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景观设计:诗意地栖居

admin 2006-04-12 来源:景观中国网
  前言:草地、森林、果园、稻田、花园、山坡、道路、广场……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大自然慷慨赐予的财富。绵延相连的大地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能性,如何将乱石遍布的山岗
  前言:草地、森林、果园、稻田、花园、山坡、道路、广场……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大自然慷慨赐予的财富。绵延相连的大地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能性,如何将乱石遍布的山岗变成可以放松身心的精神家园?如何在车水马龙的城市开辟一块可以暂时停歇的空间?如何巧妙地运用丰富的自然景观使人们既能享受现代生活的便捷,又能感受自然的宁静和谐?这正是景观设计所要考虑的。这种设计不单单是考虑如何构筑一栋孤立的建筑,也不是片面地追求绿化面积的数字,而是倾听大地的声音,按照自然的内在规律,恰到好处地安排每一块自然空间。
  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的ASLA大奖一直致力于鼓励那些合理利用自然元素进行景观规划和设计的设计师,2005年的获奖项目都堪称景观设计的杰作,他们的理念正在改变我们生活的环境。正如该奖项评审团主席、得克萨斯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Frederick R. Steine所说:“其中的佼佼者表现出了对自然法则的理解、对人的敏锐洞察和高水平的设计智慧。我深信,这些获奖项目是景观设计行业为建设我们的环境做出贡献的最好例证。” 

  人物简介:俞孔坚,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1995-1997年任职于美国SWA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师集团。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持和参与了百余项较大的国际国内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项目,三次获得全美景观设计荣誉奖,是全国第十届美展的金奖获得者。主要完成的项目有广东中山岐江公园、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景观、“反规划”之台州案例、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都江堰水文化广场、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浙江台州永宁公园,中央党校东区设计等。
  俞孔坚倡“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坚持走设计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在主持设计项目的同时,领导“土人景观”和北京大学研究群体,开展前沿理论与方法研究,在国际上提出中国人的理想景观模式和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反规划”途径等,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60余篇,专著12部,译著6部。
  在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使景观设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受到人们的重视。以俞孔坚教授为代表的北京土人景观和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的两个作品也有幸获得了2005年的这一奖项,使我国成为除美国之外惟一有两个作品获奖的国家。为了更深入地向读者展示景观设计的精妙之处,本刊记者特地对俞教授进行了采访。

  一、问题:在一般人看来,景观设计就是设计建筑、公共雕塑、绿地或者公园,这种理解恰当吗?这样一来,景观设计是不是可以等同于建筑设计、园林设计?

  回答:首先,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是两个平行的不同专业。景观是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构成的整体。景观设计就是通过对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进行规划、布局和设计,以实现一个安全、健康、丰产和令人愉悦的环境。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
  景观中包括有建筑、雕塑、公园等。景观设计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而景观设计学所关注的问题是土地和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旨在综合地、多目标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解决某一市政工程。它不同于建筑设计,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园林。景观设计师的终身目标是实现建筑、城市以及一切人类活动与生命土地的和谐。所以景观设计的外延更加广阔,园林只是景观设计的一部分。
  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也有很大不同,景观设计学是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而城市规划更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和城市总体发展计划。与环境艺术(甚至大地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与景观设计学的关注点在于用综合的途径解决问题,关注一个物质空间的整体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上的,而不仅仅依赖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

  二、问题:您如何评价我国自然景观利用的现状?您在这次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的评奖中有两项设计获奖,这使我国成为美国之外惟一获得两个奖项的国家,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的景观设计水平比较高?

  回答:中国的大地景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变,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危机,人地关系空前紧张。中国大地上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和景观改变急需有这样一个学科和专业,来承担中国人地关系史上最具挑战性的任务:尊重自然过程、把握历史文脉、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而又不乏创造性地设计和改造原有景观、创造新的价值,以实现这样一个古老而崭新的理想――人地关系的和谐,这个学科就是景观设计学。
  中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专业仍在主要承担城市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那是因为中国景观设计发展滞后的结果。因为只有同时经过掌握关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双方面知识、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设计师,才有可能设计人地关系和谐的城市。
  这次我们在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的评奖中有两项规划设计获奖,使我国成为美国之外惟一获得两个奖项的国家,意味着我国的景观设计水平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逐渐在与国际接轨。也说明了国际上对我国的景观设计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是对我国景观设计行业发展成就的认可,让我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了信心。但路还很长,项目的获奖并不意味整个学科发展的先进性。目前中国尚有待建立景观设计学的教育、注册和考核机制。胜任中国土地期待的景观设计师的职业队伍尚待建立。

  三、问题:您所带领的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出了“天地、人、神和谐统一”的理念,请问这一理念是针对国内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吗?

  回答:“天地、人、神和谐统一”是针对目前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的,集中在人地关系的空前紧张,当代中国人的身份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的危机以及精神世界的匮乏等。中国景观设计的根本目标是在中国大地上重建“天地-人-神”的和谐。
  天地,讲的是自然,景观设计的第一原则就是尊重自然。城市设计不尊重自然的现象很多,比如说不顾地形把山推平了、河填平了盖房子,很多城市都是这样,这是工业时代早期的一个典型行为。做城市设计应该留下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构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只有尊重自然了,城市才能体现它的个性,靠山了就是个山城,水多了就是水城。比如说东营在黄河三角洲,有大片的湿地和许多沼泽和盐碱地,就不能像其它的一些南方城市那样去种树种花,而应该做成一个湿地,用菖蒲、芦苇形成湿地系统,正好发挥自己的城市特色,所以我们给它做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时候就围绕“湿地之城”来进行,结果当地接受了并且正式注册了。这样的例子很多,可以说中国的土地是世界上最丰富多彩的,每个地方都有自然的秉赋,而这些秉赋是构成城市特色最关键的地方,尊重和运用了自然的秉赋城市就有特色了。现在我们往往忘记了自然,而是刻意去造,刻意去模仿——模仿欧洲的城市,南方模仿北方的城市,北方模仿南方的城市,这实际上就是违背了天地和自然。天地给你的东西你没有好好利用起来,所以城市就没有特色。西方城市规划设计历史上有过多个理想城市模式,如田园模式、光明城市模式、广亩城市模式,那都市基于当时社会经济和技术的理想模式,都没有把土地本身的过程和格局考虑进去,都是“前生态学”时代的产物,是空中楼阁,对我们的城市建设有不少误导,我们不能照搬。
  人,景观设计的第二大原则是设计尊重人。与以前相比,我们对人的认识经历了深刻的变化,现在,平民的时代已经来临。以前所造的城市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为神造城市,是在敬奉神,人没有地位,“人”的概念基本上没有;第二个阶段是文艺复兴以后人的地位提高了,人从神权里摆脱出来,希望统治和控制自然,因而出现了西方君主主导的城市。中国的封建帝国时代也是如此,古代的北京城就是围绕着皇权而造的一元化的城市;第三个阶段是工业时代,是为机器设计的,是机器的城市。城市中有供汽车快速行走的高速公路、马路,却很少为人同样地考虑,把机器变成神,整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都是围绕着机器进行的。过去,二十世纪五十至八十年,我们的城市规划首先考虑的是工业生产,然后再考虑人的居住,普通人还是没地位的,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现在到了汽车时代,人同样没有地位,汽车是城市的主人。我们现在的时代应该是个真正走向人性化的时代,人就是普通的人,是有生命、有血有肉、具有人性的人,这样的人有生活、有休闲、有交流,而且所有的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因此,城市设计应该首先考虑人,让他上下班可以沿着绿荫步道和自行车道安全行走,让他有一种休闲喝茶的心情,到广场上有椅子坐,能遮荫避阳,这样的城市就可以变得很亲切。
  神,景观设计的第三大原则就是设计尊重土地之神。这里所说的神不仅仅是宗教里所谓的神,而是讲人的一种归属、认同,是对土地的敬畏和依赖,重新回到人与土地的紧密关系当中去,而不是做神的奴隶。我们应该重新把对土地的敬畏找回来,把土地神圣的地位找回来,不要因为掌握了科技就对土地不尊重了。只有充分认识人对土地的依赖关系,我们才会善待脚下的土地。没有信仰就会有邪理产生,比如法轮功。
  遍布中国大地上的宗祠寺庙、祖先的陵墓、土地、村前的风水林和风水树,城镇的龙山龙脉,奶奶讲故事的石埠头,抗日战士被害的场所,纪念社区中过往的贤人孝子的碑牌,等等,都是我们的遗产,它们是神灵栖息之所以,它们构成了中国民间草根信仰的载体,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载体,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根基。因此,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需将它们保留,并结合到城市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
  “天地—人—神”,三者缺一不可,这是未来中国和谐社会的根本。

  三、问题:您可谓是景观设计领域的“先驱者”,请问您是如何选择这一职业的?

  回答:首先是因为热爱土地,热爱自然。家乡的山水田园,在土地上的劳动的体验,使我懂得如何与自然相处。景观设计就是在大地上写诗,而诗的真谛就在于爱,爱土地,爱土地上的人、爱土地之神。

  四、问题:您如何看待国外同行的设计?在这次的获奖作品中,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项目?有什么理念值得您或者国内的景观设计师借鉴?

  回答:国外的设计确实有很多可借鉴之处,特别是在对待场地和环境的态度上。在这次ASLA2005年的获奖作品中,有很多优秀的设计。比如获得居住设计荣誉奖的一个设计,项目位于美国俄亥俄州,景观设计师用生态的方法改善了新建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这是个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性的景观设计。改善和恢复了自然环境,保护了本土植物,采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设计尊重当地历史文脉的延续。这些,对任何一个景观设计师来说,都是值得借鉴的理念。

  土人景观获奖作品

  “反规划”之台州案例

  位置:中国浙江台州
  设计:俞孔坚等
  评委会点评:从环境和生态出发,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创造了一个能够发展出多种建筑和景观形态的城市空间结构。
  “反规划”途径是针对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人地关系严重恶化、现行规划方法论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提出的。该项目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运用“反规划”途径,首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规划,以保障大地生命系统的安全和健康;应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满足生态防洪、生物保护、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和游憩等综合功能需要。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居民获得的社会经济服务一样,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保障城市居民能持续获得生态服务。“反规划”的思路充分体现了生态规划的思想,如今,这种规划方式已经在中国许多城市生根开花。

  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

  位置:沈阳建筑大学
  设计:俞孔坚等
  评委会点评:最精彩之笔在于把实验田放在校园之中,这是一种丰产而美丽的景观,它使学生能直接与农业亲密接触。
  “稻田校园”是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址的景观设计项目。为了满足规模扩大的需要,这所始建于1948年的建筑学院从沈阳城区搬往浑河南岸新校区。2002年,应邀主持校园景观设计的俞孔坚教授带领设计团队,面临资金短缺、工期紧等一系列挑战,提出了用水稻来绿化美化校园环境、让稻香融入书声的方案。最终的稻田校园用当地的东北稻和荞麦等农作物以及乡土野草为材料,营造出富有独特的现代感和乡土气息的稻田景观:便捷的步道穿梭其间,连接宿舍和教室,白杨树分割出一块块水稻田,其间分布着一个个宜人尺度的读书空间。每当5月中旬,校园庆祝插秧节;每到10月底,学校又举办收割节,学生陶醉于一个悠久农业大国所独有的农耕文化体验之中。收获的优质稻米成为学校馈赠贵宾的礼品,水稻之父袁隆平赞曰:“育米如育人,稻香飘校园”。对逐渐远离土地、远离乡村、远离农业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学子们来说,对一个一日不可忘却土地恩惠的农业和人口大国来说,“稻田校园”传达了设计师关于土地的忧患意识和无限深情,表达了反对追求奢华与奇异,倡导“白话景观”与寻常城市的理想。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