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先行:从中国风回归中国建筑
admin
2004-10-20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中式住宅是否能够代表中国住宅的本质精神?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应该如何营造适宜中国人的居住环境? “绝大多数代表希望中国承办2007年国际女建筑师协会年会”,黄汇认为
中式住宅是否能够代表中国住宅的本质精神?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应该如何营造适宜中国人的居住环境?
“绝大多数代表希望中国承办2007年国际女建筑师协会年会”,黄汇认为这是世界关注中国的体现。显然,中国建筑和中国建筑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界关注的两大焦点。
出席今年九月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国际女建筑师协会年会的中国代表:北京金田建筑设计公司黄汇、北京维拓时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彭彩云、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徐怡芳、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周乐、胡正芳5位内地女建筑师,就此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关键词之一:时尚
实际上国内确实有做得很好的中式住宅。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另一种可能,楼市中国风很可能会成为跟欧陆风相同的另一种时尚。
现在“洋住宅”盖得很多,中式建筑符号因其强烈的符号特征,与逐渐发展的民族的信心发生了呼应。此类建筑的做法大同小异,无非是搬出《营造法式》和《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两部典籍,在一些符号上抄来抄去罢了,真正意义上的功能创新无从谈起。
在一些大型公建项目上面,洋建筑师偶尔会在造型、立面等显眼处添加些似是而非的中式符号,以示跟中国传统地域文脉的结合,实际上,这更多的是极其肤浅、非常表面的文章,在设计的动机中,更多的是迎合甲方,迎合决策人。
■关键词之二:螺旋上升
如果所谓中国风现象真的就是一股潮流,其实也大可不必感到难过。在建筑中,成为潮流的东西,往往都铭刻下一个特定历史时代的特点。欧洲先后有过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的流行,前苏联斯大林时期也有过“巨大癖”等等。
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上曾流行过的欧陆风是这样,中国风很可能也会如此。我们更希望是民族情感情绪在建筑上的反映,但同时更是在新的创作条件下,建筑师和更广大的建设者共同对建筑如何传承中华文明的进一步探索,是我们的建筑事业在上升过程中的一次迂回,就是哲学上关于螺旋上升原理的表现。
这是不可逆转的。
无论赞成中国风与否,现在必须为保证未来正确的发展做好准备,需要一些人静下心来做科研,尽可能在上升过程中少走弯路,尽可能少付出一些代价。
■关键词之三:产学研结合
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适合中国人现代生活的住宅究竟是什么?
精华并不都表现为符号,关于传统的研究必须成体系,不能单向度考虑某一个问题。现在的地产开发系统是解构的,是将有机的建筑体系割裂成一个一个部件,常常通过机械地组合完成住宅开发过程。
多元化与综合性都是这个时代的建筑特色。具体包括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物业管理和经营以及居民的使用等;此外还要分析居民结构,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等;还要考虑市政建设的问题,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问题,考虑居民后期装修问题,并为未来的发展预留一定空间。这需要开展综合性的全面研究,才能从丰富多彩的传统中辨别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解决如何继承如何发展的问题。
下一步,就是需要产学研结合。现在恰恰有这样的机会。
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建筑大国。建筑设计单位现在可能会接到各种各样的设计任务。如果建筑师在这方面有所研究,或者理论界推出了比较先进的研究成果,就有机会直接应用到创作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获得新的认识。
传统能够跟现代生活相结合,这在过去的旧城改造中已经形成一定经验。比如在旧城改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思路是保护原住民,保护原有的生活形态,而不仅仅是保护原有的建筑,将一个城市变成旧房子博物馆。实际上,即便进行功能升级,俗称“旧瓶装新酒”,也要考虑与城市现有的生活形态的结合,这就是为什么上海可以有新天地,而杭州或者重庆却并不一定合适。
■关键词之四:影响因素
第一,城市建设决策人的意识。一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部门负责人,是决定城市风格面貌的重要因素。开发商或消费者崇洋迷信大师,会造成一个或数个崇洋迷信大师的项目;但如果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出现上述意识,将会把我们的城市引向何处?中国风能否回归为中国人建造适宜的居住空间这个本原上来,关键在于相关领导或决策人的实质性支持。
第二,集团利益。中国风从表面造型,能否深入到传承“天人合一”精神,真正尊重生活需求?强调集团利益必将导致中国风流于形式。
第三,教育体制。在一些高校的建筑专业中,居然取消了施工课程。没有施工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怎么可能做出能付诸实施的建筑设计?创造性科研又何从谈起?施工没有跟国际接轨,建筑怎样跟世界接轨?
第四,技术工人。现在一份施工图,只要图章齐全,在工地工人看来就是圣经。并不是因为设计水平足够高,保证不出现任何问题;也不是工人水平足够高,能够包揽解决一切问题,而是专业素养普遍不够的建筑工人对施工图根本提不出任何问题。任何一个工业体系都有技术工人,但如此繁荣的建筑市场上,却没有技术职级的分别,和对中国传统施工技术精髓的继承。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