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对王向荣教授的采访

admin 2006-08-03 来源:景观中国网
时间:2006年5月12日 地点: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 采访人物:王向荣 人物简介: 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主持设计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1983年获同济大学建筑系
时间:2006年5月12日 地点: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
采访人物:王向荣
人物简介:
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主持设计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1983年获同济大学建筑系学士学位、1986年获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系硕士学位、1995年获德国卡塞尔大学(Universitaet GH Kassel)城市与景观规划系博士学位。
采访:高辉

问:您从事景观设计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不论是景观设计还是其他设计行业,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社会责任感是最重要的。我不仅自己恪守这条准则,在上课时也经常教育学生们做设计首先就是要有很强的社会责任心。要考虑设计对社会的意义,设计能否满足项目所服务的不同群体的使用,是否容易建成,建成后是否容易维护等等。
  总的来说,景观设计的实用性、舒适性、经济性等是很重要的,对于大尺度的规划项目来说,景观设计师的责任就更加重大,这必然要求设计师要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这也可以说是我最大的感悟吧。 
  此外,任何设计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设计体现的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既需要主设计师清晰的设计概念逻辑和应变能力,也需要项目梯队的协调配合。我们把每一个项目都作为研究的课题来对待,更注重对每个项目的研究和探索,表达我们的设计思想和哲学,追求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满足功能的、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的景观。

问:如果有机会再选择,您还会学习景观设计吗?
:其实当初选择这个专业也是很偶然的。我是在一个边远的省参加高考的,当时来我省招生的高校非常少,所以尽管我的考分很高,可选择的余地却很小。在有限的学校中选择了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园林专业。我是很偶然地进了这个专业,入了这一行。
  那个年代信息是很有限的,入学前我对这个专业可以说基本上不了解,进了大学后的前两年了解也不多。当时的资讯也就来自于老师的教育和少数的教材,以及极少量的书籍和杂志,而且也是非常局限的。本科毕业后来到北京林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之后又去了德国留学并工作,1996年回国后就一直从事景观设计的教育工作和研究及设计实践。可以说,我对这个专业的了解是一点点慢慢积累的,现在是越来越喜欢了,并且也在倾注着自己的心血。
  如果让我有机会重新选择,真的很难说我一定再选择这个专业,但很可能会选择与设计有关的专业,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等,当然也包括景观设计,因为我觉得自己还是很适合从事设计工作的。

问:您的成长背景对您的设计有什么影响?
:设计是设计师的一种分析、判断、抉择和创作的过程,设计师的素养会在他的设计作品中无形地表达出来,而设计师的素养是与他的教育经历、成长背景密不可分的。
  我的成长背景相对于许多中国的景观设计师还是比较特殊,也是机会比较好的。大学阶段我很幸运地在著名的建筑院校的建筑系学习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刚毕业时,中国的园林事业还处于比较基础的发展时期,并没有很多项目,所以当时我做的非常有限的一些项目还是以建筑设计为主。现在回想起来,发现这段经历对自己的成长是很有利的,它使我后来做景观项目时更具有理性的思维,更加关注功能的分析和空间的表达。后来在林大学习和工作又弥补了工科院校出身的设计师普遍存在的软质景观的缺陷,使我加强了对植物和地形包括历史与文化等方面的把握,了解了建筑以外的用植物和地形塑造空间的手段,这对景观设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之后又有机会到德国Kassel大学学习景观设计,这是一所融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为一体的学校,在那里我不仅锻炼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在思想上也深受德国人特有的理性和严谨思维的熏陶,对景观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对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和实践有了很好的把握。
  这种成长经历和各种机会对许多设计师而言,还是不太容易得到的。它深深地影响到我的设计和研究,我在设计中所追求的理性思维的表达其实和教育背景还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

问:中国园林发展到今天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今天的中国园林如何适应新的时代变化?
:这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问题,我们回顾20年前中国的各种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很难说它们不适应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当时园林设计的范围比较窄,有限的一些设计基本上也与当时的社会需求相吻合。
  我觉得任何设计的更新变革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否与当时的社会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判断一个设计作品出色与否的最基本的原则。设计师并不仅仅在设计产品本身,在某些方面也是在设计一种生活方式,着力于提高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引导他们的生活方向。
  所以,设计不用刻意去追求当地历史文脉的延续,做一些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的东西,当一个设计作品与当今的中国社会和当地大众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就能够适应新的时代变化,在某些方面也能够引导新的时代变化。真实地反映今天的社会文化,也就能为将来的人们留下一段真实的历史。

问:您怎样认识建筑、园林、室内之间的关系?
:其实在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大家已经达到共识,不仅是设计师,普通的公众也都意识到建筑、建筑外环境和建筑室内这三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必然要求建筑的室内生活和室外生活融为一体。
  这要求设计师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师来讲,对建筑要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其实很多优秀的景观设计师也涉足到建筑设计的领域,特别是室内设计,因为室内和室外最大的区别就是多了一个屋顶而已,室内有园林的要素,室外也有建筑空间,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而当今更多的建筑师也在做景观设计的作品,包括借鉴园林空间的表达来塑造建筑的空间。
  当然,尽管设计师们都认可建筑、园林、室内要融合的理念,但真正要做到这一点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要求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都具有较高的素养,并协调合作。
  其实对于一个古典的设计师而言,这倒并非难事,也没有人去关注这个问题,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外的大多数设计师都是既设计建筑和室内,在可能的条件下也设计园林,甚至还设计各种室内外家俱和生活用品。今天,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设计师的才能局限在某个领域,才会出现这个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社会,因为项目多,周期短,行业条块分割,设计师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各说各的语言的现象非常突出。
  但是,从理想人居环境的目标来说,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必不可少的。目前这种融合的趋势也正在出现,不仅大的综合性的设计院里会设置相关的工种来取得协调,即使是单一的设计院、个体的设计师很关注这个问题,努力朝这个方向迈进。

问:园林设计讲究“步移景异、借景随机”,您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对我而言,从设计的开始到设计的结束,这句话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我完全能够理解,也能欣赏“步移景异、借景随机”在园林中的含义,但我在设计中并不追求所谓的“步随景异、借景随机”,我有我的设计哲学和设计思想。我在设计中更关注大众的使用、空间的塑造、比例、尺度、色彩、材料和节点细部,当然还有生态问题。
  如很好地处理了上述问题,达到“步移景异、借景随机”的效果是自然而然的事,反之则偏离了设计的本质。所以我从来不刻意去考虑这方面的效果,当然也不回避。

问:您的景观设计项目空间气氛、空间序列感很强,您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塑造的?
:对一个成熟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来说,满足服务对象的使用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一个设计作品在满足使用的同时,还要创造良好的视觉效果,这个视觉效果就来自于空间的把握和塑造。对于我来说,一个景观设计,特别是小尺度的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并没有很大的区别,都是在塑造空间,只是有时候使用的材料不尽相同。
  我之所以重视空间也可能与我本科基础教育的经历有关吧,建筑院校一般都比较注重功能和空间方面的训练,而当时的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更注重设计中文化象征和意境营造方面的训练。
  我至今仍然认为文化与意境固然很重要,但一个作品的核心还是功能和空间。我们的作品,从功能上说,其实追求的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从视觉上说,其实就是各种空间的表达以及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正是这种追求,使我们的设计作品具有了个性。
  至于说用什么方法来塑造空间,因为每个项目的立地条件、服务人群、自然环境等等都不一样,所以塑造空间的手段也是不同的,而且这个手段也有很多,我们会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合适的方法来塑造空间。所以说,方法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以功能和空间为主导的设计思想的表达,特别是小尺度的设计。

问:在您的设计中能够看到很多简约风格的景观,在中式园林中是很少看到的,您是如何将简约溶入古典的中式园林的?
:很难说中式的园林就很少看到简约的成分,任何设计,包括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和产品设计,从历史上看,它的一个大的演变趋势都是从复杂到简单,从具象到抽象。历史上优秀的设计作品,尽管相对于今天的设计,在形式上会比较复杂,但相对于当时社会上的其他稍逊一筹的作品而言,往往都具有简约的特质。
  对我而言,我并不刻意追求简约的风格,我们追求的是设计的本质。这种本质,除了刚才谈到的空间和功能,还有一个就是精简:凡是设计中需要的成分,我们都会很好地表达;凡是可有可无的成分,会进行斟酌和筛选;凡是不需要的成分,我们就不会把它加入进来。历史上优秀的设计作品,不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园林设计,表达的都是设计中最本质的东西,这样的作品往往都具有简洁、简练、简约的特点。正因为我们追求的是设计的本质,所以我们的作品往往具有非常简约的特征。
  另外,我认为一个好的景观设计应该整体结构清晰严谨,局部变化丰富,节点精细,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自然而然地带来了简约的形式和风格。
  还有一点,您可以看到我们的景观设计的成品并不缺少浪漫,但我们的设计过程都是非常理性的,从设计的开始、逐步的推进到最后结束都是在理性的框架中进行的。所以,我们的设计作品往往有很强的逻辑关系,有一定的秩序感和结构感,但这种理性并不意味着作品是冷冰冰的,没有生机的。理性的秩序与局部的丰富多彩是互相结合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像一棵树,它有严谨的生命结构,合适的体量,但它的细部又是变化丰富的,每片叶子相像但并不一致。自然和生命看似复杂,但它们都有清晰的结构,我们也希望自己的设计能与自然和生命一样,结构清晰,具有力量。我们的设计哲学、设计思想和设计追求决定了我们的设计作品呈现着简约的特征。

问:您的设计有很多不同类型的项目,针对不同性质的项目,您是如何选取景观设计的出发点的?
:项目的类型不同、地点不同、尺度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导致它们的出发点不同,但它们的本质和核心是一样的。我们认为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解决问题,任何项目的立项原因都是因为有问题要解决,所以我们做项目都是把解决项目本身的问题作为最根本的要考虑的内容之一。每个项目的问题都不一样,解决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我们会选择最简单、最经济、最合适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因为每个项目的类型不同,所以我们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最后的设计也肯定会不一样。也因为每个项目的条件都不一样,因而我们的设计是没有定式的,不模仿过去,也不重复自己,可以说每一个作品都希望不断地突破自己。

问:您觉得文化在景观设计中占有怎样的成分?
:文化在中国园林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历史上的中国园林一直具有很强的象征含义,它的布局、结构和材料的应用都有象征意义,象征人们的某种理想,某种品德,某种追求,这也是中国园林的精华所在。
  直至今天,这种文化的象征性已深深印入许多设计师和普通公众的脑海之中,许多项目还没有谈到使用功能,没有谈到我们所理解的空间本质时,就要谈里面的文化成分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教育也是这样,还没有教学生怎样去满足功能,就先灌输文化的含义,文化的象征了。
  文化重不重要呢?当然是很重要的,但在今天让一个设计作品肩负文化传承和文化象征的重担其实是非常苍白的,过分强调文化的含义在某些方面反而牺牲了我们认为的设计的本质。我们不回避文化,但在我们的作品中从不使用对文化的一种符号化的表达。我们所追求的还是我们认为的设计的本质,设计是对时代生活的表达,满足当今社会人的需求,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现实的文化,时代的文化,鲜活的文化。

问:您下一步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其实我没有刻意追求下一步要实现什么目标。我们追求的是一种踏踏实实的做事风格和平平淡淡的设计生活,崇尚一种低调的工作方式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希望自己能全面、均衡地发展和进步,在理论的研究上不断深入和完善,在设计上和现在一样,有机会完成一些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的项目,把自己的设计追求在作品中一步一步更好地体现出来。我们的事务所已经积累了不少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的成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
  今天中国巨大的建设量给了设计师非常难得的实践机会,许多设计师都在默默地工作、成长和进步。我们也只是其中的一员,和大家一起分享着社会给予设计师的机会,也和他们一样,在不断地提高着自身的能力,在为中国的景观事业的发展做点点的积累。
  • 给Ta打个赏

12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