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常青:编织“历史脉络”的人(组图)

admin 2005-11-07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一场总金额为22万美元的建筑大赛,一场主题为“可持续发展”的Holcim建筑大赛,虽然已于9月22日在北京降下帷幕,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建筑上的应用,在此次大赛中得到了更

  一场总金额为22万美元的建筑大赛,一场主题为“可持续发展”的Holcim建筑大赛,虽然已于9月22日在北京降下帷幕,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建筑上的应用,在此次大赛中得到了更深层的诠释。大赛规格之高,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的5所世界知名理工院校联合举办,1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专家担任评委。在300个参赛作品中,出人意料的是中国建筑师独树一帜,囊括了金奖,两个纪念奖和两个鼓励奖。来自上海的建筑师常青因设计“杭州来氏望族聚落保护与再生设计”荣获亚太区10万美元金奖。

  本版将以独特视角关注“可持续建筑”。看看以下这一组数据:我国现在既有建筑400亿平方米,到2020年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建筑和建材能耗两项相加约占社会总能耗的50%。

  如果我们再不关注“可持续建筑”,再不懂得保护与再生,子孙后代会戳着脊梁骨骂上一代人的无知和愚蠢。

  本版派出记者专访获奖者,听听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诠注。同时在他们的建筑作品中去体会,如何保护文化资源,如何处理新与旧、保护与再生的关系。

  本期主角:常青

  建筑学工学博士,同济大学责任教授,建筑系系主任,上海市政府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曾担任美国夏威夷大学客座教授,苏黎世高工(ETH)建筑系国际评估委员。主持设计的上海“外滩轮船招商总局大楼保护与再生工程”、“外滩源项目前期研究”、“豫园方浜路保护性改造工程”、“东外滩工业文明遗产保护与再生前期规划研究”、上海市援藏重点项目日喀则“桑珠孜宗堡复原工程”等,均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

  “这次能获亚太区金奖,确实没有想到。”Holcim建筑大赛亚太区金奖获得者,上海建筑师常青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谦虚地表示。

  PART1

  理念篇

  “杭州来氏望族聚落保护与再生设计”是关于城乡结合部风土聚落命运及其城市化方式的专项保护规划,也是同济大学常青研究室完成的“钱塘古镇保护与再生设计系列”的一个组成部分。

  解读来氏聚落

  杭州近年来向钱塘江延伸发展,长河从城郊古镇突然变成了市区的一部分。拥有近900年历史的来氏聚落正是面临被城市侵蚀的厄运。

  来氏聚落最为有名的官邸为“9厅13堂”。历数百年岁月洗礼,如今的“9厅13堂”已残缺不堪,但从保留下来的“历史残片”中,如慎俭堂的大致轮廓、光裕堂留有的正门堂一节、部分厅堂还残存着的石柱、石马、金字匾等物,以及历史记载和当地老人的介绍中,还能想象当年屋主的富庶和显赫。

  保护来氏聚落的意义

  对偌大的一个杭州市而言,保留这二十几公顷的一小块风土文化资源,本身就是对城市未来的一大贡献。而依托杭州城,古镇长河的“来氏聚落”将会获得保存风貌下的再生,其潜在的文化和经济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这样的城郊古镇在我国大城市何止千座,因而这个设计案例具有普遍探讨意义和典型实验价值。

  常青的设计理念:以保护为前提,于再生中落实保护,以保护促进再生;

  把“延续地志、保持地脉、保留地标”,作为保护设计的基本策略;

  把激活潜在的风土民俗和历史场景,作为聚落再生设计的重点依托。

  PART2

  问答篇

  记者问:对于城郊古镇如何保护,怎样改造,如何把握“保护”的尺度?

  常青教授:大范围的消极保护既不现实,也违背了聚落生存与演进的逻辑。因为没有生活形态的延续和提升,没有经济投入上的保障,保护其实只剩下苟延残喘的消极意义。至于在这些地段搞房地产开发更要慎而又慎,因为大规模的拆迁开发将彻底改变一座城市边缘的环境和社会结构,毁灭了残存或潜在的文化资源。

  记者问:反观国外,在欧洲随处可见的都市风貌区和传统城镇,是否可以照搬到我国呢?

  常青说:城郊古镇中代表着农耕文明空间成就的地标性建筑群,已所剩无几。至于由老房子改造成的“现代”建筑,大多成了保护的障碍,发展的“鸡肋”,加上市场对都市周边土地潜值的盲目开发,形成了当代中国极为复杂的初级城市化现象。

  “杭州来氏望族聚落”更为复杂,大多是由断续的农耕文明残存、粗陋的初级工业文明改造结果和无处不在的后工业文明冲击所交织成的,“三次浪潮”汇聚到了同一时空。由于中西的城市文明进程明显存在着阶段性差异,设计师不能秉承“本本主义”,照搬西方文明循序演进的城市化经验。

  PART3

  设计篇

  要实现城市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设计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新与旧、保护与再生的关系。

  常青的设计要点概括如下:

  1、在规划设计前期便考虑了古镇观光的场景设置需要,对风土街景和庭院、厅堂的再生业态和空间效果进行了策划。规划设计中不仅注意了不同层次居住功能的需求,而且提出了按家庭结构和邻里关系回迁安置一部分原住户的构想。

  2、在风貌核心区内原址、原貌,成条、成片地保留和修整水系、老街和老建筑(内部空间)为主,重点修复几座有代表性的“9厅13堂”遗构。

  除了保护和尊重历史上的地脉关系和老街段、老房子外,也有选择地保留和更新20-30年前有时代典型性和再利用价值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如长河影剧院,是上世纪60-70年代典型的“革命现代式”公共建筑,仍有一定的纪念价值和较高的利用价值,故予以保留和改造。

  3、在聚落的地脉结构和肌理构成中,“嵌入”以新材料设计的现代风土建筑群,并且考虑了改善环境、节约投入成本和节能等建造问题。例如对河道水系的整理、整饬,对当地传统空斗墙的参考以及太阳能利用等,都纳入了设计发展之中。风貌协调区中的新风土建筑,包括轻钢系列的TOWNHOUSE,钢木、混凝土系列的跃式住宅等方案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的。

  结语:常青教授认为,历史环境的可持续再生设计必须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的关键点清晰风土聚落的环境结构和生活习俗的变化文脉,把不同文明阶段的空间遗产和新旧设计要素整合起来,把历史脉络有机地“编织”到新的城市演进肌理中去。

  “作品对中国旧城变迁中的焦点问题做出了富于创意的回应,新的都市空间被整合到传统的环境肌理之中,从而使二者融为一体。此外,作品在社会伦理上也妥善处理了与当地住户的敏感关系,及其生态学的设计方式也倍受尊敬”———国际评委会对常青作品的评语。


常青设计的会宗堂

来氏聚落会宗堂现状

轻钢系列联体住宅

  广东设计师参赛积极性不足

  据悉,中国地区共有116个项目参加了此次大奖赛,占亚太区参赛项目总数的一半以上。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告诉记者,看到这么多的中国项目参加角逐这次大奖赛,他感到非常高兴。这次大奖赛得到了如此广泛的关注,充分说明了在中国,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建筑设计、工程和施工的重要性。可惜的是,“广派“军团参赛作品极少。“没有未来设计就没有未来建筑,没有未来建筑就没有未来城市。”吴志强提出,广派设计师亟需形成广泛的生态设计群。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