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扬名海外
在世界园林大家族中,包括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等主要造园体系。数千年来,中国园林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系统的造园思想及手法,成为东方园林的代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园林开始陆续“出口”海外,因为工艺精湛、底蕴深厚,这些园林作品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常驻文化大使”。为了解中国园林的“出口”历程,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工程分会理事长王泽民,他曾任中外园林建设总公司总经理,率领该公司代表中国在世界各国建造了六七十座园林。
记者(以下简称记):中国园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口”的,它们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
王泽民(以下简称王):中国园林的“出口”与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密不可分,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促进了中外园林文化的传播。通过参加由联合国国际博览局批准的2年一次的国际博览会、中外友好省市(州、县)的交流活动及承包国外政府或私人投资的项目等方式,我国的园林企业开始在国外承接项目。
最初到海外建园林的中国企业只有中外园林建设总公司一家,近几年才发展到10几家。截至目前,我国在世界五大洲建造的园林和古建项目共80多个,且多为古典园林,先后获得美、英、德、日等国举办的国际园艺展金奖、政府奖等各种奖项40多个,并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记:能介绍一些你们在海外建造的中国园林吗?
王:我清楚记得海外第一座中国园林建造的过程。1978 年,我们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东方馆建设了一处能表现中国园林景观的工程,仿造苏州网师园的“殿春鋎”园林景观。该工程于1980 年5月完工,取名“明轩”。整个庭院占地面积460.2 平方米,由门厅、主厅、假山水池等组成。
建造“明轩”正值中美建交前后,不仅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而且开创了我国园林建筑“出口”的先河,为中国园林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时任纽约市市长考奇、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夫妇、国际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等社会名流纷纷前来参观,他们对中国匠师的精湛技艺和中国传统文化表示了极高的赞赏。
记:在海外建造中国园林遇到过哪些困难?
王:在海外施工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我们的操作规范与当地的法规有差异,在中国认为足够安全的结构或建造方法,在某些国家则不被认可。比如我们的古建楼阁以木结构为主,按传统施工方法,木头与地面的石槽不用固定,这是因为木头是柔性的,轻微的活动不会使其扭曲变形,抗震的效果也最好。但这种做法外国人就很难理解。日本阪神大地震时,周围很多钢筋混凝土的建筑都倒塌了,我们建设的梅园所有建筑却完好无损,这证明了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施工方法是很科学的。当然,我们也吸收了一些先进的国外施工经验,如混凝土柱子的浇注方法,用钢丝水泥进行瓦下防水等。
植物配置也是个问题。要建设原汁原味的中国园林,当然用中国的植物表现效果最好。但受限于工程成本或工期因素,大多数情况下采取就地取材的办法。从中国本土出口植物由于植物进口检疫手续十分严格,植物不允许带泥土,因此,对植物出口前的植保工作和种植后的养护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
记:中国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和欣赏,您认为中国园林的“出口”之路将朝什么方向发展?
王:我国园林“出口”主要是作为国际文化交流内容,市场化程度很低,随着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日趋提高,中国园林在海外市场将有更大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园林文化是多元的,我们不能只停留在重复建设古典园林上,而应有所继承地发展现代园林。
此外,要在海外园林市场有所作为,必须重视培养人才、发掘人才,重视培养园林各工种的能工巧匠。目前,国外私家园林市场正日渐兴盛,这个市场空间很大,有兴趣的企业可以多关注。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