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与一座城的复兴
admin
2005-07-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人物描述: 1971年出生于隆回,1995年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后,在长沙市规划设计院工作。2000年初,组建湖南千府城市设计有限公司,任公司总经理兼总规划师。2001
人物描述:
1971年出生于隆回,1995年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后,在长沙市规划设计院工作。2000年初,组建湖南千府城市设计有限公司,任公司总经理兼总规划师。2001年,组建湖南方圆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为迎接WTO后国内设计企业与国际接轨,建设部在全国试点的首批七家建筑工程甲级设计资质事务所之一),任执行董事兼总规划师。同时现为湖南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沙市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十佳规划设计师”。同时谭克修是一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著名青年诗人,以组诗《海南六日游》、《某县城规划》、《还乡日记》等为代表的诗作,获得过“2003•中国年度诗歌奖”、“1993中国文学创作年会作品二等奖”、“第二届路遥青年文学奖”等十余项全国性文学奖项,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实力派诗人,被誉为“诗人设计师”。
谭克修主持设计的“长沙滨江文化园”第二套方案(即长沙市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称为“两馆一厅”),目前正处于公示阶段,他在方案中提出用“三滴水”、“三块石头”、“三本书”意象分别表达音乐厅、博物馆、图书馆的设计理念,用最朴素的哲学和最简单的造型元素表达极为复杂的建筑性格,将“五行说”、“道家理念”(“三生万物”)、“湖湘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与科技成果融为一体,受到了专家学者、广大市民的普遍关注和好评。如何将“长沙滨江文化园”打造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名片”,打造成极具艺术个性和文化品格的标志性建筑,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在最初进行的国际公开竞标中,9家角逐单位不乏在国际国内有影响者。显然,谭克修和他的合作者赵良给出的是一个很好的答案。
记者:从建筑角度来看,你对湘江有什么样的期待?
谭克修:湘江建筑必须有人文性,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过去我们这座城市保存的许多历史故事,有些故事可以说影响了整个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我期待在未来的建筑中应该体现出城市不同阶段的记忆片段,成功的湘江岸线建筑应能融合这座城市的过去、现代和未来。同时,在空间景观层次上,湘江两岸应该成为最美丽的城市天际线,这是靠这座城市所有人的智慧来完成的。
但是我们有忧虑的地方,就是商业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冲突,这种冲突直接影响到我们采用城市建设方式的态度。
其实,在历史积淀上,湘江和黄浦江比,有某些相似性,与比珠江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湘江两岸的建筑现状与人们的期待有差距。这未必是什么坏事情,她因此而给了我们更多的可能性。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其实是很幸运的。
记者:你怎么看待湘江在长沙城市发展中的位置?
谭克修: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湘江承载了长沙城市复兴的一个梦想。湘江,长沙的母亲河,与岳麓山、橘子洲一起构成了得天独厚的“山、水、洲、城”的城市格局。橘子洲,世界城市中心区最长的江心洲,毛泽东的名词《沁园春•长沙》更使其名扬天下。长沙湘江滨水区是长沙城市的肇始,也是未来长沙城市形象的标志。规划与建设好湘江滨水地区是一个需要深谋远虑的百年大计。
城市复兴需要强大的经济载体。湘江是融合长沙文化和景观特性独一无二的资源,由于滨江某些地段受到拆迁成本和建筑限高、容积率指标等的严格控制,使其开发成本高昂,这影响到湘江两岸的建设进程。但当其融合地域文化和景观特性的资源稀缺性被大市民认可后,可以转换成巨大的经济能量,可能带动城市的功能重组、标志性景观重构、城市生活岸线的重塑等重要影响,也可能带来长沙开发模式上的某些根本性变革。
记者:为什么许多市民选择依水而居?
谭克修:水是生命的本源,人有亲水的本性,所以水景楼盘受到大家的热捧,而且面水的房子视野比较开阔,打开窗户就是景观,尤其是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的母亲河之类稀有景观,同时是文明的延伸,不管是黄河,还是湘江。
但是政府为了尽可能让更多的人享有这种稀缺性景观资源,以及为了塑造更理想的城市天际线,会通过统一规划对湘江两岸的开发进行严格控制。有经济成本在里面,这拒绝了部分开发商进入,也拒绝了部分市民将江景进行私人收藏的诉求,选择依水而居还需要一定的消费能力。
记者:有人说“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那么我们的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如何体现城市设计的观念?如何在研究建筑设计时给予适当的人文关怀、体现生命力?
谭克修:城市规划是一个已经被我们提烂了的话题,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你问10个人,可能会有8个人认为这些城市的规划不合理,当然理由各有不同。
看中国的城市建筑:如果说上海的金茂大厦是位妻妾成群的“王侯”,那广州的中信大楼至多只能算一个富裕的光棍。当清华坊、河塘月色、四季花城等带有浓重东方特色的建筑在市场上获得成功时,是不是又让我们突然觉醒:哦,原来中国特色的建筑也可以卖钱啊?!如何捕捉建筑的文化元素呢?时尚与创造如何结合?东方和西方如何交融呢?
政府、开发商、公众三者的利益都掌握在操刀者手里,而这些操刀的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在政府、开发商、公众三者利益面前又如何坚持职业道德?
城市的魅力在于她固有的文化内涵,一个美的城市之所以美,就在于她给人的亲切感和艺术般的氛围,这就要求我们的城市规划者要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拉近城市和人的关系。所以,我和我的合作伙伴在做湘江滨水区的设计时,也会陷入这种痛苦中,最后我们在古典文化中找到了这种比较好的结合点。
记者:在一个承载市民很多感情的区域开发,开发商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待?
谭克修:中国城市的特征是:生活、办公在一块,这就有别于美国、加拿大,也给环境配置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不过西湖在进行尝试的时候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把西湖这个整体的自然景观扩大,在此基础上进行小范围的房产开发,使交通、自然景观、生活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所以,现在的房产开发应以平常心对待,不能把过去那种好虚名和浮躁的心理带进来,只有月亮更圆了,美人才更美。
月下有美人,没了月光,何来美人?当然,失去了好的环境配置,也不可能开发出好的房产。土地政策收紧以后必然寸土寸金,开发商要追逐高的利润就必须开发精品,增加房产的附加值。一味密集型过强的开发只能使开发商成为新政策的牺牲品。
所以我建议湘江的开发,不要一拥而上打造一个繁华的外滩,而是要采取梯度开发的模式,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加强,来逐步开发湘江两岸。
记者:作为一名成功的城市设计师,你在诗歌写作上也可以说成绩斐然。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谭克修:现在,我已不用刻意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因为它们本来就不会发生冲突,而多是一种温情的纠缠。一方面,在时间上它们基本是错位的。中断诗歌写作的几年,正好让我在职业水准、社会阅历、思想深度与宽度得以同步提升。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与诗歌不搭界的东西,让我一度难以为继的诗歌写作完成了某种隐秘的光合作用。我2002年底重新开始的写作,也不会占据我太多时间,一般是在紧张工作阶段的某些间歇里进行。另一方面,值得庆幸的是,在我的工作和写作之间有一种良性的互动影响。我从事的城市设计工作对人的综合知识面、严谨作风和艺术感受力同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样的培训对一个成熟的诗人来说仍然有效。同时,城市设计可以间接训练我写作中更为宏观的视野,对传统文脉的尊重,对某种强烈情感的控制等等。反过来,部分业主会对我的设计作品在技术严谨性的背后隐藏着的某种文化意蕴或浪漫情怀有特别的好感,这应该是一种诗性的光辉在暗处闪耀。在诗篇与城市空间的节奏与韵律生成上,估计也会暗暗地产生一种相互提示与修正的作用。
1971年出生于隆回,1995年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后,在长沙市规划设计院工作。2000年初,组建湖南千府城市设计有限公司,任公司总经理兼总规划师。2001年,组建湖南方圆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为迎接WTO后国内设计企业与国际接轨,建设部在全国试点的首批七家建筑工程甲级设计资质事务所之一),任执行董事兼总规划师。同时现为湖南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沙市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十佳规划设计师”。同时谭克修是一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著名青年诗人,以组诗《海南六日游》、《某县城规划》、《还乡日记》等为代表的诗作,获得过“2003•中国年度诗歌奖”、“1993中国文学创作年会作品二等奖”、“第二届路遥青年文学奖”等十余项全国性文学奖项,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实力派诗人,被誉为“诗人设计师”。
谭克修主持设计的“长沙滨江文化园”第二套方案(即长沙市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称为“两馆一厅”),目前正处于公示阶段,他在方案中提出用“三滴水”、“三块石头”、“三本书”意象分别表达音乐厅、博物馆、图书馆的设计理念,用最朴素的哲学和最简单的造型元素表达极为复杂的建筑性格,将“五行说”、“道家理念”(“三生万物”)、“湖湘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与科技成果融为一体,受到了专家学者、广大市民的普遍关注和好评。如何将“长沙滨江文化园”打造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名片”,打造成极具艺术个性和文化品格的标志性建筑,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在最初进行的国际公开竞标中,9家角逐单位不乏在国际国内有影响者。显然,谭克修和他的合作者赵良给出的是一个很好的答案。
记者:从建筑角度来看,你对湘江有什么样的期待?
谭克修:湘江建筑必须有人文性,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过去我们这座城市保存的许多历史故事,有些故事可以说影响了整个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我期待在未来的建筑中应该体现出城市不同阶段的记忆片段,成功的湘江岸线建筑应能融合这座城市的过去、现代和未来。同时,在空间景观层次上,湘江两岸应该成为最美丽的城市天际线,这是靠这座城市所有人的智慧来完成的。
但是我们有忧虑的地方,就是商业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冲突,这种冲突直接影响到我们采用城市建设方式的态度。
其实,在历史积淀上,湘江和黄浦江比,有某些相似性,与比珠江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湘江两岸的建筑现状与人们的期待有差距。这未必是什么坏事情,她因此而给了我们更多的可能性。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其实是很幸运的。
记者:你怎么看待湘江在长沙城市发展中的位置?
谭克修: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湘江承载了长沙城市复兴的一个梦想。湘江,长沙的母亲河,与岳麓山、橘子洲一起构成了得天独厚的“山、水、洲、城”的城市格局。橘子洲,世界城市中心区最长的江心洲,毛泽东的名词《沁园春•长沙》更使其名扬天下。长沙湘江滨水区是长沙城市的肇始,也是未来长沙城市形象的标志。规划与建设好湘江滨水地区是一个需要深谋远虑的百年大计。
城市复兴需要强大的经济载体。湘江是融合长沙文化和景观特性独一无二的资源,由于滨江某些地段受到拆迁成本和建筑限高、容积率指标等的严格控制,使其开发成本高昂,这影响到湘江两岸的建设进程。但当其融合地域文化和景观特性的资源稀缺性被大市民认可后,可以转换成巨大的经济能量,可能带动城市的功能重组、标志性景观重构、城市生活岸线的重塑等重要影响,也可能带来长沙开发模式上的某些根本性变革。
记者:为什么许多市民选择依水而居?
谭克修:水是生命的本源,人有亲水的本性,所以水景楼盘受到大家的热捧,而且面水的房子视野比较开阔,打开窗户就是景观,尤其是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的母亲河之类稀有景观,同时是文明的延伸,不管是黄河,还是湘江。
但是政府为了尽可能让更多的人享有这种稀缺性景观资源,以及为了塑造更理想的城市天际线,会通过统一规划对湘江两岸的开发进行严格控制。有经济成本在里面,这拒绝了部分开发商进入,也拒绝了部分市民将江景进行私人收藏的诉求,选择依水而居还需要一定的消费能力。
记者:有人说“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那么我们的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如何体现城市设计的观念?如何在研究建筑设计时给予适当的人文关怀、体现生命力?
谭克修:城市规划是一个已经被我们提烂了的话题,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你问10个人,可能会有8个人认为这些城市的规划不合理,当然理由各有不同。
看中国的城市建筑:如果说上海的金茂大厦是位妻妾成群的“王侯”,那广州的中信大楼至多只能算一个富裕的光棍。当清华坊、河塘月色、四季花城等带有浓重东方特色的建筑在市场上获得成功时,是不是又让我们突然觉醒:哦,原来中国特色的建筑也可以卖钱啊?!如何捕捉建筑的文化元素呢?时尚与创造如何结合?东方和西方如何交融呢?
政府、开发商、公众三者的利益都掌握在操刀者手里,而这些操刀的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在政府、开发商、公众三者利益面前又如何坚持职业道德?
城市的魅力在于她固有的文化内涵,一个美的城市之所以美,就在于她给人的亲切感和艺术般的氛围,这就要求我们的城市规划者要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拉近城市和人的关系。所以,我和我的合作伙伴在做湘江滨水区的设计时,也会陷入这种痛苦中,最后我们在古典文化中找到了这种比较好的结合点。
记者:在一个承载市民很多感情的区域开发,开发商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待?
谭克修:中国城市的特征是:生活、办公在一块,这就有别于美国、加拿大,也给环境配置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不过西湖在进行尝试的时候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把西湖这个整体的自然景观扩大,在此基础上进行小范围的房产开发,使交通、自然景观、生活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所以,现在的房产开发应以平常心对待,不能把过去那种好虚名和浮躁的心理带进来,只有月亮更圆了,美人才更美。
月下有美人,没了月光,何来美人?当然,失去了好的环境配置,也不可能开发出好的房产。土地政策收紧以后必然寸土寸金,开发商要追逐高的利润就必须开发精品,增加房产的附加值。一味密集型过强的开发只能使开发商成为新政策的牺牲品。
所以我建议湘江的开发,不要一拥而上打造一个繁华的外滩,而是要采取梯度开发的模式,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加强,来逐步开发湘江两岸。
记者:作为一名成功的城市设计师,你在诗歌写作上也可以说成绩斐然。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谭克修:现在,我已不用刻意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因为它们本来就不会发生冲突,而多是一种温情的纠缠。一方面,在时间上它们基本是错位的。中断诗歌写作的几年,正好让我在职业水准、社会阅历、思想深度与宽度得以同步提升。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与诗歌不搭界的东西,让我一度难以为继的诗歌写作完成了某种隐秘的光合作用。我2002年底重新开始的写作,也不会占据我太多时间,一般是在紧张工作阶段的某些间歇里进行。另一方面,值得庆幸的是,在我的工作和写作之间有一种良性的互动影响。我从事的城市设计工作对人的综合知识面、严谨作风和艺术感受力同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样的培训对一个成熟的诗人来说仍然有效。同时,城市设计可以间接训练我写作中更为宏观的视野,对传统文脉的尊重,对某种强烈情感的控制等等。反过来,部分业主会对我的设计作品在技术严谨性的背后隐藏着的某种文化意蕴或浪漫情怀有特别的好感,这应该是一种诗性的光辉在暗处闪耀。在诗篇与城市空间的节奏与韵律生成上,估计也会暗暗地产生一种相互提示与修正的作用。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