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从规划做起 让雨水回“家”

admin 2005-11-02 来源:景观中国网
  把钱扔到地下让雨水流走,不如把钱放到地面让雨水留住。在日前召开的第九次中德城市与建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滨水城市规划国际论坛上,德国汉诺威理工大学教授、景观建
  把钱扔到地下让雨水流走,不如把钱放到地面让雨水留住。在日前召开的第九次中德城市与建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滨水城市规划国际论坛上,德国汉诺威理工大学教授、景观建筑师安特耶·斯托克曼强调了这样的观点。在中国矿业大学常江教授的帮助下,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 

  记者: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您认为应怎样处理与水的关系? 

  安特耶:水要想办法一级级留住。对于水的设施考虑不仅是在水岸,而且要将雨水河道结合在一起考虑,这样,我们才是和水一起在搞规划,而不是用水在搞规划。跟原来的方式不同,原来的做法是把水流走了,不在本地,而新的做法是使水一层层流到地下,使我们的地下水得到补充,这样可以减少水流走的水量,避免洪水灾害。另外,把水留在地下还有景观上的好处:下不下雨景观不同,富有变化。 

  把钱扔到地下让雨水流走,不如把钱放到地面上让水留住更好。实际上这个原则在中国古代早就明白,中国现在也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做这个事情。 

  记者:那么,德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留住雨水的呢? 

  安特耶:上世纪80年代,德国开始了一个生态运动,把生态作为第一要义来讨论,就在那时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从90年代开始,几乎德国所有的城市都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这可能与经济有关,因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城内很多人都迁到了城外,如果还按传统的方式收集雨水,要建很多地下管道,经济投入很大。以前人们传统的方法,是把雨水和污水用同一管道来排走,而雨量时大时小,不得不把管子修得很大,很不经济。现在很多城市开始雨污分流。目前中国很多城市还没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如果从一开始就考虑如何用既经济又生态的方法处理雨水会更好。 

  记者:1996年,德国卢尔区有一个新的立法,要求所有私人地面上建的房子,下雨的时候雨水必须从自己的地面流到地下,不准流到公共空间。那么,在留住雨水方面,德国是否进行了统一的立法? 

  安特耶:从国家的层面上,有这方面的指导性的导则,但是没有真正的法律出现。但据我所知,几乎现在德国所有的城市都要求必须让雨水渗透到自己的地块上。在我所生活的地方,都颁布了相应的法规。 

  记者:如您所说,留住雨水,不仅可以改善水循环,改善生态环境,另外在景观方面也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对一个景观设计师意味着什么? 

  安特耶:留住雨水,不仅可以创造一个漂亮的景观,而且这个景观还有实用功能,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非常有利的。对我个人而言,当然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一方面我要考虑到有水的情况下是什么景观,没水的情况下是什么景观,在设计之初都要考虑;除此之外,我还要考虑到技术问题、建材问题等,我觉得很有意思,也非常富有挑战性。 

  记者:在德国,您参与的这方面的项目多吗?在中国您有没有开展过类似的成功案例? 

  安特耶:我在读书期间就参加过这样的项目,后来到慕尼黑以后,在规划设计所工作,也做过这样的项目。在中国,到现在为止,我参加的都是一些大的框架性的规划,还没有做过这么具体的项目。 

  记者:那么您在参加大的框架性规划中,是否涉及到这样的具体问题? 

  安特耶:当然了,提过这样的建议。记者:有没有被采纳呢? 

  安特耶:我们在设计说明书中提出过这样的建议,但是后期工作没有参与,不知道是否继续。比如在为大连软件工业园做项目时,当时它的雨水全部顺着山流下了,我们建议做成梯田样的,让雨水储存起来,渗到地下。 

  记者:留住雨水,不光是一个规划设计的问题,其中也包含有技术的、建材的因素,假如你在参与中国的项目时提了这样的建议,而当地缺乏这样的技术、材料,你会把这些技术带给中国吗? 

  安特耶:从我个人角度讲,肯定没有问题,但是技术问题我不是接触很多。据我所知,有很多德国的规划师也在积极参与中国的城市建设,也在做这方面的事情。作为雨水回收系统,和污水净化不一样,它所要求的技术并不高,在规划工作中对水量有多大、需要多大的储水池做一个精确的计算就可以了。所以,它不是一个高精尖的技术,技术转让没有问题。 

  记者: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让雨水回到地下,使城市地下由“水泥板”再回到“湿地毯”,这件事情做到不难:技术上要求不高,经济上投入也不大。关键是人们要转变观念? 

  安特耶:非常正确,我也觉得是这样的。在规划之初就要考虑:如何处理雨水。规划专家要和水利方面的专家一起坐下来,在做规划的时候要考虑雨水怎么流,而不是先做好一张图,再考虑如何处理水的问题。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