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刘亮:为亮点而生

admin 2005-09-05 来源:景观中国网
  阿奇贝斯设计公司董事、总设计师。   1981-1985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学士   1985-1990 桂林规划设计院建筑师   1991-1998 德国卡塞尔大学景观设计硕士、城
  阿奇贝斯设计公司董事、总设计师。
  1981-1985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学士
  1985-1990  桂林规划设计院建筑师
  1991-1998  德国卡塞尔大学景观设计硕士、城市规划博士
  1990-1993  德国汉堡WLES景观设计事务所规划师、景观建筑师
  1993-1998  德国GTL规划景观设计事务所主要创始人、高级规划师
  1998-2000  加拿大蔡德勒建筑事务所(ZRPA)高级建筑师
  2000-2002  加拿大B+H建筑事务所首席规划师、高级建筑师
  2002至今  阿奇贝斯设计公司董事、总设计师

  在业界,刘亮有着“中标王”的称誉。这个口碑的来源是不到3年的时间里,刘亮担任总设计师的阿奇贝斯公司,参加了12次竞标,有11次获得第一名——北京国际物流港、南宁东盟商贸城   、北京师范大学新校区、峨嵋天颐国际会议度假公园……

  如果说偶然获奖是幸运的话,那么频繁获奖则只能说明了某种必然性。对于刘亮,这种必然性是什么呢?

  走南闯北,但我肯定还是要回来

  现为加拿大籍的刘亮曾在海外居住12年之久。2002年11月回到北京,创办了“阿奇贝斯”。 

  一切都源于小时候的“每天画一张画”。刘亮的父亲是四川著名的书画家,在父亲的熏陶下,刘亮自幼就开始研习绘画。幼年起的习画经历,对刘亮后来的人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刘亮的父亲曾经希望儿子也能成为一名画家。但在上世纪70年代,理工科的地位被强调到很高的程度,争强好胜的刘亮数理化成绩名列前茅,于是考大学时他就挑了一个能发挥自己绘画优势的工科专业——建筑学。

  1985年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毕业后,刘亮选择了去桂林。

  “去桂林,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因为看了电影《刘三姐》后,喜爱上了桂林的美好山水,于是毕业后就毫不犹豫地去了那里。”

  这里需要穿插的一个情节是,刘亮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在他大学毕业时就已令人刮目相看。

  他的毕业设计是“三亚市中心规划设计”。当时这个作品得了96分,并成为三亚市中心改建的实施方案。22岁时,刘亮就已经在桂林规划设计院做到项目负责人。

  在毕业后的几年里,刘亮一直坚持出国的计划。

   “我一直没有间断学习英语,就是一门心思想要出国去看看。因为经常看一些国外的建筑杂志,深感在这个行业里,国外要比国内做的好得多。”

  1990年,刘亮自费赴德国留学。

  “其实我本来挺胆小的。上大学的头几天我都不敢去食堂打饭。而且去德国之前我都从来没有跟外国人说过话。所以可想而知,我刚到德国时有多难。”

  到德国的第一天,在汉诺威开会的教授要他过去会面。路途遥远,语言不通,他后来硬是东寻西问地坐上了火车到了汉诺威。

  在德国的8年,对刘亮来说是承前启后的8年。在这期间他攻读完卡塞尔大学(University Kassel) 的景观设计硕士和城市规划博士。

  从他学习的脉络上看,在这个时期,他更深入地学习了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材料等问题。而“在这之前,这些问题我都不是非常清楚,很模糊的。”这段学习经历使得他获得了少有的全面性—   —他在规划、景观和建筑方面都达到了某种高度。

  期间,他还与两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创办了GTL规划景观设计事务所。事务所名字GTL中的L即“刘”的首字母。这家事务所在最开始的三个项目上大获成功之后,就打开了局面,在德国颇有名气   。

  像年轻时为了桂林山水而选择桂林一样,刘亮再次为了一个简单的理由选择了加拿大。
 
  “在德国呆了8年那么久,中间我常去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家,我觉得自己对于欧洲的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需要了解一下北美了,就决定移民加拿大。”

  从1998年起,刘亮先后在加拿大最著名的蔡德勒建筑师事务所和B+H建筑师事务所分别担任高级建筑师和首席规划师兼高级建筑师。

  他在B+H建筑师事务所时参加了五个国际竞赛,均获得第一名。

  加拿大的别墅名车的舒适生活没有留住刘亮。4年后,他仍选择回到国内。

  “有些朋友对我说国内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连我太太都很反对我回国,但我还是坚持要回来。”他说,“我从来就没想过要长久地呆在国外。在加拿大时我就做了不少中国的项目,也常来北京和上海出差。我想,为什么不回到中国更直接地参与中国的建设呢?”

  “我对中国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也许是因为从小就耳濡目染的缘故吧,我很爱中国的文化…… 我的孩子,虽然他从小在国外长大,我也希望他能爱自己的国家。前几天我还给他讲了好久抗日   战争史。”

  “屡投屡中”背后

  也许对许多设计师来说,一个作品的问世需要经过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殚精竭虑的痛苦过程,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曲折才到达胜利的彼岸。

  “我好像没这么痛苦。往往一瞬间就有了个很好的想法。所以我觉得我的工作多是快乐的。”刘亮说。

  他自言,除了灵感和直觉之外,之所以能够屡屡中标,还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

  首先是他的生活和学习经历。由于在国内长大,又在欧洲和北美学习工作过,“我对中国、欧洲和美洲的文化都有了解,思路很开阔。而国外的事务所则未必对这么多地区的文化有如此的了解。” 

  以北京国际物流港为例。当时投标竞争非常激烈。其中一家香港公司为此做了一年的准备,期间项目方案经过了多次讨论修改,胜算非常大。

   “几乎大家都以为其他竞投公司就是给那家公司作‘陪绑’的了,最终的结果却是我们的方案以全票获得通过。”

  北京国际物流港是刘亮的一个得意之作。他的方案很好地解决了交通和居住、商用的关系,并且很好地融合了北京的古文化特色。

  刘亮广泛的爱好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他的爱好包括了绘画、书法、文学、音乐和摄影。

  即使是这些“业余”爱好,刘亮也毫不含糊——他曾在大学二年级时参加过重庆市书法竞赛,获一等奖;参加1996年德国旅游摄影大赛,获得第一名。

  “曾经很喜欢参加竞赛,但现在觉得有些累了,做的项目多是别人邀请的。但只要参加竞标,我不会因为以前有很高的概率就掉以轻心或者草率,我会很郑重其事地去对待。”

  “每个方案出来,我不敢说自己有获胜的把握,但我一定要求它有某些亮点,能够让我激动。” 

  对话

  中国房地产报:阿奇贝斯参加过12项竞标,11次中标,1次落选,对于落选的项目,您怎么看?

  刘亮:那个落选的项目是无锡某学院的规划设计。其实我倒认为我们的方案并不比第一名差,有很多方面我们其实是优于他们的。不过对于赢和输,我都有一颗平常心。

  中国房地产报:你做过德国阿迪达斯总部的设计,也做过都江堰乡村规划设计,你做的项目跨度非常大,你如何把握好这些截然不同的项目?

  刘亮:其实把握好一点就够了——功能。“好用”最重要,造型是其次的。

  我曾经也经过了摸索。刚去德国时,我做的东西中国味太重了,后来摆脱了那些束缚和影响,但中国文化中本质的东西我把它保留下来,比如说“天人合一”。

  中国房地产报:有些建筑师认为,现在国内的招投标很不规范,他们比较回避这种形式。你怎么看?
  刘亮:事实上,中国的建筑市场越来越成熟。有很多项目是私人投资,他会要求真正好的东西。也有许多国家重点项目,对主持者来说,项目的成败是最重要的,他们不大会拿那么多的钱来开玩笑,所以我比较倾向于参与投标竞争,并且还相信这会是以后的潮流。

  中国房地产报:对阿奇贝斯有什么设想?
 
  刘亮:从成立之初我就想把它做成一个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公司。其实北京现在已经是个国际化的舞台,在北京立住脚了,在国际上也就有了一定竞争力。

  中国房地产报:您负责公司的经营吗?

  刘亮:不,我主要负责设计。但有很多时候甲方是冲着我来的,所以我必须要去亲自和他们谈,这样占用了很多时间。

  中国房地产报:您对公司的现状满意吗?

  刘亮:大体上是满意的。但肯定有不足,比如现代化管理方面。大家都觉得很累,说明管理上存在一定问题。

  中国房地产报:现在公司的主要设计都是由你亲自完成的,这种情形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吧?

   刘亮:一个公司当然不能只靠一两个人。我在公司里也大力培养人。在这两三年里公司有几个不错的建筑师成长得很快,有机会我也希望他们能够出名。
  • 给Ta打个赏

12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