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贝聿铭:对建筑界的未来充满信心

admin 2005-04-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广东而成长于苏州,17岁就负笈远涉重洋来美国求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设计。31岁的时候,开始从事商业住房的设计,后来在纽约成立了“贝聿铭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广东而成长于苏州,17岁就负笈远涉重洋来美国求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设计。31岁的时候,开始从事商业住房的设计,后来在纽约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专门承担工程的设计任务。他设计的项目,一些有代表性的,包括像美国国家艺术馆的东楼,约翰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还有巴黎罗浮宫的重建工程等等。他的这些建筑,被人称为是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也成为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他一生得到过无数的荣誉,设计的作品包括像博物馆、艺术馆、办公大楼、钟楼,甚至还有摇滚音乐厅。贝聿铭设计的建筑物,遍布中国、美国、法国、伊朗、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  
 
  以下文字资料摘自大型人物纪录片--华人纵横天下《贝聿铭》篇

  做事情最重要的是维持十足的信心,你必须对自己说,如果我相信某件事是对的,就不必在乎我是谁。——贝聿铭 

  贝聿铭:职业教你学会观察,你的眼睛会教给你建筑的内涵。因此要学会去看去观察各个地方不同的事物。在学习和前辈和杰出人士的优点之后要用亲身经历来丰富自己,然后生活就变得更加充实。 

  贝聿铭现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香港的中银大厦。而设计高楼大厦并不是贝聿铭的兴趣所在,但中银大厦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她更是中国在世界银行界显著地位的象征。65岁的贝聿铭接受了这个设计。他试图再次证明自己有能力为国人留下一栋傲人的摩天大厦。  

  中银大厦曾经是亚洲最高的建筑,贝聿铭试图使中银大厦的设计近乎纯真,一如他童年时的纯真,一种结构意识上的纯真,进而达到美学上的纯真。因为建筑赋予人类尊严,建筑是力量的代名词,它必须要代表“中国人的雄心”。贝聿铭在他的建筑内布置了许多雕塑,它们来自许多朋友,他把绘画作品的因素吸收到自己的建筑中,通过看别人的作品丰富自己的阅历。 

  在美国呆了65年的贝聿铭对国内的事情一直都很关注,他在北京、西安、苏州的城市保护、城市规划上都参与了意见。第一次回到祖国,设计的作品就是香山饭店,他想通过建筑来报答孕育自己的文化,协助中国建筑界搜索一条新路。他想振兴一般人都能了解的特色——不是迂腐的宫殿,而是寻常人家的白墙灰砖。他相信这绝不是过去的遗迹,而是告知现在的力量。北京香山饭店1982年建成。香山饭店结合地形采用在水平方向延伸的、院落式的建筑,将体积约15万立方米的庞然大物切成许多小块,以达到“不与香山争高低”  的目的,饭店只用了白、灰、黄褐三种颜色,室内室外都和谐高雅。因为重复运用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形,建筑产生了韵律。后花园内远山近水、叠石小径、高树铺草布置得非常得体,既有江南园林精巧的特点,又有北方园林开阔的空间。前庭和后院虽然在空间上是绝然隔开的,但由于中间设有“常春四合院”,那里的水池、假山和青竹,使前庭后院具有连续性。 

  贝聿铭:我是不赶时髦的,比较保守一点。在现代做建筑应该现代主义,不能往后走,要往前走,唯一的办法就是往前走。我当然真心希望人们喜欢我的作品,但是那些作品的持久性对我来更为重要。 

  巴黎卢浮宫拿破仑广场升起了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壮丽的景观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金字塔取代了艾弗尔铁塔,成为巴黎的新地标。1983年,在法国,设计这个金字塔的建筑师就是一个叫贝聿铭的华人。法国人不分昼夜表达他们的不满。指责这项建筑已经超出了法国人的心智空间。贝聿铭:免不了,旁的人批评,尤其看谁批评。有的人批评没价值的,有的人的批评你应该想一想,也许他说话是对的,是应该的。可是大半自己还是靠自己。批评是应该留意的,可是自己还是要自己想批评是不是有价值,有价值没价值,这里面还是靠自己。 

  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除了几何把东西连起来之外,还有更高的境界,那就是纹理、色彩、形状和光线。贝聿铭极力追求光线、透明、形状,而最主要的并不是贝聿铭的建筑和他本身捉摸不定的个性,而是这位现代主义者两难处境的游移不定,赋予他的历险一种特质,贝聿铭试图设法修复他这一代因为未曾经历苦难,过度优雅,而对世人造成的一种似乎永远难以弥补的时间差距。一度像一个被放逐者的贝聿铭,他这样评价金字塔,金字塔和巴黎的夜空一样,活生生的。 

  在纽约贝聿铭度过了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他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与企业大老板、艺术家和国家元首交情不浅,但他的内心世界不是西方所能了解的。在他经历了太多的建筑与权力,移民和同化,美国式的奔放和中国化的收敛、顽固之后,他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一个时代的建筑。贝聿铭今年83岁,但活泼、冒险犯难的精神从来没有改变,这个在上海市长大的中国人,了解、渗透进各个城市的内部,并在他的地图上填满东西。他从不循规蹈矩,总是试图在标新立异中做到精益求精,而他的建筑因其现代感独具光彩。他长期积累的精湛技术和艺术修养透过他那副黑边眼镜的眼睛穿透出来,冲破藩篱和整个时代。他均衡内心世界,阴和阳、上海和苏州,东方和西方,新与旧。也许能从苏州老家古老庭园的石头和流水之间找到答案。 

  贝聿铭:当今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与资讯时代有关,电脑给我们带来的可能发展是前所未有的。就此而言,建筑的未来无限宽广。我们已进入了日新月异的时代,我对建筑界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贝聿铭的一生的七十多件作品无一例外地与金钱、权利和政治纠结在一起。他将外交手腕和设计的独特混合运用在香港中国银行、华盛顿国家艺术馆、法国巴黎卢浮宫等七十多件建筑身上。尽管有巴黎民众对卢浮宫改建的反对声浪,这些并没有影响贝聿铭跻身全球最重要建筑师的行列,他是现代主义风格迈向人性化的工具。他把自己设计的建筑比作自己的女儿,不必借助过度装饰一样可以创造出绝妙的公共空间。

   在这个所有的建筑师都在向西方看齐的时代,贝聿铭想通过他的设计提醒人们:中国的传统中还有如此宝贵的建筑风格与技艺,需要被我们保存和延续。他希望为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发展一套自己的建筑语言——亭台、屏风、曲折的回廊、掩映的花木,这些中国人擅长的空间处理方式,在贝聿铭看来,与西方的钢铁、混凝土和玻璃同样强有力。 

  在美国移民一般都会迷失在不同的文化中,最后找不到真正的归宿,只有中国人例外。身为一个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当往事成为贝聿铭在美国的绊脚石时,他吸收西方最高级的事物,同时不放弃本身丰富的传统。他与海外华人维持联系,经常光顾中国城,喜欢吃毛蟹、凤爪和鸭舌头。了解他了以后就会发现他和他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有人说贝聿铭的耐心、他的体态、他的精力、他的习性与魅力以及他眼睛里闪耀着的光芒都还在。他从不缅怀过去,而是专注于现在。贝聿铭说,我把每个睡醒后的早晨都当成一件礼物,因为这表示还有一天可以工作.他只做他认为美丽的事,那就是有震惊效果的你无法选择的美感。 

  在纽约,人们常常看到建筑大师贝聿铭像青年人一样敏捷地冲过第五十七街,赶着回家。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