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周干峙:不能建成“一块水泥板” 呼吁控制城市硬地率

admin 2006-07-27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不能把我们的大地砌得满满挤挤像水泥板,它改变了我们的城市气候!”刚刚在无锡召开的中国城市经济高层论坛上,包括两院院士、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
  “不能把我们的大地砌得满满挤挤像水泥板,它改变了我们的城市气候!”刚刚在无锡召开的中国城市经济高层论坛上,包括两院院士、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周干峙等专家,针对眼下城市裸露地面越来越少、地表呼吸几近窒息的现象大声疾呼。

  “城市大地本来有如湿润的地毯,冷暖调节有致。如今,裸露地面戴上水泥面具,割断大气和大地、雨水和地下水的热循环交换和水循环交换,是造成短时间内暴冷暴热、下雨就淹等异常现象的罪魁祸首!”

  周干峙院士等专家因此提出,在城市规划里头,除了要控制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以外,有必要增加一个新内容,就是控制城市的硬地率,也即水泥地面积。

  周干峙以建设部周边环境变迁,说明硬地增多之害。50年代,是街坊设计,中间栽树,冬天可以溜冰。到60年代,四五层的房子都推倒,原地矗立起二十多层的胖大塔式住宅,所有的裸露地面变成了水泥板,即使有绿化,看上去也是花盆式的点缀。过去家里都有穿堂风,风扇就能解决问题,但现在,家家都离不开空调了。整个北京都是如此。城市中心总要比郊区高出3到5度。

  现在还有个问题,城市一下大雨就淹。大家都把板子打到市政部门的身上,抱怨排水不畅,但殊不知,硬地增多也是祸根。硬地范围变大,雨水径流改变,原先该渗透进地下的,现在都一股脑涌进排水管,如何不淹?

  这还带来新问题:水都顺着水泥板流走了,地下水涵蓄不够。但现在全国一半以上城市缺水,大家都来开发地下水,挖肉补疮。历史上北京的水井水位在地下5-6米,而现在已在负百米之遥。问题又接踵而至:地下水位回落,地表就盛不住水,于是大家又搞防渗,水泥的,胶泥的都来,人为地隔断了水体和周边环境的交流,于是水质发臭变味,生物消亡。北京圆明园防渗失败,根源在此。

  城市裸露地面为何如此重要?形象地说,我们的城市是建在一个多孔而湿润的“地毯”上,水和热量因此跟大气、土地直到相当深的地下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地球最冷天气不是日、地最远的时候,就是有大地在调节、放热。

  省社科院研究员田伯平的研究表明,现在城市都在快速“摊大饼”,用的“面”料,无一例外是水泥。2000-2004年4年间,全国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净增30%多,达7967平方公里。这样巨大的“水泥板”,将水循环和热循环隔断不少。看起来城市里还有大树,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坑”跟大地是相通的,相当于只有少数汗毛孔在呼吸。

  难怪有专家深有感触地说,虽然如今城市耗费巨资“请大树进城”,建起“都市森林”,也有成片的绿地和公园,但是,城里的绿地就是不如乡间的绿野让人感觉更有自然气息。有的人还提到,山东临沂气候舒适,一个重要因素,是建筑舒朗,有大的水面和地面,城里城外,大小气候相差无几。

  周干峙在论文中提到,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城市水泥硬地率不会超过50%,总有一半的土地是天然地面。但是现在,乾坤大扭转,从建设部拿来图纸一看,硬地率肯定超过80%,剩下的裸露地面只有百分之几了。这不光影响到热循环和水循环,导致“热岛效应”,还可能影响到生物链,影响到虫子、细菌、病毒。生态链被认为是上个世纪人类最大的发现之一,现在千万不能让水泥板把认识给屏蔽了。

  在德国,就有城市硬地率不得超过45%的硬性规定。不少专家呼吁,城镇化进程中,应该规定硬地率不能超过多少。一半不行,也可以规定不得超过60%或者70%。“不能把我们的大地砌得像推倒的墙一样,因为这绝对不符合生态规律。”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