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面对旷野:贺兰山脚下的景观规划设计体验

admin 2004-10-21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04年的初春,对于我们的设计历程无疑是重要的。  银川市摩托车旅游节 “艾克斯星谷”总体景观规划设计项目总占地面积为6000多亩,其中涉及内容包括:道路系统、视觉导向
  2004年的初春,对于我们的设计历程无疑是重要的。   银川市摩托车旅游节 “艾克斯星谷”总体景观规划设计项目总占地面积为6000多亩,其中涉及内容包括:道路系统、视觉导向系统、主入口、室外大型演艺广场、配套别墅区、停车场、休闲宿营地、摩托车越野赛道,越野吉普车比赛场地等项目。其中别墅区的建筑设计邀请了中国当代12位著名艺术家来完成,这在中国当代建筑艺术与文化领域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举。   对中国西北这片特殊地貌的认识最早应该是在图片中的印象,是这一地区真正的冬季,荒凉而寒冷。远处是延绵起伏的贺兰山;旁边是断断续续的树林和不知名的荒草;地面是延伸着的小沙丘,一切都笼罩在冬日的阳光下,风很大,天也有些蓝,但总体上依然是北方这个季节特有的灰色调。冬天的空旷和荒凉对我来说就是宁静与厚重。   这里距首府银川市西北大约40多公里,此次规划设计区域大致呈南北走向,西靠贺兰山,东接黄河灌溉地,110国道穿行于二者之间。靠近西侧110国道一边是大片的密林区,树木种类较多。其中以刺槐、桑树、新疆杨、柳树、果树、沙枣树居多,也有部分沙质田地。中间部分是局部人工林带与大片荒地,也有一部分自然沙丘,整个地段灌木丛生沟壑纵横。靠近东部地区为自然沙丘与间歇湿地,还有小片的绿洲和灌木。   地形为西高东低,是贺兰山地的一个泄洪区,其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景观奇特极具西部气质。未来的12栋艺术家别墅就散落于这个区域的中间部分——人工林带周围。   这一地区历史上人类活动很早,经常还有汉墓发现,附近的贺兰山上还有很多史前岩画,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都曾在这里留下痕迹,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也是近代的事。   在第一次的实地考察之后,我们进入整个项目的设计阶段。   我们在这个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不想被一种风格所束缚,更想强调景观规划设计的个人感受。   我认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发展是并行的,是同等重要的。然而随着人类生活区域的扩展,无论在城市还是在郊区,大量自然环境受到人类的破坏与侵蚀,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之间的矛盾无疑已成为当代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我们的设计力图使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最大限度地协调发展并且都独具特色,是我们设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建设方有一个功能性的考虑:他们提出要建一个容纳2万人以上的露天演艺广场,以满足未来大规模演艺活动的使用。经过论证,我们建议不做大规模的硬质铺装和植草种树,利用自然环境的几个不断连续的沙丘围合内侧为基础,以最少的土方量就地挖掘1.5~2m,利用挖出的土方将剩余的两侧添补,形成一个大致为椭圆形的沙坑。以沙丘的正对面原有的一块条状林带为背景,在它的正前方挖出一个演出台,它和坑底形成1.8m的落差。然后在其一侧,利用当地最为常见的河床卵石砌挡土墙,并赋予了一个陨石坑的概念。这样,一个投入最少,基本没有破坏植被的演出剧场便形成了。考虑到地表的土质局部已被破坏,我们建议在上面洒上野草籽。由于是泄洪区,地表土壤有机含量比较高,多年的荒芜是因为少雨而地表蒸发快造成的。只要有水,沙地的野生低矮植物是很容易生长成活的,而施工期间,在当地正好是雨季。   由于这里河床卵石众多,在这此设计过程中,我们大量采用大小不同形态的卵石做为基本造型元素。我认为卵石首先是本地化的原生材料,并且造价低廉、朴实稳重,这从   生态意识上或审美意识上讲都是很合适的。   以高、中、低三个不同的视点,以各种形式造型,力图挖掘和表现出这种古老材料中的新审美价值。在主入口区域及南侧入口沿线,我们做了一系列石筐造型,以“网”的概念把石块直接盛放在钢网中,视觉上追求一种稳定与活跃的对比。石块不做任何加工处理,突出其质朴的美感,有些还在造型顶部和中央预留了培植土,引植现场随处可见的耐旱灌木。   在道路系统的设计中,我们力求语言简单、直白。在主入口路面的处理上采用卵石做垫层,表面用击碎石铺装的形式。它的优点是:   a、 天然材料,既和周围树木、沙地浑然一体,又自成情趣。视觉上有一种流水般的质感。   b、 水可直接渗入地下土层,对周围的自然植物生长没有影响。   c、 造价低廉,可操作性强,并可随意成形,同时又不乏稳定性。   在设计中注重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必然的。然而,在我们的设计中,更想表达这一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气息。说到底,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文化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没有人文意识关照的设计是没有灵魂的设计。当代的人文意识在此次艺术家别墅的策划、设计、建设过程中也已经充分体现出来。而与其相对应的景观艺术设计也应该对这种思考有相应的表达。   景观不同于建筑,它具有自身的创作语言和情感表达方式。   “红栅栏”   在艺术家别墅区的中央地带,我设置了几组旧的木围栏羊圈,是从附近的老乡家里买来的现成品,然后在表面涂上油漆——“绿色”和“红色”。   “红色”:是一个更加强烈而积极的视觉符号,我试图使它和周围当代感很强的建筑物之间引发一种热烈的对话关系,并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有不同的情绪变化。   这个地区,历史上就有牧业养殖的传统,那是人们生存的唯一依靠。木围栏在这里只是个符号,而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却是最基本的记忆。在当今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不希望它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树筐”   我在建筑物周围的林地,以及休闲营地的中央绿地上,围绕树木做了一些“圆筐”,树筐用柳条手工编织,上面留口,在春夏季节可避免牲畜或人对树木的损害,秋季也可捡落叶放入其中当做肥料。在形态上,我们想寻求一种亲切感,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而更深一层的含义是试图使人感受一种既久远又生动,并已逐渐成为记忆的民间手工艺气息。   在工业时代的今天,这样的一些意念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   “石碓”   在建筑物周围的一片荒原上,我放置了一组卵石堆砌锥状物,高约5.5米,底部2.5米,虽然体量并不高大,但在相对平淡的荒野里已经足够醒目了。 在北方的旷野做这样一个景观,是一直缠绕在我潜意识里的想法,它让我想起小时侯见到的内蒙草原上蒙古人堆起的敖包,在青海旅行时看到的藏族人的玛坭碓,以及银川附近残存的党项人的王陵。它们共同点是——型态、材质、工艺单纯质朴,却能使所有见到它们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并不是它们型态、材质工艺有什么特别的魔力,而是因为——“人”, 它们体现的是古往今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对自然万物生命轮回思考和理解的寄托物和象征体,每一块石、一捧土的堆砌,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精神诉求,是那些时代里人们心中的圣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也试图以这样的一种理解方式,在北方的旷野上构筑一处我心目中的石碓,那怕它是简单平庸的,但那是我对这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和理解。   2004年6月于北京   哈德,   北京清木堂景观艺术设计研究中心负责人   1968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1991毕业于北京艺术设计学院   现主要从事景观艺术设计、舞台设计、展示设计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