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人居建设确保城市空间持续再生

admin 2005-02-18 来源:景观中国网
  近年来,伴随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与产业向大城市集聚加剧,城市问题日益凸现。在大城市中,环境污染、交通拥堵、部分地段居住环境恶化、社会分化、公共卫生保障
  近年来,伴随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与产业向大城市集聚加剧,城市问题日益凸现。在大城市中,环境污染、交通拥堵、部分地段居住环境恶化、社会分化、公共卫生保障缺乏、历史文脉遭破坏等问题日显突出;在地方中小城镇,尤其是中西部中小城镇,出现了地域特色、传统生活方式与文化迅速丧失、产业空洞化、人口老龄化等诸多问题。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快速城镇化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推进人居环境与新城镇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此,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吕斌开出的一剂良方是:实施“城市空间持续再生”策略。 

  以更新城市功能为目标

  吕斌说,“城市再生”(Urban Regeneration)策略,是近年来欧美及日本许多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城市,面对经济结构调整造成城市经济不景气、城市人口持续减少的困境,为了重振城市活力,恢复城市在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牵引作用而提出来的。“再生”一词按照词义,通常被理解为对濒临消失或已经消失的历史遗存实施保存或复原。而“城市空间持续再生”不仅是对现状或过去的保存及复原,它更强调的是在正确把握未来变化的基础上,更新城市功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恢复或维持许多城市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的“时代牵引力”的功能。他提出,这一理念与曾经兴盛一时的“城市更新”、“城市再开发”有较大的区别,也不同于通常的“死后再生”的概念。 

  据吕教授介绍,美国从20世纪中叶开始,曾推行过“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制度。它是以在城市内部建设大量住宅防止城市扩散为目的,通过在城市内部大量拆除老朽低质住宅来提供建设用地,进而促进城市住宅供给的城市再开发制度。由于“城市更新”采取了大规模推倒重建的改造方式,不仅破坏了城市原有的肌理和多样性,还产生了民族及种族等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甚至导致了“公民权运动”,最终因破坏社区、驱逐市民的“罪名”遭到废除。 

  日本实施的是“城市再开发”制度。当时一些人士认为,只有在城市中建设高层建筑,才能体现城市的现代化与社会进步。于是,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日本许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对城市中心区进行了大规模高层化的改造。虽然日本内城地区的民族和种族问题没有美国那么尖锐,但是因为这一地区原来多为传统的低层独栋式住宅,大多数居民对日照、通风、景观及居住形式保持着传统的习惯与文化价值观。因此,内城的高层化改造,也引发了许多高层建筑近邻居民的反对运动。 

  相比较,吕斌认为,近年来提出的“城市持续再生”策略更强调将再生自然环境与适宜居住的人居环境作为重点,尽可能恢复城市中现有的滨水与绿地,包括城市中的农田等自然环境功能;郊区及中小城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手段扩大就业机会,享有与大城市同样的现代生活。同时,这一理念强调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即市民组织不仅要参与制定政策,更重要的是要参与政策的实施过程。 

  吕斌提出,城市不单单是由建筑物构成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人们工作与生活的社会、精神空间。换句话说,城市空间是城市居民精神与文化的载体及空间表现。因此,对于城市的现代化,不能简单地仅从物质形态方面理解为是建筑物的高层化与巨大化,城市空间应以人为本,应满足城市多元、多层次的社会、文化活动与交往的需求。同时城市空间的构成应是多维度的、符合人的行为尺度,便于交流,宜于凝聚人气,富有活力。因此,他认为“城市再生”的主要目的是期待着城市不仅从物质的层面,还要从社会的或精神与文化的层面,成为引领时代的牵引力。 

  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吕斌认为,城市持续再生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社会文化、经济、环境三个维度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城市再生的保障体系包括:实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与管理;采取城市规划控制与环境整治相结合的手法改善人居环境;市民、非政府机构、城市开发企业、城镇管理机构等多方面的参与和协作;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环境教育;开展区域协作等等。他强调,要实现城市空间的持续再生,首先要在城市空间形态上形成具有复合土地利用的紧凑城市(Compact City),并在城区范围内形成多中心分散型网络结构。 

  谈到紧凑城市,吕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商业生活、文化功能与居住功能的紧凑以及与就业地点的相对近接,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以步行者为中心的、具有人的行为尺度的城市空间,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自然资源,营造舒适、安全的城市环境,进而实现以人为本、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持续再生的目标。 

  他说:“现在北京发展很快,其中有两个突出的特征是居住郊区化和旧城改造。目前,远郊的回龙观、天通苑等大型的居住社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其配套设施的缺乏和长距离的通勤使之难以形成社区环境,人们生活并不方便,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又比如北京的金融街,空旷陌生的高楼大厦给人以冰冷、难以亲近的感觉,到了夜间更是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是因为单调的功能无法汇聚人气,应该在商务区的附近增加一些酒吧、茶座,花园、居住社区等,使人们就生活在其间,同时在楼群中则采用步行街体系,增加周边或地下停车,改善空间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流,促进城市与地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吕斌提出,近郊居住区的工作环境建设和城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建设都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多种模式促进城市持续再生
 
  吕斌认为,城市持续再生没有统一的模式,通常,城市中心区、城乡结合部的郊区及田园地带可考虑分别采取不同的模式。 

  可持续城市的中心区应具有5个基本功能:地域商业、商务、行政、生活服务功能是城市区的核心功能;基于城市历史、文化、自然资源,酿造地域特色的场所;拥有交流、文化、信息基础设施的城市型产业孵化器;适应老龄化社会与生活文化多样性的复合型生活空间;适应徒步、自行车、公共交通、汽车等多元化交通手段的立体空间。 

  他认为,城市中心区问题是21世纪最重要的城市问题之一,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面临着城市中心再完善和再更新的挑战,这比建设一个新的城市更难。实现城市中心区持续再生的3个要素是:创造吸引民间商业与住宅开发的投资环境;通过挖掘利用地域的魅力资源开发城市旅游,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与集客度;对中小城镇来说,城市中心区则应成为集商业、商务、居住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活中心。 

  田园模式是形成紧凑、环境共生型城市的重要途径。实施田园模式的基本条件是:缩小城市与郊区及田园地带的差距,综合提升人居环境,使城市郊区与田园地带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同样的生活;通过与城市交流激发农村社区的活力。而实施田园模式有两个重要保障措施:一个是实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与管理,一个是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公共交通体系。 

  21世纪的人居环境,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协调,体现人文精神,具有人性化与个性化的生态型人居环境。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须从实施城市的持续再生着手,扎扎实实的付出努力。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