵魂,一个城市文化特色、文化个性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形象对外宣传的关键因素包括文化特色、地理特色、风土质感,你说重庆是一个山城,就会发挥到极点,一说山城风土质感、地理特色就要出来了。
第四个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策划与创意,这也是城市文化建设很重要的一点,也涉及到城市的美学。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什么是文化资源,就是一个城市的地理、政治、人文、艺术等等人文文化的积累和存量,它积累什么、保存什么,这是它的文化资源。什么叫文化资本呢,文化资本是一个社会学家提出来的,就是说文化教育修养的一个具体获取,成为个人以后成长的资历和资格。比如几个中学生出生于几个家庭,每个人的文化资本是不一样的,有些是出生于工人家庭,有的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有的出生于政治文化家庭,但是作为城市的文化资本,通过一定的文化策划和创意,对城市所有的资源从文化层面上进行新的整合,从而提升和创造城市的价值和形象,增加城市的无形资产,创造出有效的经济价值,实现文化经济一体化。资源是有价值的,但是没有经过转换是不能成为资本的,所以成为城市的无形资产之后,这个资本就开始转化,而且它能创造出有效的经济价值。
一个城市的经营与创意是很重要的,比如说城市的经营就是将城市作为一种资产来经营,这主要是原来大连市的市长薄熙来提出来的,但是同时经营也需要创意,需要文化创意贯穿其中的,经营离不开创意,你只是当做一个经济手段去经营,我觉得是不够的,必须进行美学的创意,它才能够使经营达到最大价值。城市经营巴黎很早就开始做了,十八世纪路易十四时代就开始经营巴黎,当时巴黎还是破破烂烂的,贵族晚上不能出来生活,因为路易十四非常爱好文化、爱好音乐,为了使这个城市活起来,在整个城市开始安置路灯,让贵族可以晚上赶马车出来夜生活,然后恢复了酒吧,还有文化沙龙,恢复了音乐厅,慢慢巴黎开始发展,从一个破败不堪的城市没有一条象样街道的城市成为了现在的世界之都。
文化创意在一个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文化创意就是文化策划,打造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重要手段,像是云南的迪庆州下面一个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行动,云南抢先一步,这带动了香格里拉整个的旅游,这实际上是创意而来的。1933年的时候,英国一个作家写了《失去的地平线》,就说香格里拉有这么一个地方,是一个很宁静、很远离城市的地方,就在东方的大概这么一个地方,慢慢后来就开始由我们国家的人开始寻找,形成一个共识,97年开始宣布人间的香格里拉就在迪庆。香格里拉本来是一个藏语,是“心中日月”的意思,英国人用香格里拉也还是用它的音,象征一个美好理想的精神家园,这个城市的创造和香格里拉县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博鳌水城,博鳌水城也是一个神话,也是一个创意,博鳌这个地方非常小,当时地产商蒋小松到那儿创业的时候,当时那里非常小,还不到二万人,但是现在经过改造,成为了一个很大的城市,或者说很大吸引力的城市,这个城市以总部经济出名的,亚洲论坛设在那儿,这都是策划而创造的,当然这是指一些小城市的创造。大的策划方面,比如说广州,这一次迎接古船哥德堡号也是一个文化创意,提升了整个广州的城市影响力。当时瑞典恢复哥德堡号的时候,都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个意义,广州抓住这个契机,做了一个大的节日迎接起来,甚至把瑞典的国王和王后迎接过来,无形当中使城市的无形资产增加,让西方进一步了解广州,而且让广州在以前古城通过海水丝绸之路,在清朝的时候就成为一个外贸的集散地,这个名声进一步让大家知道。广州市和广东省对这个方面的宣传我觉得还不够,对哥德堡号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宣传还没有达到极点,整个的气氛策划的还没有尽最大的可能,我们可以创造动漫,现在小孩知道有哥德堡号,但是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动漫、连环画、电视应该制造更多,让更多的人知道广州作为一个近代以来文化的外贸之地、丝绸之路之地,在全国还没有形成影响,如果在中央台能够有更多的报道,我想哥德堡号的形状应该注册商标,马上出所有的玩具,一系列的东西都应该跟着走,形成一条产业链,但是没有人做,光是船让人参观一下就完了。
扬州搞了一个扬州烟花三月旅游节,吸引力非常大,正好是气候非常好的时候。深圳华侨城一年一度也是搞欢乐节,整个深圳市的文化气氛和文化生态以及它的知名度,如果是没有深圳华侨城的话,它会黯然失色。华侨城不仅仅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是带来了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里面有多少台文化节目,有多少文化意义的创意在那儿,如果只是看到它这个方面我觉得还不够,精神的东西是最重要的。
文化产业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以文化为主题的内容产业将成为新经济的核心,以创意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引擎,将会对城市文化建设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上个世纪末九十年代开始全世界开始注意文化创意,韩国在金融危机之后就提出了文化立国,韩国文化观光部长就提出二十一世纪是以文化建立新时代的世纪,以前是军事征服,后来是经济征服,再接下来就是文化征服了。日本有一个新文化产业论的观点,认为文化将成为经济进步的新形象,日本文化立国提的也比较早。美国的版权业,我们可以看到很早就领先于汽车业、航天业、装配业,核心版权业包括图书、电影、电视,包括动漫等等一些,早就领先于汽车业,美国城市体育文化产业已经超过了石油工业和证券交易所的收益,这也是经济效益巨大的,NBA不仅仅是球员打球,带动的是整个广告业、制造业等等,所以一个球员他在NBA拿的收获小的,带来广告业的收获更大。
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之间的贸易顺差现在是1147.97亿美元,但是中美之间文化产业的贸易逆差是1:10,美国是10,我们是1,我们在经济顺差方面是领先,但是在文化产业上是逆差。一部《泰坦尼克号》拿走了当年全部电影业收入的1/10,1999年我国电视产品出口只有一千万美元,只相当于《泰坦尼克号》总收入的1/200。在日本东京GDP的总产量相当于上海的20倍,相当于汉城的10倍,这就可以看出日本东京的竞争力是非常大的。但是里面许多是以文化产业为主,日本索尼公司收购了美国好莱坞七大片厂中的三个公司。日本的动漫影响对中国是巨大的,一休、阿童木、机器猫、蜡笔小新等等,我们的小孩子如数家珍。其次是唐老鸭和米老鼠,中国除了孙悟空、葫芦娃,其他的都还提不上,美国还在抢注我们的花木兰。韩国97年提出文化产业发展,到2000我们每四个网络游戏中一个就是韩国的,现在韩剧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韩国银行称为十亿票房收入可以创造三个收入岗位,2003年两部电影就创造了400多个岗位,20集《冬季恋歌》制作费用每集3亿韩元左右,仅05年一年就带来旅游收入3亿美元,每一个韩剧都制造了一条旅游路线,韩国人的文化产业、文化创意是非常成功的,从97年开始到现在,它的产品已经覆盖到亚洲,而且向世界出发,它文化产业的成功是巨大的。英国伦敦强调文化多样化,新加坡提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文化复兴的城市,要把新加坡进行文化复兴,香港提出文化战略是香港无限,广州也提出会展业、体育文化产业、影艺业、选美业等,我们的体育产业广州市应该说做的不错,皇马来打,包括这次中美篮球对抗赛等等,尽管有一些地方不太成功,但是起步很重要。
创意产业很重要,举几个个案,这几个创意产业赢得经济效益是很大的,对一个城市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叶文智是一个创意大师,和王志纲差不多,叶文智策划旅游业非常成功,他原来是张家界黄龙洞的老板。凤凰古城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南方古长城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五十年经营权也是赚来了很多,这是一种文化产业的策划,就是旅游的一种策划。张艺谋的文化产业策划也是很成功的,将外国的《图兰朵》引入到中国演出,现在又在做《丽江印象》,《西湖印象》将来还是他做,奥运会的总策划将来也是他在做。他以前做《黄土地》,然后做《大红灯笼高高挂》,然后《我的父亲母亲》,然后到一些大片,策划上是很成功的。现在上海也有了四大文化产业群,有了画廊,在苏州河边,还有设计产业,还有动漫产业,还有旅游品产业,这预示着上海文化产业的起步制高点是占据了的。我们现在广州还没有完全规划你在哪一个方面的文化产业成为一个产业群,这个方面还不够。城市文化产业的兴起,意味着现代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城市经济迅速增长,促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而城市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为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强大的动力。
城市文化建设中应该处理好四大关系。第一是传统跟现代的冲突与调和,不调和是不行的,对传统要尊重而且要进行精神性的转换,这个里面就包括了建筑也好,包括文化也好,都需要,其实在文化建设当中,有一些并不是说传统是没落的,传统是没有用的,而且传统是一种根基,是一种本能,转换好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二是精英文化跟大众文化的冲突和调和,这也是需要调和的。在现代社会,本来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是越来越模糊和淡化,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些时候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还是要处理好关系,现在大众文化越来越多,但是精英文化也可以通过大众化的手段和途径来实现它的价值。比如说刚才说的张艺谋,就可以将一些精英意识进行大众化的操作,照样可以取得成功。另外我们一些精英和大众之间的关系,就看你怎么处理,其实在国外许多是大众化的文化产品,到了我们中国往往就成为精英的东西,比如说一些《大河之母》、《猫》这样的音乐剧,本来在西方是非常普通的,就是大众化的剧目,但是因为制作高、大制作等,就成了精英能够看得起的东西。现代舞本来在西方是大众化的东西,但是在中国成为精英化的东西,现代舞到大学去演有一些大学生可能还看不懂,还需要讲解,广州现代舞团也是想普及,就跑到农村去演,农民根本不理解,我觉得这就是文化错位,现代舞是在城市里的,必须是在白领中大家才能够理解的,不能搞普及到农村去就完了,所以反过来赵本山把他的刘老根艺术团、二人转搬到上海去演,结果不到一个星期就回去了,上海人都反对,上海是很洋的城市,能允许你农民艺术到那儿演?结果演了三场就回去了,二人转在上海能够站稳脚跟吗?不行的,上海城市文化跟农民文化根本不相融,刘老根艺术团在农村可以演一演,看一两次还可以,但是看多次就看不下去了。这里面恐怕就要有一个文化定位,当然我们要调和。
第三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调和。比如说拍婚纱照就是一个很好的调和,婚纱照是一个很理想化的东西,现实生活当中那里有那么多的这样的生活,但是在教堂拍两三千块钱一套,影楼就给你布置好好的,不同的穿着,还有骑马、坐车的,还有中年夫妇以前没有拍过婚纱照的,现在也可以拍一套,是一种审美幻想的制造,但是可以满足你的精神需要、理想追求,老百姓喜欢、市民需要,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调和。在我们装修房子的时候同样也是理想和现实的调和,比如说英国式的壁炉,还有英国式的酒吧等,还有罗马椅了等等这些东西都往家里搬。
第四就是历史和现实的冲突与调和。过去的历史在现在的情况下怎么跟现实结合,尤其是怎样尊重历史,这是现在需要城市文化建设要考虑的,尤其是一些历史剧,像是戏说历史,像是把历史荒诞化,这种趋势在现在是越来越严重,这倒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需要高度重视的。我不展开说了。
城市文化建设中应该体现的审美原则是什么呢?我们在城市文化建设的时候要注意审美,有四大原则。第一日常生活审美化原则,这就是说在城市文化建设当中我们必须尊重日常生活,也就是我前面说的世俗性,日常生活老百姓就是讲究平平常常的,其实我们就应该将日常生活加以审美化,这种审美化我觉得是符合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得到小康、得到温饱之后,老百姓也是希望得到审美的欣赏,比如说包装稍微有一点美学趣味是可以的,有一些产品包装的更好,橱窗包装的更加吸引人,广告也更加靠近日常生活,我们在家居、出行、旅游也是越来越强调审美化。有的人强调你现在在城市里,有一些下岗工人连饭都吃不饱,提什么日常生活审美化,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多数的居民,哪怕就是下岗工人,他也是希望把家里布置的好一些,也要审美的。所以同样去两个下岗工人家里,有审美眼光的那一家精神就不会颓废,家里会布置的干干净净,哪怕是一个干花,或者是塑料花,布置的好一些,不会丧失斗志力,但是有一家没有审美眼光,家里很邋遢,恐怕情况就很糟糕了。有专家反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认为就是资产阶级审美化,我觉得这个帽子戴的过高,绝大多数居民我想大家都是向往美的,买一个产品都希望美学的设计、美学的构造能够适合他的心意。
第二是感性形象表达原则,越来越多的城市文化要求一种感性形象,城市的外观是建筑,所以灯光工程越来越多,灯光工程里表现的就是把城市的轮廓表现出来,还有就是广告,广告的表现也是越来越多,由于依赖于像是音响这种感性、形象的表达越来越多,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这种明星效应越来越重,有政治明星、文艺明星、时装设计师、美发师、健美师等,这些感性形象的表现越来越多。现在是视觉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媒体重视形象,像是电视台等等,作为一个城市来说,他也越来越重视感性的、审美的幻象出现。
第三是动感、快感与美感相结合原则。不断的制造这样的节日那样的节日,其实就是产生动感、快感与美感,每年有新年晚会,还有城市有赛车、足球,西班牙的一些城市有西红柿节,还有斗牛节等等,你必须有这个,如果没有的话城市就没有吸引力了。在城市文化里,一种策划创意来说都必须注意这几个方面。
第四个就是重视虚拟审美空间和审美意识的原则。所谓虚拟空间主要是指我们的网络建设,其实网上的虚拟城市也是很重要,网上的博客也是越来越重要,因为这个城市往往网上虚拟生活越来越成为真实生活。举一个例子,现在大家看到的像是机器人是虚拟的,还有虚拟的网络主持人,将来还可以有虚拟的生日宴会,比如说我们一家四口人分布在四个地方,或者你家里五口人,分布在五个地方,通过网络就可以过生日,你把电脑一打开,约定一个时间四点钟吃饭,然后通过网络输配公司将一桌的菜定下来,第一个菜是汤,那也是可以做到的。而且通过摄像头,大家都可以共同来祝生日快乐,互相发表一段讲话,都可以做到,但是这个生日过了没有,是过了,是在虚拟空间里过的,几个人并没有坐在一起,但是面对面谈话谈过了,吃也吃过了,但是不再是传统的方式,这就是虚拟的真实空间。虚拟这个词,越来越成为哲学当中要思考的问题,现在虚拟是不是真实的,虚拟也是真实的,但是真实的是不是也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比如说电视里所谓生存大挑战、真人秀,你看它是真实的吗?其实是虚拟的,这种生存大挑战其实包括重走唐僧取经走,其实是一种娱乐事件,是一种真实事件,你看他们都在走,但实际上都已经设计好了。电视里的生活,到底是我们在创造生活,还是我们在跟着电视在模仿生活?其实很多人是在跟着电视模仿生活,名人用了什么洗头水我用什么洗头水,名人穿什么服装我马上穿什么服装,是我们的人在模仿电视、模仿流行生活。反过来我们的生活当然也在丰富着虚拟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当然虚拟审美空间,包括政府的网站、城市网站都应该建设好,人家进入政府网站一看不好,那也是缺少审美力的。
最后一个问题,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也应该包括城市,不能说只有乡村才有诗意,所以城市人的到星期六、星期天都到乡村寻找诗意,那完了,那城市化干什么?将来城市化没有诗意,就不适合人居住了,所以我认为创造人适合居住的城市,就是创造富有诗意的城市,这是相等的。所以我们的居住环境要富有诗意化,交通设计,哪怕是过街天桥都应该是有审美化,你每下一个地铁口,交通的驳接都应该非常方便,不超过五百米,如果是太长了,就很麻烦了,当然有一些地铁口有一千米,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必须居住环境要诗意化,包括小区的管理和居住,包括空气等都得诗意化,包括周边的商业网点都得进行规划设计,不是你的生活简单的问题,而是你感觉到方便不方便、惬意不惬意,包括广州体育馆、亚运会体育场所能不能很快的疏通,不仅仅是交通的问题,而是以人为本的诗意设计问题。还有就是精神享受,包括精神产品,可以看到的音乐会、体育,有的人他到一个城市里,为什么有的人向往大城市而不到小城市里居住,为什么很多知识分子要集中到北京,北漂的人现在相当多,一个大城市没有精神享受的时候,慢慢就会觉得这个城市死气沉沉不够,有一些城市五星级的宾馆不够,香港一些老板就不来了,像是原来肇庆,五星级宾馆没有几座,现在稍微多一些,以前一直没有,但是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没有是不行的。现在东莞的五星级宾馆多少,经济也是非常发达,现在广州也是大造五星级宾馆,看到潜在的市场是越来越多。
还有就是个性的发展和市民素质的发展,这也是诗意栖居的重要条件,个性要得到充分的发展,另外市民的素质必须要高,你到一个城市一开口就骂娘,脾气火爆,你在武汉的时候往往就感觉到这个城市不一样,一个城市堵车堵的多了一些大家都骂娘,居民的素质跟环境有关系,但是也要慢慢的提高。广州市的市民素质,我认为这二十年来通过经济的改革提高是非常快的,二十年前来广州问路只会讲广州话,不会讲普通话,现在大多数人都会讲普通话。市民的素质还包括交通无人售票的公共汽车就可以持之以恒,从小事就可以看出来。广州的无人售票是成功的,但是在北京,在其他的一些城市,可能还要有一个售票员在中间巡逻,这还不是有人售票吗,这就涉及到人的素质问题。还包括广州人的慈善行为,有钱之后多支持多支援别人,还有包括出外旅游。诗意的栖居还包括市民的素质,你到一个大城市,觉得这市民的素质低就感觉不愉快,包括住旅馆的服务都会感觉出来,到了其他的一些小城市感觉不方便,服务员服务不好,你就觉得不一样。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诗意是具有审美的含义,一个城市的审美文化,审美的意识渗透在你物质的东西,也渗透在精神的东西,渗透在城市的街道,城市的无形生活方式和市民的举手投足之间。文化跟审美不可分,而且审美是城市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听过城市的创意或者是城市的审美,目的就是将这个城市建设的更有诗意。
我今天的汇报就到这里,不一定很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主持人:刚才蒋教授给我们就城市文化和城市审美这个命题做了一个很好的概括,我不知道大家的感觉怎么样,给我的感觉,我觉得蒋教授对这个命题概括的时候,他的思维不是在一个很狭隘的角度去对这个命题阐述,而是从一个综合的、多文化学科领域的,这样的一个架构上,对这个命题进行阐述。纵横,所谓纵,从古到今,横从中国到世界各国,从多学科的架构包括人文历史、民族、民俗、建筑,哪怕是雕塑、艺术,也都涵盖在这个架构上,所以我觉得对这个命题这种阐述我们是享受了一次文化大餐。 今天的时间不够了,本来是有提问环节的安排,大家可以通过电子邮箱联系的方式进行提问。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蒋述卓教授今天早上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演讲。谢谢大家!
以上文字根据现场速记整理,如有错漏敬请谅解。转载须注明稿源!
(文字:柴彬 图片:莫凡)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