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绿色设计”与构建“和谐社会”

admin 2005-02-21 来源:景观中国网
  作为建筑装饰行业,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布局中,处于如何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这一重要环节。而这一重要环节的关键之处就在于绿色设计。   党的十六届一中
  作为建筑装饰行业,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布局中,处于如何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这一重要环节。而这一重要环节的关键之处就在于绿色设计。 

  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又将这一目标具体化,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蓝图。 

  对于我国的建筑装饰行业来说,如何落实中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蓝图作出应有的贡献呢?日前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艺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郑曙旸教授。郑曙旸教授一席谈,发人深思。 

  不得不面对环境与发展的矛盾
 
  面对记者的提问,郑曙旸说,迄今为止人工环境的发展,可以说都是以对自然环境的损耗为代价的。所以,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在于正确规范两大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建筑装饰行业,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布局中,处于如何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这一重要环节。而这一重要环节的关键之处就在于绿色设计。甚至可以说,是否将绿色设计定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系统,不仅关系到行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甚至关系到我们人类是生存还是毁灭这一严峻问题。 

  这不是耸人听闻,据有关资料,我们人类历史到公元1900年为止,全球经济总规模折算为6000亿美元。100年后全世界每年仅新增产值就达到当时世界总财富的50%;中国1997全年的GDP即相当或略高于当时全球经济的总规模。财富大量积聚的代价是资源和能源的无节制消耗和向地球的无情掠夺,人类现在一年所消耗的矿物燃料,相当于在自然历史中要花费100万年所积累的数量。在此种经济模式、经济规模和巨额消耗物质形式资源和能量形式资源的现实中,如不能够有效地遏止这种汹涌增长的势头,人类无异于是在为自己挖掘坟墓。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面对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人口基数庞大并在不断膨胀的现实、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均对21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造成巨大的压力。 

  我们处在一个既不能走世界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又不能不把“发展”置于优先位置的“两难”境地之中。例如,美国是当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达到11000美元、日本是当其人均GNP达到4000美元时,才开始大规模的环境治理,要求中国在目前人均GNP不足700美元的发展阶段上,动用大量资金投入环境治理是不现实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在环境问题上亦不能无所作为。否则我们将愧对于我们的子孙。  

   绿色设计是惟一出路
 
  “如何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求合理的均衡点,作为建筑装饰行业我们应该如何着手?”“绿色设计是惟一的出路。”郑曙旸教授强调说,绿色设计从本质上来讲是宏观的战略概念。 

  绿色设计作为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下的实施系统,可以界定为两类概念,一类是宏观的绿色设计,一类是微观的绿色设计。关于宏观的绿色设计,有关研究指出2030年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的“零增长”,跨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第一台阶;2040年实现能源和资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跨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第二台阶;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跨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第三台阶,目标实现我国将整体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微观的绿色设计则体现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下的环境设计系统:这个系统是可供实际操作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我们看到,目前一系列的人工环境,很多都没有做到与自然环境的共融共生。今后,我们的人工环境还将继续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共融共生,将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您是怎样考虑的?”面对记者的提问,郑曙旸教授说,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上已有的“生态建筑”基本上呈现两种状态:一类是从生态到建筑,一类是从技术到自然。前者利用地形特征以最小空间的可能性,以走近自然景观的来开发建筑。或者利用景观改造以及创造居住建筑的生态学来与自然结合;后者利用高技派的进化,高效能的立面和生物气候的屋顶来营造建筑;或者利用技术手段直接将自然要素运用于建筑本体。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只有科技的进步才能促使绿色设计的实现。然而,即使依靠科技进步绿色设计的实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间需要攻克的难关难以数计,必须将绿色设计作为行业发展的最终战略目标。在经过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的努力之后,才能真正实现。 

  作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关键在于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行业的绿色设计就是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自然环境——城市摆脱污染的困扰。废弃固体、气体、水体的排放控制;绿化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由建筑业的不良设计所造成的城市视觉污染,要得到有序的控制。人工环境——建筑从封闭再次走向开放,实现生态建筑的理想。 

  根据当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我们可利用科学技术活动交叉性、复杂性、多样性特点所提供的各类平台,打破行业的界墙与相关专业进行广泛的合作。 

  首先利用新材料技术的发展将形成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环境友好、可再生材料和纳米材料等的基础上,与先进的制造技术结合形成智能、柔性、虚拟的工程制造体系;利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核能技术、洁净煤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天然气开采技术等的发展,使洁净、安全、高效、可再生性、可储存性、可分配性在建筑领域成为可能,从而促使建筑设计行业有一个良好的人工环境系统;利用环保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绿色技术的发展,绿色材料的生产,环境综合治理等带来更好的环境效果的同时,促进装饰材料向全面绿色化转变;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微电子与光电子结合,多媒体与宽带网络技术结合,计算机与网络通信结合,超级并行计算机与虚拟现实结合,智能计算与认知、脑科学结合,以及应用领域的广泛性和多样性结合实现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建筑设计领域的革命。  

  每一个人都有一份责任
 
  “这些确实非常重要。在具体实施绿色设计方面,特别是对我们的设计人员和一般消费大众,您有什么建议?” 

  郑曙旸教授回答说,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是时代赋与我们的社会责任。作为建筑行业的各级决策者和从业人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挽救地球保护自然,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的庄严责任。中国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20%%以上的大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实现,将是对整个人类的巨大贡献。 

  对于建筑行业的设计者来说,是无计可施还是有所作为,是融于环境之中还是凌驾于环境之上,是个人价值还是社会价值。不要说社会责任,即使是设计者的职业良心,也要从设计观念上实现彻底转变。我们要慎重面对自然景区开发改造的设计项目,慎对不符合绿色设计概念的政绩项目,要抵御金钱与名誉的诱惑;要敢于说不。 

  关于社会大众的观念问题,首先要克服滥用能源的陋习,这是最容易做到而又最难做到的一点。小到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大到设备选型、定制标准。贪大求全、讲排场、慕虚荣、喜炫耀成为滥用能源的病根。再如过度装修,纯粹是材料的堆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有违于绿色设计观念的。我们再不能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情了。 

  在这个问题上,郑曙旸教授特别强调了材料与设计的关系问题。他说,对于我们广大消费者实践绿色设计,现阶段应该从材料寻求突破。首先要强调环保材料的概念。材料的环保概念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材料自身的环保性,即材料不存在危害自然环境的成分;第二是材料的再生性,即材料能否循环使用。以最基本最常用的建筑天然材料木材与石材为例,木材本身的植物属性,决定了材质的环保性。但大量超采森林的行为和改变性质加入填充料的人造板材,却使木材使用的环保性质发生了变化。石材用于建筑外墙和用于室内就是两种概念,放射性物质含量的标准成为环保与否的分界。由于材料的环保逆转特征,出于绿色设计的需要,我们一方面期待新型环保材料的出现,一方面要在现有材料的应用中,尽可能因时因地制宜选用符合环保概念的材料。 

  要做到这一点,应该先从选材做起。设计者要树立正确的用材观。一般来讲,设计者总是希望选用高档材料,这是因为所谓的高档材料本身具有华丽的外表,易于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但是滥用高档材料不但得不到好的空间装饰,而且还会因为材料衔接过渡的处理不当,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设计者合理选用与合理搭配材料的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同一空间中使用的材料越多,面临的矛盾也就越大,因此一些高档的场所反而用材极为简洁。从绿色的选材概念出发,在设计中能用一种材料解决就不用两种,能用可再生的环保材料就不用不可再生的非环保材料。 

  其次是构造更新的观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世界上由工厂加工大型建筑构件来装配房间的建筑项目越来越多。最典型的例证是机场航站楼的建筑,仅中国境内的三个大型航站楼北京、上海浦东、香港赤蜡角都是这种模式的建筑。材料与构造的更新使空间的样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为建筑业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 

  以往的建筑行业,粗放式的现场加工模式占据了施工方式的主流,材料损耗率极大。在以天然材料为主(包括大量使用粘土砖作为构造主材)的建筑年代,正是这种方式对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今天,随着大量人工复合再生材料的应用,一次成型构造方式的推广,材料与构造的更新就成为环境绿色设计用材在现阶段的关键。 

  郑曙旸教授最后谈到了正在改变着我们生活的、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发的信息革命。他说,居住、工作、社会活动构成了人类生活行为的全部。由此衍生出三大类功能、性质完全不同的室内空间——居住空间、工作空间、公共空间。是数字化生存方式取代传统的生活方式,还是两种方式兼而有之。居住与工作在人的全部生活中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时空。而数字化生存方式最有可能对这两类空间的设计造成影响。两类空间是否最终合而为一,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工作是否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须?这个命题决定了数字化生存方式中家庭办公能否成立的前提。如果两类空间融会,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空间的功能设置将会产生何种变化。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追求。因为所有这一切,都与绿色设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