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华强调:对建筑要全面评价不能惟新惟奇
admin
2005-04-07
来源:景观中国网
随着中央电视台新址的开工,北京新世纪初几个标志性大型公共项目的设计权已经没有什么悬念,全部落入国外建筑师之手。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北京,在上海、广州等其他城市也有类
随着中央电视台新址的开工,北京新世纪初几个标志性大型公共项目的设计权已经没有什么悬念,全部落入国外建筑师之手。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北京,在上海、广州等其他城市也有类似情况,这些国外建筑师留给国内建筑界的应该不仅仅是标新立异的作品,更应该是深深地思考:什么是一个好的建筑;如何去评价一个建筑;一个建筑方案的确定,如何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减少失误;中国建筑该走向何方?在刚刚召开的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一次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上,原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就此发表了题为《平心持正,静观反思》的长篇演讲,提出要深刻思考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
是开放的市场,不是试验场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的建筑设计市场开始有限度的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外籍建筑师进入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同时,中国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也必将吸引更多的境外规划设计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快速发展当中的中国被认为是任何新主意、新方案,都能够得到实施的地方,外国建筑师抢滩中国设计市场,中国似乎成为国外建筑师奇思妙想的试验场。
宋春华认为,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有几点原因。第一,有急于树立新形象的诉求。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型国际活动的承办,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建筑,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机遇。第二,有突破千城一面的冲动。多年以来,千城一面的特色危机,始终困扰着我们,希望借助国外设计大师的力量以求突破。第三,有公共财政买单。我们一些公共性建筑所以规模一大再大,功能越来越复杂,标准越来越高,装修越来越豪华,主要是有公共财政出钱。更为重要的是,面对设计市场的开放,我们缺乏必要的准备,诸如价值取向、建筑标准、规划控制、评估体系、决策程序等等,我们都缺乏准备。面对加入WTO后过渡期的结束,设计市场将进一步开放,特别是随着执业注册建筑师资格互认工作进展,境内外建筑师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境外的机构,还会吸引不少本土建筑师入伍。甚至可能会出现国外设计机构连施工图也要通吃的局面。中国建筑设计单位会不会陷入更大的被动,这是我们面对的重大挑战,我们要在设计方案的遴选方式上、在合作设计的机制上、在重大工程设计方案的储备上等,抓紧研究对策。开放的设计市场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国际设计资源,而不是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
对建筑要全面评价,不能惟新惟奇
对近期国外大师的作品,来自各方面评论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这里既有见仁见智的此长彼短,也有大相径庭的针锋相对。以正在建设中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在选择方案的阶段,仅就建筑的形式,就有强烈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它是新颖的、有创意的、有现代感的方案。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一个不可取的方案,单体及其对所处的环境都存在一些问题,这样的跨度、造型也不像剧院,更不像天安门广场上的剧院。现在,国家大剧院外观已经显现,对其设计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息,有人认为,他的外形和体量与环境没有造成那么大的冲突,也有人认为它严重影响了周边的景观。
对于建筑界出现的这些争议,宋春华理事长认为,一个有名气的建筑引起各方面的评论乃至争论是正常的,包括建筑史上一些经典建筑,人们也一直在评头品足。这里凸显出一个问题,就是判断标准,这又回到了建筑的本质,回归到建筑的基本原理,即建筑是什么,什么是好建筑。当今引领时尚潮流的建筑不仅仅是中国,就世界上的获奖的建筑而言,大多也是在建筑造型也就是美学层面上有所突破。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建筑形式不是惟一的和主要的标准。而当前国内对建筑方案的选择,无论是建筑的单体和群体都有值得关注的倾向。单体建筑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忽视建筑的基本品质和性能方面的评价。建筑造型去挑战结构极限,一座座新奇、怪异的建筑应运而生,有的建筑追求绝对的自由和随意,像展示酷毙了的“街舞”;有的建筑令人目瞪口呆,像在表演“建筑杂技”。这种建筑的代价就是巨额的资金投入、巨大的资源浪费、危险的安全隐患、严重的功能损害。建筑群体上则缺乏统一和谐,建筑物之间缺乏城市设计的协调,对“邻居”不谦虚,对环境不友善,不考虑环境和背景建筑,忘乎所以地去表现自己,都想成为“标志”,结果,形不成一种整体美,破坏了城市的肌理。
宋春华说,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央提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方针,也应该成为选择建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建筑设计也要坚持以人为本,也要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能够片面追求形式,猎奇张扬,奢华浪费,蔑视传统,诋毁历史,割断文脉。反思一些建筑,就是要树立新的思想观念、价值尺度和判断标准,要拒绝浮躁,要摆脱浅薄,不能盯住表面,仅停留在对包装的判断,而要深入地评价建筑内在的品质。要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目标,建立起我们的建筑评价体系,回归建筑的本质特征,统筹考虑“适用、经济、美观”,这才是对事业、对社会、对人民一种负责的态度。
决策要科学,机制要完善
目前,国内的很多大型建筑都是通过招标、邀标征集方案,如何能够使这个过程中决策科学,是最核心的问题。现在的决策体系,大体上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咨询性的专家评审,其次是定案性的业主拍板,第三是许可性的行政审批。这三部分组成的系统,宋春华理事长认为基本是科学的。
宋春华认为,决策的三个阶段性质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专家评审主要是听取高级专业人员的评价,专家可以拒绝业主的暗示,自由独立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主要特点就是民主。业主(或者是政府)是投资者,是项目的权利人,他们应该根据立项的意图和业主的主张,在评审的基础上去拍板定案,这一阶段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集中。行政许可是政府部门依法行使的审批权,这种行政行为,是从城市的总体和长远发展,以及维护公众利益的原则出发,根据法律法规和批准的规划,对项目提出明确的约束与许可。这三者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通常的情况下,大部分项目结果也是一致的,但是,由于职责的不同,以及看问题的角度和项目背景把握程度不同等等原因,也经常会出现非共识项目。但目前专家的遴选和组成有相当的偶然性,难免良莠不齐,从咨询机制上看,总体上还是一种个人咨询的方式,没有责任风险,所以有可能误导决策;业主和领导的拍板定案,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盲目拍板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规划的审批在某些地方缺乏权威性、公正性,结果就是各行其是,杂乱无章。所以,为了实施科学决策,减少失误,必须健全完善我们的决策机制,采取相应的对策。第一,要谨慎选择专家,遴选既有真才实学,经验丰富,又有真知灼见,敢于直言的专家,领衔的专家更应该是具有系统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专家。要考虑评委的专家结构,不能够单一,特别是结构方面、设备方面的专家不能少。功能复杂,规模大的重大项目,还可以根据项目的特点实行分专业评审,然后综合评定,避免一些重要专业的判断失误。此外,为了保证评审的公正性,减少投标单位的疑虑和纠纷,有些项目可以按照国际建筑师协会的主张,在发邀标的同时,公布评委名单。第二,在专家评审意见分歧比较大的时候,不要急于仓促定案,同行的专家应该广泛地交换意见,必要的时候,可以反过来评审专家的意见。第三,应该发挥学术团体的作用,重大项目、特别是意见有分歧的非共识项目,可以委托学会,在更大的范围里面,组织专家评议,提出更全面的咨询意见。第四,拍板定案要充分尊重专家的意见,在众多乃至不同的声音中,要以专家意见的价值为准绳,不能看头衔和职位。这样决策者才能有清醒的头脑,正确的判断。第五,要通过立法,确立规划管理的法律地位,要明确事权,明确责任。建议城市设计成为一个法定的规划阶段,应该明确城市设计法定的地位和强制性的内容,以维护项目实施阶段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使得规划能够更好地指导建筑活动。
此外,宋春华理事长还就更新设计观念,发展建筑技术,加强市场管理,搞好资源整合,提高建筑教育质量等问题,发表了重要意见。他坚信,只要坚持艰辛探索、锐意进取,我们就会不断进步,中国建筑必将续写新的篇章,中国建筑师也必将依靠自己的实力和业绩,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本报记者
中国建筑学会2005年年会上,有关领导和专家出席并做了学术报告。图为年会开幕式。自左向右分别为建设部总工王铁宏、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两院院士吴良镛、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周畅。
是开放的市场,不是试验场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的建筑设计市场开始有限度的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外籍建筑师进入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同时,中国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也必将吸引更多的境外规划设计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快速发展当中的中国被认为是任何新主意、新方案,都能够得到实施的地方,外国建筑师抢滩中国设计市场,中国似乎成为国外建筑师奇思妙想的试验场。
宋春华认为,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有几点原因。第一,有急于树立新形象的诉求。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型国际活动的承办,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建筑,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机遇。第二,有突破千城一面的冲动。多年以来,千城一面的特色危机,始终困扰着我们,希望借助国外设计大师的力量以求突破。第三,有公共财政买单。我们一些公共性建筑所以规模一大再大,功能越来越复杂,标准越来越高,装修越来越豪华,主要是有公共财政出钱。更为重要的是,面对设计市场的开放,我们缺乏必要的准备,诸如价值取向、建筑标准、规划控制、评估体系、决策程序等等,我们都缺乏准备。面对加入WTO后过渡期的结束,设计市场将进一步开放,特别是随着执业注册建筑师资格互认工作进展,境内外建筑师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境外的机构,还会吸引不少本土建筑师入伍。甚至可能会出现国外设计机构连施工图也要通吃的局面。中国建筑设计单位会不会陷入更大的被动,这是我们面对的重大挑战,我们要在设计方案的遴选方式上、在合作设计的机制上、在重大工程设计方案的储备上等,抓紧研究对策。开放的设计市场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国际设计资源,而不是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
对建筑要全面评价,不能惟新惟奇
对近期国外大师的作品,来自各方面评论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这里既有见仁见智的此长彼短,也有大相径庭的针锋相对。以正在建设中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在选择方案的阶段,仅就建筑的形式,就有强烈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它是新颖的、有创意的、有现代感的方案。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一个不可取的方案,单体及其对所处的环境都存在一些问题,这样的跨度、造型也不像剧院,更不像天安门广场上的剧院。现在,国家大剧院外观已经显现,对其设计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息,有人认为,他的外形和体量与环境没有造成那么大的冲突,也有人认为它严重影响了周边的景观。
对于建筑界出现的这些争议,宋春华理事长认为,一个有名气的建筑引起各方面的评论乃至争论是正常的,包括建筑史上一些经典建筑,人们也一直在评头品足。这里凸显出一个问题,就是判断标准,这又回到了建筑的本质,回归到建筑的基本原理,即建筑是什么,什么是好建筑。当今引领时尚潮流的建筑不仅仅是中国,就世界上的获奖的建筑而言,大多也是在建筑造型也就是美学层面上有所突破。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建筑形式不是惟一的和主要的标准。而当前国内对建筑方案的选择,无论是建筑的单体和群体都有值得关注的倾向。单体建筑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忽视建筑的基本品质和性能方面的评价。建筑造型去挑战结构极限,一座座新奇、怪异的建筑应运而生,有的建筑追求绝对的自由和随意,像展示酷毙了的“街舞”;有的建筑令人目瞪口呆,像在表演“建筑杂技”。这种建筑的代价就是巨额的资金投入、巨大的资源浪费、危险的安全隐患、严重的功能损害。建筑群体上则缺乏统一和谐,建筑物之间缺乏城市设计的协调,对“邻居”不谦虚,对环境不友善,不考虑环境和背景建筑,忘乎所以地去表现自己,都想成为“标志”,结果,形不成一种整体美,破坏了城市的肌理。
宋春华说,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央提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方针,也应该成为选择建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建筑设计也要坚持以人为本,也要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能够片面追求形式,猎奇张扬,奢华浪费,蔑视传统,诋毁历史,割断文脉。反思一些建筑,就是要树立新的思想观念、价值尺度和判断标准,要拒绝浮躁,要摆脱浅薄,不能盯住表面,仅停留在对包装的判断,而要深入地评价建筑内在的品质。要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目标,建立起我们的建筑评价体系,回归建筑的本质特征,统筹考虑“适用、经济、美观”,这才是对事业、对社会、对人民一种负责的态度。
决策要科学,机制要完善
目前,国内的很多大型建筑都是通过招标、邀标征集方案,如何能够使这个过程中决策科学,是最核心的问题。现在的决策体系,大体上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咨询性的专家评审,其次是定案性的业主拍板,第三是许可性的行政审批。这三部分组成的系统,宋春华理事长认为基本是科学的。
宋春华认为,决策的三个阶段性质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专家评审主要是听取高级专业人员的评价,专家可以拒绝业主的暗示,自由独立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主要特点就是民主。业主(或者是政府)是投资者,是项目的权利人,他们应该根据立项的意图和业主的主张,在评审的基础上去拍板定案,这一阶段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集中。行政许可是政府部门依法行使的审批权,这种行政行为,是从城市的总体和长远发展,以及维护公众利益的原则出发,根据法律法规和批准的规划,对项目提出明确的约束与许可。这三者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通常的情况下,大部分项目结果也是一致的,但是,由于职责的不同,以及看问题的角度和项目背景把握程度不同等等原因,也经常会出现非共识项目。但目前专家的遴选和组成有相当的偶然性,难免良莠不齐,从咨询机制上看,总体上还是一种个人咨询的方式,没有责任风险,所以有可能误导决策;业主和领导的拍板定案,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盲目拍板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规划的审批在某些地方缺乏权威性、公正性,结果就是各行其是,杂乱无章。所以,为了实施科学决策,减少失误,必须健全完善我们的决策机制,采取相应的对策。第一,要谨慎选择专家,遴选既有真才实学,经验丰富,又有真知灼见,敢于直言的专家,领衔的专家更应该是具有系统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专家。要考虑评委的专家结构,不能够单一,特别是结构方面、设备方面的专家不能少。功能复杂,规模大的重大项目,还可以根据项目的特点实行分专业评审,然后综合评定,避免一些重要专业的判断失误。此外,为了保证评审的公正性,减少投标单位的疑虑和纠纷,有些项目可以按照国际建筑师协会的主张,在发邀标的同时,公布评委名单。第二,在专家评审意见分歧比较大的时候,不要急于仓促定案,同行的专家应该广泛地交换意见,必要的时候,可以反过来评审专家的意见。第三,应该发挥学术团体的作用,重大项目、特别是意见有分歧的非共识项目,可以委托学会,在更大的范围里面,组织专家评议,提出更全面的咨询意见。第四,拍板定案要充分尊重专家的意见,在众多乃至不同的声音中,要以专家意见的价值为准绳,不能看头衔和职位。这样决策者才能有清醒的头脑,正确的判断。第五,要通过立法,确立规划管理的法律地位,要明确事权,明确责任。建议城市设计成为一个法定的规划阶段,应该明确城市设计法定的地位和强制性的内容,以维护项目实施阶段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使得规划能够更好地指导建筑活动。
此外,宋春华理事长还就更新设计观念,发展建筑技术,加强市场管理,搞好资源整合,提高建筑教育质量等问题,发表了重要意见。他坚信,只要坚持艰辛探索、锐意进取,我们就会不断进步,中国建筑必将续写新的篇章,中国建筑师也必将依靠自己的实力和业绩,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本报记者
中国建筑学会2005年年会上,有关领导和专家出席并做了学术报告。图为年会开幕式。自左向右分别为建设部总工王铁宏、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两院院士吴良镛、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周畅。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