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建筑是审查世界的一种方式
admin
2005-07-31
来源:景观中国网
张永和:中国实验建筑代表人之一,1956年出生于北京,是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张开济的次子,多次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1993年,与妻子鲁力佳一起回国成立非常建筑工作室,正式转入商业实
张永和:中国实验建筑代表人之一,1956年出生于北京,是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张开济的次子,多次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1993年,与妻子鲁力佳一起回国成立非常建筑工作室,正式转入商业实践。他在国内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可能就要数“长城脚下的公社”了。
对于一个试图写部建筑小说的人来说,张永和的这部《作文本》,应该会是一个绝妙的启示和参照。
对抒情的抗拒
建筑小说怎么写呢?我的想法是,以文字的方式完成一个空间内所有可能完成的基本动作——伸展、移 动、挣脱、奔跑并观察,然后经由文字抵达一座建筑的灵魂(在这里,文字完成一种类似通道或媒介的功能),最终,通过上述运动,文字本身也变为建筑或反建筑的一种形式。
这当然有点乌托邦,不过,在这方面,至少有两点和张永和的思路是对应的:第一是客观性,第二是事物基本的叙事功能。
在相当于本书序言的文章《写作文》中,张永和清楚地表达了自己对抒情的反感。作为一个建筑师,同时又是一个对文字有着特殊趣味的人,张永和的这种反应是意料之中的——一个精于算计和逻辑的建筑师,怎么可能对抒情情有独钟?
在这方面,张永和似乎有着天生成为一个建筑师的禀赋。
早在中学作文时,抒情对于张永和来说就成为一件尴尬的事,到后来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到了“根本无情可抒”,而张永和后来的建筑作品,也明显以理性见长。
但反抒情并没有影响张永和对文学的兴趣。“也许,我与文学或文字之间相互折磨的时间已经太长了”。因为,反抒情并不等于反文学,更不等于反想象力。
想象力说到底是对空间的一种延伸和再造,而文字恰恰是关于空间的一种艺术,这一点,早在本雅明30年代的写作中已有明确阐释。
文字与建筑也终于在这一点上打通了。
矮隔间的发明者
文字可以建造空间。这首先表现在文字对空间的描述功能上。
事实上,在文学的全部历史中,文字总是具有某种对建筑新形态与新观念的预见性。
在《文学与空间》这篇文章中,张永和考证了卡夫卡在建筑学方面某个不经意的贡献。那是在《城堡》中,卡夫卡所设计的一个办公空间:
一条低矮的走廊,两边两排小房间。引人注目之处是小房间的隔墙是不到天花板的,整个空间中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卡夫卡无意中预见了后来出现的开敞式办公环境以及它的副产品——矮隔间。放置在开敞的环境中,犹如两个建筑同时存在于一个空间,上层是公共的,下层是个人的。
当然,文字的空间构造性并不仅仅通过描述功能体现,更重要的是,它还通过自身的存在和某种内在的运动形式完成对空间的雕塑。也就是说,文字可以建筑的方式存在。
在明确这一点之后,那么反过来,我们可以说张永和的工作,是在用建筑完成内心深处压抑已久的叙事冲动。
“作文/本”还是“作/文本”
在张永和全部的关于建筑艺术的活动中,除了具体的建筑设计,他本人还素来以擅长对建筑哲学的理论思考而著称。今年9月,张永和就将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建筑系主任,这种逐渐区别于国内其他建筑师的国际认可,或多或少与他富于创建的哲学思考和理论洞见有关。
张永和一直试图用建筑的智慧思考和审视这个世界。
什么是建筑的智慧?简单而言,建筑的智慧具备如下一些特质:冷静,客观,绝对理性,反抒情,并逐渐通过一种精密的计算和逻辑推理,推导或制造出关于这个世界与时空的对应关系。
这更类似于一个叙事过程,一个绝对客观的叙事。
关于建筑的叙事功能,张永和这样写到:“与电影比较,建筑具备语言外所有的叙事因素,空间比电影更多一相度。建筑叙事的可能性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可以尝试用空间造型‘翻译’电影叙事。”
这是一种明确无误的表述。张永和的建筑哲学可能更多的来自他的文字才华,这种才华必然地导致一种本能性的叙事冲动。
实际上,即便是在“作文本”这样一个简单的书名中,也体现了张永和的某种建筑智慧和匠心。
“作文本”可以有两种读法,一种是“作文/本”(写作文的本子),还有一种是“作/文本”(制作文本)。通过节奏的变换和字义的不同组合,即便在“作文本”这样一个短语或短句中,也营造出了一个奇妙的变化的空间。
张永和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建筑永远不是凝固的,而是运动的,通过对意义的不断滥用、错用,建筑已永远地滑向了某个未知的空间。
这就好比卡尔唯诺在《城中四季》所描述的故事:
夏夜,马可瓦尔多一家人站在阁楼里,欣赏窗外景色。窗户对面屋顶上的霓虹灯广告招牌闪闪烁烁。当霓虹灯亮起来的时候,因为光度很强,其他东西很难看清,只能看到招牌上的GNAC四个字母;当它熄灭时,就能清晰地看到天空、星座和月亮。因此,窗外的夜晚就由GNAC和月光轮流统治,20秒钟一轮换。
对于这样一幅场景,一家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女儿的感情显得细腻甜美,月光使她陷入憧憬,而灯光则把她的思想带进舞厅;两个小儿子的思想和行为带有孩童的天真,在月光下,他们有一种温暖而又恐惧的感觉,在灯光下,他们却相互逗乐,用手当枪相互射击;母亲在月光下有点替孩子担心,觉得窗外的气氛对他们不利,当灯光亮时,她却觉得是在一个要人家做客;父亲却趁此机会忙着教孩子认识天体……
终于在父亲的激励下,一个儿子用弹弓射向霓虹灯。那个晚上,霓虹灯再也没有亮起来,原有的两个交替变幻的世界变成了一个稳定的月光下的世界。
张永和在一个超长的注脚中引述了卡尔唯诺的这则故事,而他也通过“作/文本”,使自己的“作文/本”最终滑向了卡尔唯诺的世界。
对于一个试图写部建筑小说的人来说,张永和的这部《作文本》,应该会是一个绝妙的启示和参照。
对抒情的抗拒
建筑小说怎么写呢?我的想法是,以文字的方式完成一个空间内所有可能完成的基本动作——伸展、移 动、挣脱、奔跑并观察,然后经由文字抵达一座建筑的灵魂(在这里,文字完成一种类似通道或媒介的功能),最终,通过上述运动,文字本身也变为建筑或反建筑的一种形式。
这当然有点乌托邦,不过,在这方面,至少有两点和张永和的思路是对应的:第一是客观性,第二是事物基本的叙事功能。
在相当于本书序言的文章《写作文》中,张永和清楚地表达了自己对抒情的反感。作为一个建筑师,同时又是一个对文字有着特殊趣味的人,张永和的这种反应是意料之中的——一个精于算计和逻辑的建筑师,怎么可能对抒情情有独钟?
在这方面,张永和似乎有着天生成为一个建筑师的禀赋。
早在中学作文时,抒情对于张永和来说就成为一件尴尬的事,到后来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到了“根本无情可抒”,而张永和后来的建筑作品,也明显以理性见长。
但反抒情并没有影响张永和对文学的兴趣。“也许,我与文学或文字之间相互折磨的时间已经太长了”。因为,反抒情并不等于反文学,更不等于反想象力。
想象力说到底是对空间的一种延伸和再造,而文字恰恰是关于空间的一种艺术,这一点,早在本雅明30年代的写作中已有明确阐释。
文字与建筑也终于在这一点上打通了。
矮隔间的发明者
文字可以建造空间。这首先表现在文字对空间的描述功能上。
事实上,在文学的全部历史中,文字总是具有某种对建筑新形态与新观念的预见性。
在《文学与空间》这篇文章中,张永和考证了卡夫卡在建筑学方面某个不经意的贡献。那是在《城堡》中,卡夫卡所设计的一个办公空间:
一条低矮的走廊,两边两排小房间。引人注目之处是小房间的隔墙是不到天花板的,整个空间中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卡夫卡无意中预见了后来出现的开敞式办公环境以及它的副产品——矮隔间。放置在开敞的环境中,犹如两个建筑同时存在于一个空间,上层是公共的,下层是个人的。
当然,文字的空间构造性并不仅仅通过描述功能体现,更重要的是,它还通过自身的存在和某种内在的运动形式完成对空间的雕塑。也就是说,文字可以建筑的方式存在。
在明确这一点之后,那么反过来,我们可以说张永和的工作,是在用建筑完成内心深处压抑已久的叙事冲动。
“作文/本”还是“作/文本”
在张永和全部的关于建筑艺术的活动中,除了具体的建筑设计,他本人还素来以擅长对建筑哲学的理论思考而著称。今年9月,张永和就将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建筑系主任,这种逐渐区别于国内其他建筑师的国际认可,或多或少与他富于创建的哲学思考和理论洞见有关。
张永和一直试图用建筑的智慧思考和审视这个世界。
什么是建筑的智慧?简单而言,建筑的智慧具备如下一些特质:冷静,客观,绝对理性,反抒情,并逐渐通过一种精密的计算和逻辑推理,推导或制造出关于这个世界与时空的对应关系。
这更类似于一个叙事过程,一个绝对客观的叙事。
关于建筑的叙事功能,张永和这样写到:“与电影比较,建筑具备语言外所有的叙事因素,空间比电影更多一相度。建筑叙事的可能性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可以尝试用空间造型‘翻译’电影叙事。”
这是一种明确无误的表述。张永和的建筑哲学可能更多的来自他的文字才华,这种才华必然地导致一种本能性的叙事冲动。
实际上,即便是在“作文本”这样一个简单的书名中,也体现了张永和的某种建筑智慧和匠心。
“作文本”可以有两种读法,一种是“作文/本”(写作文的本子),还有一种是“作/文本”(制作文本)。通过节奏的变换和字义的不同组合,即便在“作文本”这样一个短语或短句中,也营造出了一个奇妙的变化的空间。
张永和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建筑永远不是凝固的,而是运动的,通过对意义的不断滥用、错用,建筑已永远地滑向了某个未知的空间。
这就好比卡尔唯诺在《城中四季》所描述的故事:
夏夜,马可瓦尔多一家人站在阁楼里,欣赏窗外景色。窗户对面屋顶上的霓虹灯广告招牌闪闪烁烁。当霓虹灯亮起来的时候,因为光度很强,其他东西很难看清,只能看到招牌上的GNAC四个字母;当它熄灭时,就能清晰地看到天空、星座和月亮。因此,窗外的夜晚就由GNAC和月光轮流统治,20秒钟一轮换。
对于这样一幅场景,一家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女儿的感情显得细腻甜美,月光使她陷入憧憬,而灯光则把她的思想带进舞厅;两个小儿子的思想和行为带有孩童的天真,在月光下,他们有一种温暖而又恐惧的感觉,在灯光下,他们却相互逗乐,用手当枪相互射击;母亲在月光下有点替孩子担心,觉得窗外的气氛对他们不利,当灯光亮时,她却觉得是在一个要人家做客;父亲却趁此机会忙着教孩子认识天体……
终于在父亲的激励下,一个儿子用弹弓射向霓虹灯。那个晚上,霓虹灯再也没有亮起来,原有的两个交替变幻的世界变成了一个稳定的月光下的世界。
张永和在一个超长的注脚中引述了卡尔唯诺的这则故事,而他也通过“作/文本”,使自己的“作文/本”最终滑向了卡尔唯诺的世界。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