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张欣:我不是一个小女人 用感觉来造不一样的房子

admin 2005-08-02 来源:景观中国网
人物简介:张欣,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经济学硕士,曾做过华尔街高盛银行的Banker,现与其夫潘石屹一起共同担任SOHO中国的联合总裁。张欣的“浮出水面”应该是近一年左右的事情。准确地
人物简介:张欣,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经济学硕士,曾做过华尔街高盛银行的Banker,现与其夫潘石屹一起共同担任SOHO中国的联合总裁。

张欣的“浮出水面”应该是近一年左右的事情。准确地说,是源于去年在威尼斯的获奖。2002年9月,张欣以发展商的身份,携“长城脚下的公社”获得了第八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建筑艺术推动大奖”。这是双年展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奖项颁发给一位发展商而非建筑师。而且这个奖给的是张欣个人,不是潘石屹,也不是他们共同拥有的公司。

这次获奖,对张欣来说意味着由原来仅仅是“潘石屹夫人”的身份走到了台前,真正地浮出水面了。

触摸理想

记者:威尼斯的获奖使你好象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一下子成为主角?这种转变是有意识的吗?是不是你“蓄谋已久”的转折?

张欣:(有点无奈地笑)为什么你们都把我想的这么狡猾?其实我的工作一如既往都是一样的,我和潘石屹之间早就明确定下了分工,我负责所有与国外的联系,以及建筑设计、工程管理等商业决定以外的事情,而商业谈判、销售、政府公关以及所有与钱有关的工作都是潘石屹来做。也许因为“威尼斯建筑双年奖”是国外的,比较关注我多一些,所以就把奖给了我了。

我们的一个朋友曾经评价说:“潘石屹是唐老鸭,张欣是米老鼠,现在是唐老鸭下台,米老鼠上台。”其实我得奖,潘石屹真的挺高兴的。而且接下来,我们还得了好多其他的奖。

记者:“长城脚下的公社”是一个典型的发展商给建筑艺术提供土壤的案例。但是从发展商到建筑艺术家,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品质、两种思维方式的人,而且他们之间必然是有冲突的,你是怎么来权衡这种利益上可能产生的冲突的?

张欣:为什么会有冲突?这二者是不矛盾的,好东西才会有更多的人欣赏,而发展商可以通过商业行为吸引来更多人的目光。商业是个有效的推动手段,但首先应该推广的是一个好的作品。

记者:但是你这样就不能解释为什么绝大多数发展商主要还是在卖房子而不是推动建筑艺术。

张欣: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的理想色彩还是比较浓的,好象天生有一种使命感。过去都是通过政治行为来影响社会,而今天就可以依靠你的经济实力,通过商业推动来落实一种理想。

记者:“长城脚下的公社”无疑是赚了名了,是否也赚了利呢?

张欣:目前这个项目还是只有付出,没有收入,因为我们还没开始做销售,要到二期的时候才会做。

对公司来说这是个很小的项目,所以我们不会有任何资金上的压力。而且现在它就这么知名了,将来销售和盈利是绝对不成问题的,也就是说我们肯定也要满足商业利益。

记者:大家都觉得潘石屹属于地产圈里非常善于宣传和“炒作”的类型,这种类型里有你的烙印吗?比如我听说你们会给人发短信说今晚什么时间央视有我们的专访,你觉得这样的张扬与中国人一向的内敛不会让你觉得有什么不妥吗?

张欣:潘石屹是一个很随和的人,他几乎是谁的采访都会接受,不像我比较挑剔。其实这也和公司的策略有关,我们就是有意识地要树立潘石屹的个人品牌,以他为代表,整个公司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事实上很多国外的公司都是这种操作方式,中国现在也有这样的例子,像张艺谋、张朝阳他们,都已经成为一种品牌了。

我们的建外SOHO作为全国销售冠军的项目,有24.1亿,和大力宣传是密不可分的。

记者:你有那种靠建筑,或者说你的建筑理想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想法吗?我看过一些报道,好象你总是会关心一些哲学、社会方面的问题。

张欣:建筑是物质的也是超越物质的,它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能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物质的东西是可以触摸到的,我们可以从物质里寻找精神的东西。比如我就经常站在长城上感觉当时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形态。

性格决定命运

记者:有个媒体曾这样写道:“穿一件精致的白衬衫,优雅地捧着咖啡杯,因为没有化妆,断然拒绝了等待已久的摄影记者——张欣的优越感不容分说。”你在意别人对你这种类型的评价吗?

张欣:不在意。我觉得每个人看事情的角度都不一样,你无法让所有的人都对你保持非常好的印象,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其实那天的情况是那个记者来之前没有说要拍照片,而我当时又有急事,来不及回去换衣服了,所以我说就不要拍了,没想到一不留神就弄出个优越感的话题了。不过我认为做人应该要有勇气,不能老是考虑到别人的面子,心理承受能力,还是应该真实地呈现自我。

记者:有媒体把你评为“最聪明的女人”,你自己如何评价你的智商和情商?

张欣:我认为做人的境界应该是三个层面——用心,用情,用脑。心就是心灵的东西,智慧;情是指爱;用脑就是智力、理性。纯理性或者纯感性都是不行的,要平衡才能达到一种做人的境界。

记者:你跟其他的发展商交流吗?

张欣:从来不打交道,我都不太认识他们,也不参与他们的社交场合。我和潘石屹是有分工的,他一个人去就够了,两个人做同样的事情容易造成“品牌混淆”。

记者:作为女人,你有没有曾经想过,这辈子当个白领,挣点小钱,找个好老公,就知足了?

张欣:从来没有(非常坚定的)!我从小生活在动荡的状态,5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从小学到初中我上了10个学校,北京、天津、福州、济南,在十几个城市待过,15岁到香港做女工。对我来说,变化是生活的常态。所以我从小对小资的温馨就没有太多的感觉,能让我感动的都是那些充满激情的和理想的东西,我喜欢苍茫的大山、大沟等等这种没有人的境界。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非常果断的人,我的这种成长环境决定了我对很多太细节的东西不会太在意,我也从来没有那种小女人的情怀。

记者:但是以你这样的性格,怎么会在1997年与潘石屹的婚姻面临危机的时候选择了妥协?

张欣:很多时候后退比前进更需要勇气。人的一生往往就是需要你踩上几个点,在这件事上,我做的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

张欣与潘石屹谁改变了谁?

记者:你和潘石屹的婚姻在太多人看来都是那么的匪夷所思,我想你们身上一定有对彼此互相吸引和互相需要的东西,它是什么?你是否当初一眼就看出潘石屹是一个很有前途和潜质的人?

张欣:你把我说的简直是神机妙算了。生活中有些事情是没有答案的,非理性的,很多时候理性在感性面前太苍白了。如果一定要找原因的话,就是我这个人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绝大部分人喜欢和舒服的、熟悉的人在一起做事,我正好相反,太舒服的时候我就非要去改变一下。我好象天生有那种冒险、探险的欲望。

记者:难道和潘石屹的婚姻是探险吗?

张欣:因为和我以前的生活完全不一样嘛!我为此完全进入到了另一个圈子,我们之间有太多的不一样,简直没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而我对这种不一样有强烈的兴趣。

记者:你好象说过潘石屹改变你比你改变他的地方要多?

张欣:我对潘石屹的改变都是很表面化的东西,比如衣着,形象什么的,但对于他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则没有改变。相反,我受他的影响是比较深刻的。我刚才提到做人的境界,“用情”是我本身具有的,“用脑”是所受到的教育,而“用心”则是我受了很多潘石屹的启发,我从他身上理解了什么是东方式的智慧,也就是所谓的“道”。在这点上我很佩服潘石屹,他的确是一个非常智慧的人,。

记者:是你的事业受益于你的婚姻,还是你的婚姻受益于你的事业?如果没有这段婚姻,你会有今天这样的成绩吗?

张欣:到底是“受益”还是“受害”我也不知道。但是即便没有这个婚姻,我想我不会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白领,华尔街当Banker的人很多,但从女工到Banker的案例可能只有我一个。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在向前迈,因为我看见过生命不止这些。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