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马岩松:我的目标是走向国际

admin 2004-09-28 来源:景观中国网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的经济成就有目共睹,中国亦成为世界上建筑量最大的国度。许多重量级的外国建筑师及事务所纷纷进入中国,推出了像国家大剧院、奥运会主会场等标志性建筑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的经济成就有目共睹,中国亦成为世界上建筑量最大的国度。许多重量级的外国建筑师及事务所纷纷进入中国,推出了像国家大剧院、奥运会主会场等标志性建筑作品,建筑艺术在中国成为最活跃的艺术门类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就成为外国建筑师们进入中国、中国建筑师们走向国际的一个最合时宜的展示与交流平台。中国的建筑师在大量的外国建筑师涌入中国的情况下,如何应对,如何走出中国走向国际展示中国建筑师的风采?在这股风潮之下,建筑的个性追求和整体规划如何取得协调一致的发展?这都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课题。   这是商业关系更为复杂的时代   记者:听说你是这次双年展最年轻的建筑设计师,我想知道你以前有没有参加过别的双年展?这次参加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马岩松:没有,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双年展,我们需要和国际建筑师们有一个交流的机会。虽然我对自己的作品很有自信,它们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作品,但我也要给国际上传达出一个信息,那就是中国有很多年轻人在做他们都会大吃一惊的东西。   记者:很多人知道你,你为纽约新世贸中心设计的“浮游之岛”受到高度评价,为什么要设计出那种先锋意味十足的作品?   马岩松:“浮游之岛”是2002年做的,当时国内很多媒体都报道了,才有一些人知道我。在我看来,现在的城市其实是不需要那么大的办公地方,高楼大厦是传统的都市想法。在纽约和巴黎,到处都是传统的方盒子,这些复制的楼层是办公的机器,是工业革命、大批量生产、低效率高成本时代的产物;而现在呢,是商业关系更为复杂的时代,所以建筑设计不单单是外型上需要改变,逻辑上更需要改变,所以我设想,未来的都市是一种水平的关系,是“浮游之岛”那样的外观。我甚至还设想一个有飞行器的停泊站,让世界各地的飞行器可以在此停泊,当然,这是个乌托邦式的想法。后来我为广东科学中心的设计,包括我正在为广州将要兴建的双塔做的设计,都是要和传统有着截然的不同。   社会需要有更多的可能性   记者:我看了你展览上的几个作品,包括浮游之岛、广东科学中心还有长沙的文化中心,给我一种很强烈的印象,那就是你几乎抛弃掉了直线的运用,而选择比较暧昧的曲线,这是为什么?   马岩松:在所有的线条当中,直线是最为简单的,而曲线的运用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我们的社会需要有更多的可能性,鼓励立体交流,而且技术上又是支持的,所以观念更需要有力量的改变。我最近看了两本威尼斯双年展的书,让我很吃惊。前两届中还见不到多少后建筑形式的设计,但到了上一届就已经开始出现一些了,再看这一届的,几乎全都是变形的东西,方盒子那一套,现在已经完全行不通了。   记者:但你有没有考虑过,过于前卫的风格,会不会影响你的设计作品为大众所接受的程度?毕竟,太过保守或者太过前卫的风格并不是社会大众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马岩松:是这样的,不过我不会太在意,事实就是这样,我现在做的作品,入围通常很容易,但最终总是很难被选用。我想说的是,我的前卫并不意味着艺术,当然更不是商业的,我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学。建筑师有两种,一种是纯粹盖房子的,一种是让建筑往前走的,要研究,要实践,要改变现状的。我属于后一种。   记者:现在中国是世界建筑的中心,大量的外国建筑师涌到中国来,你认为他们的进入对你这样的年轻建筑师会不会有一定程度的压力?   马岩松:没有,一点都没有,我的目标是走出中国走到国际上去。这几年,很多外国设计师到中国来,但中国建筑师很少能到外国去,走出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工作。我的下一步就是要做到日本或者威尼斯去,这是历史性的一步。   马岩松,29岁,毕业于耶鲁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学硕士学位,先后任职于伦敦的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纽约埃森曼建筑事务所等。他的作品包括上海现代艺术公园概念设计(国际竞赛一等奖)、北京生物制药厂(国际竞赛第二名)、广东科学中心(国际邀请赛入围),个人曾获亚洲优秀建筑个人奖(Excellent Personal)和《新周刊》2002年度新锐榜“年度设计”提名。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